APP下载

以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与《园冶》为例析哈尼族与中原地区体现的景观意象异同

2017-03-09苏志龙唐雪琼杨丽萍何等红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歌哈尼族寨子

苏志龙,唐雪琼,李 煜,杨丽萍,何等红

(1.普洱学院,普洱 665000;2.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000)

以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与《园冶》为例析哈尼族与中原地区体现的景观意象异同

苏志龙1,2,唐雪琼2,李 煜2,杨丽萍1,何等红1

(1.普洱学院,普洱 665000;2.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000)

文章主要以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与《园冶》为例,探讨了哈尼族在其古歌中体现出的景观意象、生态理念、景观元素等特质,并同《园冶》中体现的景观思想相比较,研究认为:哈尼族更倾向于保存大自然环境的完整性,景观功能方面更注重与生产的结合,景观元素则较为朴素,注重实用价值。

哈尼族;窝果策尼果;普祖代祖;园冶;景观意象

历史上哈尼族并无本民族的传统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复杂的古歌神话,创世古歌《窝果策尼果》即是其中庞大的一篇,里面的内容涉及到哈尼族古时生产、生活、宗教、哲理、伦理、风俗、礼仪、庆典、节日、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1]在《窝果策尼果》中有一章《普祖代祖》,意为安寨定居,讲述了哈尼族先民选择村寨地址的依据、村寨的建设以及周边环境的布置等,从中可以看出哈尼族独特的景观审美与心理文化特质。

《园冶》为明朝计成总结造园技艺而写就的一部理论著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造园名著。[2]其内容广博,涉及到园林设计的立意原基、选地相形、屋宇立基、亭台楼阁、门窗装饰、掇山理水、铺地选石等,从中可看出中国中原地区景观意象的理论观念、生态思想和文化特质。今将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中的《普祖代祖》与《园冶》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景观意象的差异。

一 选地相形

(一)哈尼族对建寨地点的选择

古歌原文:“哈尼先祖来安寨,安寨要找合心的寨地”,“哈尼的寨子在哪里?在骏马一样的高山上;哈尼的寨子像什么?像马尾耷在大山下方。大山像阿妈的胸脯,把寨子围护在凹塘”,“寨头的山梁像三个手指,一直伸到寨子头上;中间的山梁是寨子的枕头,两边的山梁是寨子的扶手”,“寨子下面有三个山包;三个山包是寨子的歇脚,再瞧安寨的地方,有块平平的凹塘”“再瞧寨头的山坡上,有没有老实密的龙林,龙树像不像筷子一样直,龙树像不象牛腰一样壮,没有密直的龙林,哈尼没有祭树的地处,寨神没有安家的地方”“又瞧寨子的山坡上,有没有姑娘眼睛一样的龙潭水”“再瞧寨子的坡脚,有没有高大的万年青树”“又瞧寨子的平地上,有没有云彩样的大树”“再瞧寨边的园子地,有没有生着刺通花,没有刺通花树,猪鸡进园来刨拱”“又瞧寨边的平地上,有没有三蓬的芭蕉树,芭蕉不是会栽的树,芭蕉是地神留给小娃吃的果”。

建村营寨无论对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村寨来说,都是一件开创新世界的大事,须经过慎重的考虑、集体的协商以及实地的调查方可,这其中渗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文考量,从中可看出一个群体的精神特质。[3]

从古歌中可以看出,哈尼族对于村寨的选址比较固定,一般选在高山之间,现今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哀牢山、无量山之中,红河、把边江与澜沧江的岸边即可证明。哈尼族村寨的设置通常设在半山腰,即高山的凹地上,这种选择既避免了位于山顶爬山的艰难,又避免了位于山底受到暴雨冲击的危险和位于高地上受到大风吹蚀,在《哈尼阿培聪坡坡》中也对凹塘的选择有所解释,可避灾躲难又温暖湿润;[2]“大山象阿妈的胸脯,把寨子围护在凹塘”证明选址首先要解决心理安全需求。山顶须有茂密的森林,在古歌中,这被形容为哈尼族的神林,是供祭祀用的,不能砍伐,体现了哈尼族朴素的生态观,森林的存在既可以形成阴凉舒适的小气候,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避免泥石流的发生。泉水位于寨子的上坡,经过土壤过滤和植物的吸收后,变成清凉甘冽的饮用水,位于寨子上方向还可以避免受到人为污染。寨子周边还要有刺通花树的生长,坡脚要有高大的万年青树,提到了在建寨时不仅考虑到村寨的安全、适用等性能,也充分考虑到了审美的要求,既有绿树围村,也有红花绕寨,刺通花还兼具防护的作用,防止牲畜进村进园破坏。哈尼族村寨多朝向太阳面,这样可保证村寨虽处于山中却不至过于潮湿,又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上“负阴抱阳”的理论;[4]平地的芭蕉树,代表了哈尼族对物质的要求,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一面。另外,两侧的高山还可以抵挡风尘,高山这种地形条件冬天有阳光照射不至于太冷,夏天因海拔高、森林茂盛又不至于太热,是安寨定居的理想之所。哈尼族选择居于高山之中,除环境使然外,还因为哈尼族先民曾自北而南迁徙,迁徙之地沿着青藏、川康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高山谷地行进,到达之处平地已被当地农耕民族占据,为避免冲突,哈尼族先民多选择高山区居住。

