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与莞香文化
2017-03-09万静
万 静
(广东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屈大均与莞香文化
万 静
(广东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屈大均与东莞关系密切,对莞香与莞香文化非常热爱并深有研究。莞香在他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诗文不仅记录了当时莞香文化的兴盛、莞香的经济价值、莞香的多种用途用法、莞香的品鉴等,还赋予了莞香多种文化内涵,使莞香成为人们精神、情感交流的载体,成为莞人精神气质的象征。
屈大均;莞香文化;文化内涵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被称作“学者之诗”[1]1370。莞香,又叫土沉香、白木香、女儿香、牙香,为瑞香科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莞香树在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东莞已经种植莞香,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至宋代,珠三角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尤以莞邑为甚。明清时期,莞香闻名全国,是当时上贡的佳品。屈大均除了在《广东新语》中对莞香文化有系统深入的介绍以外,在他现存的6000多首诗中,还有不少反映莞香文化的作品,共有诗59首、词7首。对这些作品的挖掘和研究,无疑对于重振莞香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家有香田即素封”
屈大均虽为番禺沙亭人,但与东莞关系密切。屈大均于康熙九年春至康熙十五年春举家搬迁到东莞尹源进家,康熙十八年复至东莞,康熙十九年又一次寓居东莞,东莞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康熙十年屈大均娶继室黎氏,东莞人;康熙二十六年娶侧室石氏,亦东莞人。长女明洙,适东莞麻涌莫绪;次女明泾,适辑录《东莞诗集》的东莞人蔡均之子蔡鎏。
屈大均在康熙九年刚刚搬到东莞不久,就写诗赞美东莞:“千亩香林在莞中”[1]392,“莞中金桔岭,多是种香家。地好能成药,人闲亦养花。”[1]317据《广东新语》:“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2]621,可知金桔岭是莞香最著名的产地之一。康熙十八年复至东莞,经过老友陈丈(其人不详)的香园,赞其“香多王者物,花是老人粮”[1]463。康熙十九年,屈大均再次寓居东莞,看到东莞几乎每家每户都燃着莞香,整日香雾缭绕,使整个莞水之滨都浸润着浓浓的香气,于是写下《再至东莞感旧作》:“白首重来莞水滨,香浓相见益相亲。家家一瓣能分客,处处双烟解惹人。”[1]869种植莞香经济利润丰厚,“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故莞人多以香起家。”[2] 624有些东莞的读书人在明亡之后决意仕进,隐居家乡,以种香为业,既衣食无忧,又保持了名节。比如南社的谢重华,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谢重华,字嘉有,东莞人。诸生。鼎革后,杜门晦迹乡居,不入城市者三十余年,惟屈大均寓莞时一过访之。重华晚以艺香为业,自号香农,与故旧书亦称南社遗农。”[1]540屈大均作《喜谢九丈自莞中见过之作》赞其“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1]739, 后又寄诗给他:“长怀南社老,白首作香农。香树遗诸子,香田在几峰。”[1]540夸赞他多多种植香树是给儿孙们遗留的珍贵财富。屈大均一生贫寒,种地、种花、坐馆最多只是糊口,于是感叹道:“花农何似作香农?香种成林即素封。”[1]1208花农怎么比得上香农呢?如果能拥有一片莞香树林,那真可以称得上是虽无官爵封邑但却富比封君的人了。特别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娶了东莞香农之女香东之后,他更加产生了去做香农的憧憬,于是在《将往琼南口占别司香者》其五中写道:“多栽香子傍芙蓉,家有香田即素封。欲向东官金桔岭,尽将妻子作香农。”[1]746从这些诗可以看出当时莞香在地方经济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
