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内涵

2017-03-09江季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临水福州夫人

江季豹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0)

管窥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内涵

江季豹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0)

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发源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越地区,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与佛教道教相融合,其信仰文化与信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学中的瑰宝。临水夫人陈靖姑从“巫”到“神”的转变,以及期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也蕴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特征。

临水夫人;信仰;地域文化;民俗;闽越地区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小名陈十四,民间将其称为娘奶、奶娘、夫人奶、陈十四娘娘、大奶夫人等。宋代以后,陈靖姑收到朝廷敕封,历代统治者均为其加封,因此,陈靖姑的尊称或封号甚多,如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天仙圣母、临水陈太后、顺天圣母、碧霞元君等。相传陈靖姑出生于闽县藤山下渡(今福州仓山工农路一带,一说为古田人),被视为闽东与闽江流域第一保护神。人们普遍认为临水夫人的信仰形成于唐朝后期,其传播范围大概是在闽北与闽东两大区域,即以福州方言为主的方言区域。

宋淳祐年间,陈靖姑受朝廷敕封为“顺懿夫人”之后[1],临水夫人崇拜活动开始升级,信仰范围随之扩张,有关陈靖姑的传说亦日趋完善。迨明清时期,临水夫人屡次受朝廷敕封,神阶一直达到顶级的“圣母”、“太后”,足以与福建的另一女神妈祖林默娘相媲美,信仰范围也逐渐辐射到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区。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临水夫人的信俗随着福州地区的移民漂洋过海传播到了台湾、东南亚一带。目前台湾岛内有400多座宫庙供奉临水夫人,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也有很多信众。由于陈靖姑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相关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从“巫女”到“人间正神”的转变

首先关于陈靖姑的身世民间就已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万历年间《搜神记》中的资料来看:

顺懿夫人,唐大历中,闽古田县有陈氏女者,生而颖异,能先事言,有无辄验。嬉戏每剪鸢蝶之类,噀之以水,即飞舞上下,啮木为尺许木马,呼呵以令其行止,一如其令饮食遇喜,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日,自若也。人咸异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殁,附童子言事,乡人以水旱祸福求之,言无不验。遂立庙祀焉。宋封顺懿夫人,代多灵迹,今八闽人多祀之者[2]。

从这里看,陈靖姑是古田县人,并且生来就有灵异之术,而在她去世之后,才有应验乡人水旱祸福的神力。

而在《古田县志》中,有明确记载临水夫人出生于一个“世巫”家庭:

神姓陈,世巫,祖玉,父昌,母葛氏……嫁刘杞,怀身数月,会大旱,祈雨响应,术神而身已告殒矣[3]。

可见临水夫人生前为巫女,为百姓祈雨,又怀有身孕而殒命,这样的一个形象也与当时闽越社会好巫术的传统有关。古代的女巫主要职能不仅局限在呼风唤雨,召唤神灵等方面,她们还具有接生,收惊等与妇女小孩相关的知识经验。宋代建宁府徐清叟的妻子怀孕十七个月而不产,忽然有一陈姓女子敲门而至,专医难产,在她的帮助下产妇得以顺产。这个是陈靖姑死后显灵救助产妇的传说。

南宋嘉定年间,身为福州知府的徐清叟将此事上奏朝廷,陈靖姑信仰从民间地方信仰提升至国家层面,宋淳祐年间,陈靖姑开始受国家敕封为“顺懿夫人”,进入朝廷祀典,成为万人膜拜的人间正神。

明朝时期,临水夫人信仰已经相当兴盛,福州、古田成为了信仰中心。这一时期临水夫人的相关传说就是临水洞斩蛇,据《福州府志》相关记载:

顺懿廟,古田县治东三十里,地名临水。女神陈氏,生唐大历初,家世巫砚,嫁刘杞,年二十四殁。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而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亟往下渡询之,乃之其为神[4]。

这则传说由闾山教一手打造,见于明代临水夫人信仰的广泛传播,这一女神很快得到了闾山教的重视,陈靖姑在原来出生灵异与保胎护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斩白蛇”的神力,陈靖姑从此由民间的女巫形象转变为闾山教中的道教女神,在以福建为中心的信仰圈内形成了闾山“夫人教”。

二、道教形象中的陈靖姑

中国原始道教本身是从原始巫术中演化而来。唐宋以来道教发展兴盛,陈靖姑从出生世巫家庭,逐渐划归到道教神仙体系中,称为道教典型的女神。

在“斩白蛇救王后炼活宫娥”传说中记载:

