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预谋性暴力犯罪的早期预防
——以林森浩投毒案为例

2017-03-09曾云翔贺松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森特质青少年

曾云翔,贺松兰

(江西服装学院 思政部,南昌 330201)

青少年预谋性暴力犯罪的早期预防
——以林森浩投毒案为例

曾云翔,贺松兰

(江西服装学院 思政部,南昌 330201)

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执行了死刑,却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惋惜。两个鲜活年轻的英才就这样离开了充满神奇和憧憬的世界。造成这一悲剧的凶手那心里扭曲、冷酷无情的特质,又有谁承担法律后果呢?育人树人的根本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基于林森浩投毒案,从其冷酷无情特质人格的特征探析青少年预谋性暴力犯罪早期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冷酷无情; 特质; 预谋性; 暴力犯罪

电视报道“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 从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11日凶手林森浩被伏法——执行死刑,已有两年多时间,从法律视角讲该案已尘埃落地。二位年轻有为的高才生就这样悄然离开了这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可是电视荧屏中凶手林森浩冷酷无情、淡定的表情,以及辩解称投毒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话语在人脑中挥之不去,令人不得不怀疑凶手麻木、冷酷、缺乏罪恶感,没有丝毫忏悔。林森浩的犯罪是典型的特质暴力,即预谋性暴力犯罪。林森浩投毒案留给整个社会的应该是反思:被告人为何会如此冷酷无情,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做到早期预防。

一、预谋性暴力犯罪概念

暴力犯罪,意指行为人凭借自身的自然力或者借助具有杀伤性能的媒介物,以强暴等手段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其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爆炸、防火、投毒等暴力犯罪。林森浩是个典型预谋性攻击暴力犯罪,属于冷酷无情特质暴力。冷酷无情特质暴力又分为:冲动性暴力与预谋性暴力。预谋性暴力,是有计划或者有意识的掠夺性的积极攻击暴力,具有这种暴力倾向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私欲、利益,缺少共情,不会有罪恶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悔恨,手段极其残忍。罪犯对结果有积极的预期,甚至感到愉快与刺激。预谋性暴力危害极大,而且难于防范。如林森浩于2013年3月31日下午,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实验室取出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 投入寝室内的饮水机中。[1]次日上午,同寝室学友黄洋喝下已被投入了剧毒化学品的饮水机中的水。此后,黄洋发生呕吐,赴医院就治,入院到最后死亡的这段时间内,林森浩没有及时坦白阻止惨剧发生,更未采取任何挽救措施。同时,也没有第一时间取得受害人家属原谅,达成谅解。

二、诱发预谋性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电视报道林森浩投毒案时,荧屏中的林森浩始终表现得十分冷静,给观众留下冷漠、无情的神态。中央电视台对其采访,他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里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他对死亡从未表现出一丝恐惧和恻隐。观众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看不出他一丝丝的悔意,感觉他就是冷血杀手。那么,林森浩预谋性暴力犯罪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林森浩人格的缺陷以及教育的失范。他投毒与其心智不健康有关。那么,其人格的缺陷是从何而来呢?

其一,这与其自卑、怯懦、嫉妒、易怒的性格缺陷有关,乃至人际关系及情绪调控能力低下有关[2]。庭审中林森浩自述,只是看不惯被害人黄洋在自己面前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甚至轻视自己,因此想在愚人节教训一下黄洋,因此投毒。

其二,这与学校教育失范有关。当今学校教育功利化,唯有分数论,轻视法律、道德、人文教育。只要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不仅各级学校教育如此,社会和家庭教育也是重智轻德教育。极容易酿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3],如林森浩投毒案. 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没有注重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得失观的教育,轻视了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三,这与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从林森浩成长的背景不难看出,林森浩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庭环境不好,其对自己的出身具有自卑感,忌讳别人谈及家庭环境。同时,家庭贫困也促使其刻苦学习,他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但内心世界存在已久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使其形成了双面人格。一方面显示出孝敬、温顺、友善、奋进,另一方面隐藏自卑、内向、敏感、脆弱。当遇到同寝舍的被害人黄洋时,自己曾经的优势在优秀的黄洋面前黯然失色。特别是黄洋有时讽刺、轻视他时,过强的自尊心以及脆弱的心理极易诱使林森浩产生对黄洋的痛恨和报复心态,从而导致预谋性的投毒案,残忍地杀害了同窗学友黄洋同学。除了家庭贫困,父母娇纵孩子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过度疼爱、娇宠、放任,总是顺从孩子的愿望和欲求,迁就过错,不讲原则。慢慢滋长出孩子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不良心态。使孩子的心灵受到腐蚀,自私、任性、随心所欲的不良人格。失去父母的孤儿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受人歧视,缺乏安全感,导致其情感冷漠,孤独怪癖,愤世嫉俗等特征。这种不良人格是诱发预谋性攻击暴力犯罪的诱因之一。同样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任其自流,孩子一旦读书,教育就成了学校之事。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容易使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致使孩子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是导致特质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青少年预谋性暴力犯罪的早期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冷漠、自卑甚至精神分裂等。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发生人数和发生概率呈增长之势,它对青少年本身、家庭及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的会引发如林森浩投毒案一样严重的预谋性暴力犯罪。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做好早期预防。