二、“尺寸持相赠,如兰更一言”
莞香为东莞最著名的土特产,明清时期更是闻名全国,是当时上贡的佳品,也是朋友间表达情意的礼品。东莞人热情大方,有好友来访,定会用好香相赠,“马蹄金桔多生结,尽解相贻不用钱”[1]814。“生结”指树未死时在树腹中结出的香块,一般都是在种植过程中被刀斧划伤而成,说明当时马蹄冈、金桔岭的香树繁盛,结香量多。屈大均是爱香之人,朋友们常赠香给他。他有一个好友刘参军(其人不详),曾经送他端溪出产的白石盘和莞香,他非常感激地写下《刘参军贻予白石盘牙香用来韵奉答》:“生长众香林,薰衣乏水沉。得君为越客,相赠比南金。待取铜垆器,还张绿绮琴。茅茨邀枉顾,兰臭化同心。”[1]608东莞香农谢七丈(其人不详,疑为茶山南社谢氏族人),“手种诸香成水沈,生结熟结多肌理。赠我太古根,枝枝含石髓。焚向南山炉,氤氲浸四体。”[1]992这位谢七丈已80高龄,但仍然如苍龙般矫健,他所种的香经过时间的沉淀都结成了沉水香,“盖香以岁久愈佳,木气尽,香气乃纯,纯则坚老如石,掷地有声,昏黑中可以手择。”[2]622所以越久越坚硬,犹如石头般沉于水;越久越富于肌理纹路,犹如岁月般沧桑。而莞香“尤以香根为良”[2]623,谢七丈送给屈大均的是太古的香根,可能已经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了,非常珍贵。
屈大均交游广泛,也常常送香给他人。查容,浙江海宁人,字韬荒,号渐江,是朱彝尊的表弟,查慎行的堂兄,性格豪放侠义、清高自傲,与屈大均志气相投。查容于康熙十一年来粤,康熙十二年离粤,送别时,屈大均泪流满面并以莞香与端砚相赠,写下《赠别查韜荒九首》,其四曰:“莞香多血结,端研有花痕。相赠无余物,相知只一言。”[1]395黄辉斗,字位北,一字空岚,江苏上元人,持重高才,知名海内,屈大均曾以香根一枚为其祝寿:“莞中黄熟好,香乃在孤根。生爱朱砂土,名传金桔园。美人宜服媚,长日共寒暄。尺寸持相赠,如兰更一言。”[1]622吕师濂,字黍字,号守斋,浙江山阴人,善书,工古文及填词,屈大均也曾送其莞香:“百年香有胆,生结一精华。得自珠官手,来从莞女家。但令存一气,不必作双霞。日夕君怀袖,人疑处处花。”[1]640查嗣瑮,字德尹,号查浦,浙江海宁人,查慎行之弟,屈大均也曾赠香根于他:“香农种汝忌泥肥,香在根株世所希。一片肯教朱火近,双烟嫌作紫霞飞。芬馨未入嵇含状,黄熟难随陆贾归。赠尔如兰克杂佩,同心端在此轻微。”[1]814徐蘋村,名倬,浙江德清人,康熙二十七年游粤,临走时以嘉兴锦送屈大均,屈大均回赠以雷葛、莞香等。
莞香偏爱贫瘠多砂的土地,最适合在东莞种植,换了其他地方则不宜结香,“凡香先辨其所出之地,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或红如曲粉者,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2]621莞香的这种特质被屈大均赋予了如兰花般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的高尚品格。兰花是屈大均的先祖屈原的最爱,莞香是屈大均的最爱,他多次把莞香比作兰花,既是对先祖的继承,也是自己志向的彰显,同时赠香的行为也承载了他与朋友间同心同德、永结友谊的美好寓意和文化内涵。
三、“愿似沉香,生熟都成结”
屈大均与东莞姻缘甚深,康熙十年娶继室黎氏,乃东莞人;康熙二十六年娶侧室石氏,亦东莞人。
黎氏,名静卿,字绿眉,“幼知书,能作五七言诗”[3],有诗集《道香楼集》。她洁身自好、渴望真爱,为了等待真正的爱情,一直等到26岁,当看到屈大均为亡妻王华姜写的悼亡诗后感动不已,深深地爱上了他,数次遣媒人求婚,她的痴情与才德终于打动了屈大均和他的母亲,于康熙十年的冬天被迎娶入门。婚后两人虽聚少离多,但常以诗相赠,情爱甚笃,屈大均于这一时期写的《焚香曲》7首当是有感于黎静卿的真挚爱情所写:
郎如朱火妾青烟,一气氛氲出玉煎。
沉脑成灰应不惜,只图香在梦魂边。