……永福白蛇幻为闽王后……靖姑左手捧水,右手执剑……靖姑将白蛇斩作三段……王璘问:“在何处的来此正法?” 靖姑云:“闾山。”……“追拿之蛇首锁在龙潭壑,蛇身在开元寺古井,蛇尾锁在七穿井,那三十六宫娥之尸体勿动,臣妾先去查访陈娘娘下落,回来再行炼度,皆能复活。”言毕,腾空而去……闽王王璘遂封靖姑为临水夫人,食邑古田三百户,靖姑辞让食邑不受,乃赐三十六宫娥为临水夫人侍从,实为徒弟[5]。

由此可见陈靖姑道法高深,并在闾山教学法,据《临水平妖传》中记载,陈靖姑在闾山学法拜许九真君为师,学习的是调雷驱电,斩妖拿鬼,夺魂还体等道家本事。除了斩蛇之外,陈靖姑还有其他斩妖除魔的神迹。这也可以看出道教法术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和道教法术的灵验。陈靖姑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被吸收进道教体系,直至今日,临水夫人神相还是典型的道姑形象。

三、陈靖姑的佛教形象

陈靖姑在佛教中的形象要追溯到北宋天圣年间的一次“禁巫”活动,这次活动最直接的打击对象就是闽越地区的巫术,此时的闽越巫教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生存下去,世代为巫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流行在民间的佛教瑜伽派,通过“改巫从佛”、“援佛入巫”等方式将巫教置于佛教之中,试图通过佛教的掩护来躲避这场灾难;然而却意外地将巫教和佛教融合起来。

陈靖姑也由此摆脱了世巫家族或是凡人的身世,转变成了观音菩萨的“指甲化身”、“佛血化身”。在浙江丽水地区,有关陈靖姑“佛血化身”就有这样一段描述:

相传在一次王母蟠桃会上,玉皇大帝以“何法神通广大”为题,建议四方神圣各显神通,观音菩萨在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时,不慎擦破手指,深处三滴献血,而观音连根白发误落入人间为白蛇,遂命令龙女将三滴献血洒落人间,降生信女上闾山学法,斩蛇妖……葛氏于唐大历元年正月十五产一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

而在《海游记》中,则记录了陈靖姑“指甲化身”的身份:

至唐敬宗元年,三十三天玉帝会下界诸神。观音大士赴会回归南海,于云头法眼见闾山法门久沉不现,欲思扬开其教。思半晌,伸头于头上扯下丝发一根,丢入海中,呼之即变成大白蟒蛇一条,长有三丈,于海中游戏。又自剪指甲一变化人,一道金光,吩咐入善人家投胎,后日往闾山学法,收蛇母以显巫教法门。

从这些传说中,不管陈靖姑是“佛血化身”还是“指甲化身”,都可以看出来,陈靖姑的身份已经神话,降生人间斩妖除魔也是观音菩萨成佛之后的延续[6]。不仅如此,巫教与佛教也已经密不可分,闾山教作为闽越地区道教的重要流派,与观音菩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神灵降生后学艺修行的主要场所,而斩蛇就是佛教在吸纳神灵时,必须要经历的修炼和磨难。陈靖姑由此摆脱了民间的“淫祀”,南宋以后开始出现在国家的祭祀大典中。

四、 临水夫人信仰的文化形态及其意义

千百年来,在临水夫人的信仰圈中,逐渐形成并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沉淀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临水夫人的主要职能是保赤佑童、救产扶胎,因此,反映在民俗活动中的林林总总主要与妇女儿童有关。

嫁娶。相传临水夫人18岁成婚后屡遭磨难,称“十八难”,24岁与白蛇精、长坑鬼斗法身亡,称“二十四坐化”,故当地女子大多不愿选择在18和24岁结婚,以免婚后不利。

请花。相传临水夫人庙前的百花轿红白相称,传说世人皆从百花轿转世而来,红花转世人间为女子,白花转世为男子。因此,百花轿就成了主管人间繁衍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相传是临水夫人的诞辰),新婚未孕的女子便前往临水夫人庙中采一朵供在香案上的花,称之为“请花”,意为“带子回家”或祈求“开花结果”。如若想要男孩,就请白花,若是想要女孩,就请红花,若当年请而不孕,则来年再请。若久请仍不能孕,有些女子就会把供于殿前的各类绣花鞋选一只藏于肚兜中带回家供奉,俗称“请鞋”。此后获孕,须到庙里还愿,请花者还花两朵,请鞋者要新绣一双小鞋供于殿前。