(一)社会预防

通过社会各界及政府加强青防治少年心理危机的宣传教育,例如举办全国性的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学术讨论会。在公共场所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展览、以挫折心理教育为题材拍摄栏目剧等。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今天,深入于社会生活的中影视、媒体、网络、报刊杂志等无一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应充分发挥影视和媒体的主导地位优势,关注青少年挫折心理教育以及直面穷困与失败的心理承受力的教育。积极传播中华传统道德和法律文化,在影视荧屏中展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法律观。以其自身强大的覆盖力、渗透力、感染力传播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后果。还应系统性、连续性、滚动式播放法制节目,加强对青少年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可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法律知识面,警戒青少年不能触犯法律底线,做好特质暴力犯罪的早期预防。

(二)学校预防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基地,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数理化等专业知识,还需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情感动态,了解学生所处的困境,方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把违法念头扼杀于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暴力犯罪等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学校不能单纯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学生好与差,而应该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在重视智育时还应该重德育。学校还必须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线,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课堂上以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为主脉,提取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将抽象、单调的条文内容一一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讲解在学生的眼帘中。使他们从幼小开始学习到法律常识,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法制观念,懂得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学校还必须重视道德文化与法律文化的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子屏幕、简报、宣传栏等营造道德和法制宣传的舆论氛围。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到达早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学校还必须关注挫折、抗压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显示:人的积极进取力量得到培植,人性的消极心理自然被减弱或抑制。抗压心理素质既是一个心理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4]因此,学校应该大力展开心理知识的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逆境。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身处逆境时,都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身心受到压抑和伤害。此时却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把自己受到的挫折发泄于社会或者他人,从而产生极端的特质暴力行为。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战胜挫折。

(三)家庭预防

家庭是孩子温馨成长的港湾,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良师益友。古人云:“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千育万育,德育为先,千教万教,教会做人。[5]父母需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吸取新的人文知识,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体罚孩子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相待,有的放矢对孩子施教。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尊重听取孩子的正确意愿与建议,使孩子从中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间相互尊敬、赤诚相待、同舟共济、相濡以沫,营造出充满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1]梁宗,效林.纵深直击复旦投毒案[J].中国审判,2014,(4).

[2]练情情.心理学专家剖析林森浩犯罪深层原因:他的愤怒从何而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2/20/c_126161628.htm.[2016-12-20].

[3]姜泓冰.复旦投毒案的痛与惑[EB/OL].http://www.jyb.cn. 2013-04-17.

[4]王艳红.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前期预防措施[J].教育研究,2013,(7).

[5]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社[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陶 晖

Early Prevention of Premeditated Violent Crimes Against Juvenile — Taking Lin Senhao Poison Case as an Example

ZENG Yun-xiang,HE Song-la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The suspect, Lin Senhao, of a well-known poisoning casehas been brought into justice with capital punishment. We can feel nothing but sorrow and pity for the case which has taken away the lives of two young men from this marvelous world. Who is to blame for the suspect’s distortion and ruthlessness? The social anomie and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 warn us that the root of education shall be guided on socialist key values to cultivate a quality psychology and sound personality of the young peop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spect’s callous trait, we can prevent early juvenile violence crim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ruthlessness; trait; premeditated; violent crime

2017-02-1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少年特质暴力犯罪预防机制研究(FX1511)

曾云翔(1959-),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 贺松兰(1972-),女,江西莲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

D914

:A

:1674-344X(2017)4-0034-03

猜你喜欢

林森特质青少年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青少年发明家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女汉子”的忧伤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