节为沉水花鸡舌,两种香含心字深。
多谢博山垆器好,双烟不断至于今。
烟积兰房郁作云,积雪成雨湿罗衾。
无烦百宝兼千和,香在佳人一片心。
香夺琼南第一林,成栈不必待成沉。
侬如熟结郎生结,一片芬馨直透心。
血格生煎胜降真,却嫌沉速味多辛。
女儿香角尤恬静,非雾非烟一缕春。
鸳鸯喷出篆烟来,细逐游丝转镜台。
袅袅香魂微有影,不教兰麝即成灰。
辟邪凫藻两炉轻,被底香毬更有情。
展转不离君玉体,房风遗制铸初成。
自注:“冯小怜有铜足炉曰‘辟邪手炉’,曰‘凫藻’,香毬即被中香炉。”[1]393诗人把恋爱中人比作沉香结,炽热的爱的火焰把双方燃烧,哪怕烧成灰烬也在所不惜,特别是东莞女儿藏在胸口的女儿香最是恬静迷人,袅袅一缕香魂,游荡在妆镜台前,缠绕在爱人身边,沉浸在佳人梦中,氤氲不散。结婚第二年,屈大均游粤西,在途中思念黎氏,写下《高廉雷三郡旅中怀道香楼内子》15首,其中有一句:“椰子含甘液,伽南吐紫氛。幽闺人正苦,不忍恋余闻。”[1]380当他看到有人点燃伽南香的时候,突然就想起家中黎氏正忍受着离别之苦,于是不忍闻香,怕加重自己爱的思念。在这里,沉香被赋予了爱情、情结、心结的文化内涵,就像屈大均在他的词《醉落魄》中写的那样:“天涯报道情难绝,愿似沉香,生熟都成结。”[1]1270希望天下所有的的爱情都能够像沉香结香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另外,熟结又叫死结,指朽木中结的香块,“生熟都成结”又有生死情不变的意思,这就把爱情坚贞、永恒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沉香。
康熙二十六年,屈大均娶了两位妾室,一位是高要陆氏女,一位是东莞石氏女,屈大均分别字之曰“墨西”和“香东”,使之分别司墨与司香,可以说是把两位女子身上拥有的肇庆端砚文化和东莞莞香文化提炼了出来,同时又把提炼出来的端砚文化和莞香文化的魅力更多地赋予到她们身上。康熙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之间,屈大均共写了22首诗赠给香东,分别是《将往琼南口占别司香者》5首、《赠香东》8首、《示罗》2首、《天南四首为香丹侍者作》4首、《又赠香丹》2首和《初转》。 从“生长香田是马冈,时时作得女儿香。盛来小盒琼瑶似,染得空林兰蕙芳”[1]798,可知香东是东莞马蹄岗香农的女儿,出嫁时带来了很多女儿香,用精致的香盒装着,“丝藤五色作薰笼,日焙春衣废女工”[1]798,“裙裾出入有余烟”[1]798,“日夕沉馢满绣襦”[1]844,嫁过来后每日焚香,熏衣薰被,裙裾上总是香气袭人。屈大均说她“前身定是收香鸟”[1]844,“托胎香国本真仙”[1]798,把她形容成收香鸟和仙女。何为收香鸟呢? 《广东新语》卷二十:“倒挂鸟喜香烟,食之复吐,或收香翅内,时一放之,氤氲满室。”[2]468屈大均的词《钗头凤·收香鸟》:“倒开红羽双烟入,沉馢气,成心字,氤氲终日,不离香气。”[1]1308香东把浓郁的莞香文化带到了屈大均的日常生活中,屈大均也把对莞香的热爱融注到了对香东的爱当中。他在《示罗》和《又赠香丹》当中把香东比作罗敷,大加赞美,还在《天南四首为香丹侍者》4首当中深情告白,其二:
天南红豆子,勿复作相思。蛱蝶纷无数,鸳鸯自不知。三千方朔早,十六阿侯迟。欲老吾惭汝,情深白首时。
其三:
天南多媚药,蝙蝠不须持。白发仙无日,黄泉殉有期。芙蓉肥已子,杨柳老犹丝。岂忍留丹决,云山作别离。[1]841
香东16岁嫁过来时屈大均已经58岁,在面对青春美丽的香东时,他惭愧于自己的衰老,没想到自己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经历这样一场忘年的恋情,于是有了一种“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的感慨,一想到自己黄泉有期,最难以离别的就是香东了。可以说,正是香东身上所具有的莞香文化的品味让屈大均对她的爱更具有了纯粹与审美的境界。
四、“生长香林饱众芬”
屈大均在《焚香作》中写自己是 “夜夜焚香到晓钟,鸣琴亦未绿尘封。诗因五岳辞多怪,酒得诸花味更浓”[1]722,“暇即双垆焚熟结,闲须一盏养春和”[1]797。焚香、弹琴、作诗、饮酒、饮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体现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人在清幽的香气中调弦抚琴以体味禅意,品茗饮酒以引发诗情。