哈尼族对村寨地址选择的描述,体现了哈尼族宗教、生态、人文、审美、心理、生产等观念。村寨上方的森林,周边的山环水绕,作为防护、观赏和生产功能的植物构成了哈尼族村寨立体的景观特征,反映了哈尼族对美的追求。

(二)《园冶》中对地址选择的权衡

《园冶》对于选址介绍得颇为详细,包括了“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在五种类型的地形中,唯山林地最胜,这是因为山林地本身地形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林中有水有池,杂树林立,鸟飞兽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城市之地不适宜造园,如要造园,也应选择幽静偏远之地方可,园路曲折蜿蜒,竹清水秀,庭阴梧桐,岸边垂柳,山石生情,同样可达到“闭门即是深山”的效果。村庄郊野之地,平曲不一,桑麻乔木参天,桥跨池水,挑堤种柳,随地形之崎岖,屋宇随意,石竹杂处其间,亦是造园之佳处。傍宅地造园须宅后有空地方可,同样要有山有水,有竹有柳,既可悠闲其间,又可护宅其后。江湖之地造园,多看中其山水效果,烟雾萦绕,泛舟江湖,沙鸥翔集,亦可清静独享。

盖因中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造园主要考虑的是精神上的追求与享受,所以《园冶》在地址的选择上开篇即提出:“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首选偏僻之地,总结原因如下:第一、中原地区造园同哈尼族建村寨的主体不同,哈尼族建村寨是全村人共同参与,虽由摩匹实施选址,但需考虑全村人的利益;而中原地区建园是由达官贵人或文人富户实施,相对是比较私人的事情,这部分人经济比较优越、文化程度较高,且在文人士大夫中颇为流行“隐逸”思想,隐逸在空间上是寻找远离人群远离喧嚣之所,在精神上追求心灵的放松、静逸恬适的自在生活,园林即为理想之所,既可为得意的达官士人心灵沉静放松,也能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疗伤排忧;第二、僻远之地,一般人迹罕至,风景保存相对完好,环境生态比较完整,古木参天、泉水叮咚、鸟叫虫鸣、阳光斑驳,可谓人间仙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园林环境,[5]因此,偏僻之地在造园时成为首选。

二 建筑房屋样式

房屋,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家园,是人类灵魂栖息的港湾。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房屋建筑样式,建筑的样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和心理文化特质。

(一)哈尼族寨房式样的选择

古歌《普祖代祖》:“先祖又去到惹罗山上,瞧见大雨洗过的山坡,生满红个绿个的蘑菇;蘑菇盖护住了柱头,是大雨淋不着的式样,蘑菇盖护住了柱脚,是大风吹不着的式样;惹罗先祖瞧着了,哈尼寨房的式样有了。”

在选择蘑菇房之前,先祖惹罗已经考查了众多住房的式样,有“野物的住房、鸟雀的住房、鱼虾的住房”,看了之后,惹罗“没有一样合心,没有一样合肠”,直到看到满山坡的蘑菇,“蘑菇盖护住了柱头,是大雨淋不着的式样,蘑菇盖护住了柱脚,是大风吹不着的式样”,所以“哈尼寨房的式样有了”。在哀牢山东侧、红河沿岸的哈尼人还有条古规:“谁不住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可见蘑菇房对于哈尼人来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居住意义,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民族的象征。[6]

建房之前,还要有一系列的仪式。首先要看日子是不是在吉祥的月份,在吉祥的月份里赫俄贝玛要“深深地挖下三锄”,分别代表着人种、庄稼、牲畜的名份;然后赫物又要拿四撮红米,放在屋角,其聚散也代表着子孙是否兴旺、庄稼是否丰收、牲畜能否繁殖的好运,上述仪式结束了,才能选择材料盖房子。这些仪式也表明哈尼族人对于原始自然朴素的崇拜观念,显示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期许。