保胎。古代由于医学不发达,妇女难产,婴儿夭折多有发生,平安顺产称为妇女们最大的祈愿,因此怀孕女子在这期间,常去临水宫请求保胎符。怀孕妇女还会在房中供奉陈靖姑神位,或挂神像,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礼拜,香火不绝。

助产。孕妇临产时,其丈夫或家人便到临水宫中请香灰或请神像供于产房中,以便请临水夫人坐镇保胎。婴儿平安降生,须办酒席感谢临水夫人鸿恩,并将神像请回临水宫中,称为“回銮”[7],新生儿从此便称为“奶娘的孩子”,以求获得临水夫人庇佑,并一直持续到16岁,通过举行成丁礼才解除。

洗三旦和开冲。婴儿出生3日后,称为“三旦”,由接生婆或老妪为新生儿洗一次澡,这就是“洗三旦”。这一天需用糯米饭供奉临水夫人。到第十四天,家人要前往临水宫烧一种上面印有“禁冲”的纸钱,称为“开冲”。

过关。旧时,因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落后,因而死亡率极高,乡民意为这是邪煞所致,须由到时做法过关,以免病灾或死亡。因此,每年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各地信众会举行“请奶过关”的活动,据《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做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一直到十六岁为止。

收惊。乡民常将小孩在受惊后哭闹不止看作是魂魄立体,为夺回小孩魂魄,须请道士诵念《陈靖姑咒》。此外,民间还流传各种收惊符。

灿斗礼。旧时由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医疗水平落后,人们往往将希望寄予神灵保佑。因此在临水夫人的信仰中,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便会在灿斗(斗灯)内依家中未满16岁的男孩数置放若干个木质小人(俗称:童子弟),由法师做法,鸣角摇铃将“灿斗”放置在小孩床上,待“灿斗”内的“流芳灯”自行熄灭,表示大吉大利后再收起。

出幼。据《福州府志》记载:民间男女,年十六,延巫设醮,告成人于神,谓之“出幼”。这些活动的供品皆用鸡而不能用鸭,妇女坐月子期间亦忌吃鸭和鸭蛋,只能吃鸡和鸡蛋。此举与临水夫人脱胎祈雨遇难时,鸭子救临水夫人有功,是临水夫人的救命恩人有关。

在民间,以陈靖姑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百花争艳。长期以来,民间艺人的创作在福建和浙江南部地区广泛流传,诸如有《海游记》、《临水平妖志》、《闽都别记》等民间传奇神话小说故事,有福州评话《陈靖姑》、浙江丽水鼓词《陈十四夫人传》、浙江温州鼓词《南游》等曲艺杂谈讲述陈靖姑的神迹,此外,还有闽剧、莆仙戏、浙江婺剧等以戏曲的民间艺术重现陈靖姑的传说。

总之在明清以后,具有临水夫人信仰的福建、浙江、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并与这些地区的生活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立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靖姑信仰自清代传入台湾后,也深刻影响着台湾民众的生活,台湾信众为临水夫人建庙宇供奉,香火不绝。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又有大批福建移民前往台湾繁衍生息,陈靖姑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陈靖姑信仰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的文化桥梁,两岸以陈靖姑信仰文化为纽带,相互交流,衍生出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内容,影响着两岸信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聚居地,陈靖姑信仰文化依然繁荣昌盛,华人之间通过陈靖姑信仰文化加强联系,悠久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大加强了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随着华人华侨不断走向世界,陈靖姑信仰文化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连接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共同信仰。

[1][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373.

[2]搜神记.转引自叶明生.陈靖姑信仰略论[J].闽都文化研究,2006,(2).

[3]古田县志(卷七)[M].古田县地方志编委会,第271页.

[4][明]叶溥,张孟修.福州府志[M].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392.

[5]倪仕模.陈靖姑文化荟萃[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15:51.

[6]郭重孟.陈靖姑斩蛇叙事的历史、文化解读[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黄新宪.陈靖姑信仰的源流及在闽台的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

责任编辑:胡栩鸿

Discussion on the Belief of Goddess Chen Jing-gu

JIANG Ji-bao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China)

The belief of Chen Jinggu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Min and Yue area, integrated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belief is highly relevant with believers’life, showing a variety of cultural forms, and has become a treasu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witch” to “God”, and widely spread myths and legends of Chen Jinggu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hen Jinggu; belief; regional cultural; folklore; Min and Yue area

2017-03-01

江季豹(1993-),男,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历史。

K280.0

:A

:1674-344X(2017)4-0071-05

猜你喜欢

临水福州夫人
夫人与婆子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花乱开》
逐梦福州 只为“她”
临水
寻味福州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