建寨房的材料也不是随便选择的,地基的石脚要找老崖上的白石头,斗脚方要用多各树,斗门框要用奶桑树,大梁要用多各树和锥栗树,椽子要用麻栗树,草排要用茅草和荆竹,说明哈尼族在材料选择和对建房的重视。建房要“男人女人齐心盖”,盖成的“哈尼蘑菇样的寨房,瞧着扎实好瞧,哈尼四角的蘑菇房,在着是扎实好在”,显示哈尼族人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与向往和谐团结的愿望。

寨房大门的朝向也颇有讲究,“所有的山梁朝着大门,所有的箐沟朝着大门,所有的老林朝着大门”,哈尼族强调的是山梁、箐沟、老林的“财”通向大门,同时,大门的朝向也起到了借景的作用,开门即是巍峨的高山、流淌的泉水、茂盛的森林,古歌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哈尼的寨子老实好在,看寨头的树林里,流出了欢笑的溪水,看寨边的石头下面,冒出了清甜的泉水”。

(二)园冶》中关于建筑的建造

《园冶》中对园林建筑的描述虽非至详,但种类广泛,包含了楼、堂、斋、室、房、馆、台、阁、亭、榭、轩、廊以及梁架图式等等。在园林建筑的建造排布上,主建筑以厅堂为主,“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厅堂的选址格局,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园林建筑首要考虑的是取景,无论是楼、台、亭、阁、榭、廊,还是门、窗,都可以借以成景。对于建筑的位置,并无固定的模式,“格式随宜”“按基形式,临机应变”“厅堂立基,古以五间三间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建筑的立基布局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势及周边环境布置,但一定要达到“深奥曲折,通前达后”的效果。

《园冶》中的园林建筑同哈尼族的寨房有较大区别,后者主要是供人日常居住使用,不但考虑其景观功能,更重要的是使用功能,比如:牢固、安全、进出方便等,所以在选寨建房非常郑重,须经过特定的仪式,选择吉祥的日子方可;而《园冶》中所涉及的各种建筑,是作为游人临时性休憩以及登高望远借景之用,相对园林全局来说,处于从属地位。

三 梯田景观与山水景观

(一)哈尼族梯田景观

梯田景观,是哈尼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在《窝果策尼果》中的《湘窝本》(开田种谷)中,“挖田象盖房子吗?不是哟,兄弟,盖房倒着朝上盖,挖田顺着朝下挖……田脚不蹬直啊,锄头兄弟来拉直”;在《普祖代祖》中,“挖田土是朝下堆,挖窝坑土是朝上堆,大田出是朝下出,房子出是朝上出”、“不去开出九山的大田,哈尼一天也不会在;不去开出九坝的大田,哈尼的寨子一天也不稳”;《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载,“大田是哈尼的独儿子,大田是哈尼的独姑娘,西斗领着先祖去挖田,笑声和沟水一起流淌。在落叶季节去砍树,树灰是土地的米粮,先种两年玉米荞子,试试土地对哈尼的心肠;土好再来打埂犁耙,地要松得像蒸糕一样”。古歌中的“大田”即是梯田,哈尼族在开垦梯田前经过了艰苦的跋涉来寻找适合的土地,梯田既可以为哈尼人民生产庄稼,又生产出了波澜壮阔、风景如画的梯田景观。在清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描绘了梯田的场景: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数里不绝。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哈尼人都耕种梯田,但梯田文化的主体创造者是哈尼族。[7]“森林-村寨-河流-梯田”四素同构的格局构成了哈尼族独特的农业、文化生态系统,[8]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包含了森林景观、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在空间上形成了林-水-寨-田的立体分布格局,这种复杂交织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洁水源、保障村寨生态安全的功能,是哈尼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的精神寄托。[9]

(二)《园冶》中的山水文化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是融山水于其中,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景观就是山水景观。《园冶》卷三第八《掇山》专篇,对假山进行了详细分类,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以及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山峦构成形态。掇山手法介绍得尤其详细,不同类型的假山有不同的掇山手法以及不同的布局,如园山的“散漫理之”、厅山的“嘉树,稍点玲珑石块;墙中嵌理壁岩”、楼山的宜高、阁山可置于一侧,坦而可上,书房宜以山石为池、池山的若大若小、内室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峭壁山可与“松柏、古梅、美竹”相配,宛然镜游等。假山位置不同,掇山手法也不同,假山的配置既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也要符合园主人的爱好。山为园林之骨,水为园林之血,有山则必有水,《园冶》中对水景多次强调,“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是理水的原则,在野外山林造园,则以自然溪水这主;即使没有溪水,亦可“凿水为濠”、“开池濬壑”,以成水景;假山要有水景来托衬,“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5]。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由来已久,《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代表的是儒家文化的心理特质,儒家文化又是文人士大夫的显性文化,游山玩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乐趣与追求,外出游山玩水毕竟不够方便,还得忍受跋涉之苦。可以说,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充分满足了文人士大夫雅好自然山水的愿望。

四 哈尼族古歌与《园冶》中体现的生态观念

(一)哈尼族古歌中体现出的生态观念

古歌中哈尼村寨山坡上的森林被称为“龙林、神林”,供祭祀艾玛突用,平时严禁人们进入,更不许砍伐,位于高处的森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遮荫闭日的作用,哈尼族先人并不能从科学上解释森林的作用,因而采用了从宗教上约束人们乱砍乱伐的行为,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村寨周围围绕的泉水,盛开的刺通花,泉水沟中的螃蟹,森林中的飞鸟,无不体现了哈尼人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二)《园冶》中体现的生态观念

《园冶》的造园思想,开篇即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要模仿自然、崇尚自然,又应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在园林建造择地中,最好选择地形起伏、有山有水、杂树参天之地,正可以利用自然之妙,以减少人工修建的痕迹,保留天然的本色。[10]

在《相地》一节中,“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於翻造,自然古木繁花”,此观点显示,计成对于旧园古木的欣赏胜于对新筑景致的渴求,认为老园经过翻修重建之后,古木也会繁花似锦,较之新建园林的杨竹更具一番韵味。[11]

“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植物生长较慢,长成古树更为不易,在建造园林时,应尽量保留古树,增加建筑的古典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这段描述中,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竹翠水清,涛声阵阵,花香弥漫,入眼皆绿,充分描绘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五 结语

解读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和《园冶》发现,在景观意象方面,两者具有诸多异同点。第一是在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两者均强调有山、有水、有树、有建筑的空间立体格局;不同之处是哈尼族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对大自然的破坏更小,在古歌中,经常会看到寻址时长途跋涉和不断更换,而中原地区对于较不适于造园之处,往往通过人力改变,使之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园林。第二是景观的功能方面,两者都强调了审美,但哈尼族更注重生产功能,在古歌中频繁出现的人口、庄稼、牲畜等词汇,寄托着哈尼人们对人员兴旺、庄稼丰收、牲畜昌盛的愿望,这与哈尼族生产力较低也有关系;在中原地区造园的均是达官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富商,这些人经济条件好,造园的是为了游憩、赏玩,所以园林几乎不具备生产功能。第三是哈尼族的景观小品装饰较少,造型朴素,常见的秋千、磨秋、烟筒等,充满了生活气息;中原地区的景观小品相对比较精美,假山造型种类繁多,掇山技艺复杂,除此之外,尚有盆景、匾额、楹联等装饰,同诗词对联搭配,追求的是文学艺术的意境。

对哈尼族古歌系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蕴含的哲学、生态、宗教、文化、伦理等思想有待进一步挖掘,应开展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式研究,其成果将对现代景观建设、旅游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等发挥重要作用。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2]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邹辉,尹绍亭.哈尼族村寨的空间文化造势及其环境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6):55-58.

[4]杨旭.哈尼族园林景观的风水观[J].中国林业, 2007(16):62.

[5]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145.

[6]马建武.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146.

[7]陈燕.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成因与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7(4):105-109.

[8]角媛梅.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56-59.

[9]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 21(6):733-741.

[10]李萍.浅析《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智慧[J].美与时代,2012(3):93-95.

[11]刘心恬.《园冶》园林生态智慧探微[D].济南:山东大学,2010.

[责任编辑龙倮贵]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dscape images between Hani Nationality and central plains area by using ancient song Wo Guo Ce Ni Guo of Hani nationality and Garden Forging

SU Zhi-long1,2, TANG Xue-qiong2, LI Yu2, YANG Li-ping1, HE Deng-hong1

(1.Puer University, Puer City 665000,China; 2.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City 650000,China)

The article takes ancient song Wo Guo Ce Ni Guo of Hani nationality and Garden Forging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 about landscape image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dea,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o on in the song. By contrasting the landscape images reflected by Garden Forging, the research indicates, Hani Nationality trends to conserve the integr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mphasizes the landscape fun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the landscape elements seem simplicity and emphasize practical value.

Hani Nationality; Wo Guo Ce Ni Guo; Pu Zu Dai Zu; Garden Forging; landscape images

C953

A

1008-9128(2017)02-000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02

2016-06-14

普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5xjkt16)

苏志龙(1978-),男,山东临沂人,讲师,西南林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学。

猜你喜欢

古歌哈尼族寨子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寨子
寨子
苗族古歌《仰阿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