屈大均对香的使用是非常有研究的,他在《赠香东》其八中有一句“旧抄香乘文多误,新写琴心曲未成”[1]798,这里的“香乘”指的是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的一部著作《香乘》,作者是明代扬州人周嘉胄,内容是介绍各种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疗的方法,屈大均曾手抄此书,可见其对香文化是很有研究的。
家中的女人们往往用莞香来熏衣薰被,“莞香朝夕薰衣服”[1]315,“买来薰被,费尽麸金”[1]1268。莞香有祛除寒湿、缓解抑郁的作用,所以屈大均的《春闺曲》其四中写道:“香薰长在手,不必辟寒犀。”[1]1180“辟寒犀 ”指的是一种犀角,据说可驱除寒气。特别是在春天,“一春无事极,日把水沉煎”[1]739。广东的春天湿气特别重,正需要沉香来祛除寒湿。“臭味氤氲合,清和郁滞宣”[1]1147,闻着清甜柔和的香气,还可以消除郁结不畅的情绪,“大小乳炉时拂拭,心香吞吐病全除”[2]799,有香到病除之功效。
屈大均最爱的还是煎香,“东官黄熟种成田,香气多宜玉片煎”[1]1208。何为煎香?《广东新语》中讲:“香之美者,宜煎不宜爇……煎之之法,以生结之囫囵者,浣以新茗,芟其松浮,磨其棱角,而置香面于下,底于上,微沾少水,使香质滋润,火既活而灰复干,乃以玉碟或砂片隔之,使之不易就燥,香质不焦,脂液不流,则香气生空,若无若有,香一片足以氤氲弥日,是名煎香。”[2]627除了用玉片、朱砂片,还可以用玻璃片、云母片、瓦片等。屈大均熟悉各种煎香的不同味道,“生结清甜过熟结”[1]1208,“莞中黄熟胜陈馢”[1]1268,“血格生煎胜降真,却嫌沉速味多辛。女儿香角尤恬静,非雾非烟一缕春。”[1]393他说生结(也叫血格、黑格)的味道清甜,好过熟结的味道,还好过产于海南与东南亚的降真香的味道和辛辣的速香(结香时间较短的沉香)的味道,东莞的黄熟(又叫熟结)又好过海南的箋香,而味道最好的是那些被莞中女儿偷偷割下藏起来的女儿香,因为“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2]623,都是最上等的莞香,“儿女私藏多血结,煎来气夺水芙蓉”[1]1208,女儿香比水中芙蓉的味道还要清香恬静。煎香的时候要注意“煎宜火细,不取香烟取香气”[1]1329,“香魂煎出怕多烟,未焦翻取气还鲜。玻璃片,轻轻隔,要氤氲,香在有无间。”[1]1268因为“盖气者香之魂,烟者香之魄,魂清而魄浊,魂轻而魄重。善焚香者,取其气弗取其烟,取其魂弗取其魄”[2]627。
莞香中还有一种香叫兰香,在屈大均的诗文中也多次出现。何为兰香呢?《广东新语》:“莞香之精者不可变,其粗者可变,变之以兰,以兰变之,其香遂为兰香。”[2]625东莞人薰惯了上好的女儿香,都觉得黄熟的味道要差些,“东莞女儿香角好,笑他黄熟不堪焚”[1]1232,于是用兰花进行改造,使其香味清纯。怎么改造呢?“以莞香之粗者,茗以濯之,杂置树兰于其中,包以蜜香之纸,曝以烈日,兰焦复易,如此四五度,乃封贮之。爇则兰气清芬,宛如黄粒初熟,露华尚凝,如游于金粟之林矣。”[2]625屈大均的妾室香东就经常在家中改造香兰,《赠香东》其五中写她“暇日每将黄熟拣,珠兰熏晒比兼金”[2]799。另外诗歌《兰花香》:“宝安香品异,黄熟甲南天。种子都成结,薰兰更耐煎。”[1]1147《过尹氏木兰堂咏木兰》:“朱明独占馨香绝,黄熟相逢臭味宜”[1]989,自注:“花盛于朱明节,一名鱼子兰,亦曰珍珠兰,最宜薰东莞牙香。”都咏叹的是这种兰香。东莞本无香,是从外地引进,经莞人辛苦劳作才在贫瘠的土地上培植出香树,世代相传,成就出莞香之名,屈大均称之为“以人力补之”[2]624,这体现的是一种因地制宜、灵活应变、革新创造的精神。
在屈大均的诗中,还写了沉香的其他用途,比如“屐齿沉香结”[1]1311、“香里奇南为屐齿”[1]336,竟然用沉香去做鞋底的屐齿,而且是用沉香中最好的奇楠香。还有“水沉煎水染衣裙,生长香林饱众芬”[1]1232,用沉香煮出的水去浸泡衣裙,使其染上香气,这样奢侈地用香,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估计只有豪富之家和“家有香田即素封”的莞人才有这样的享用。
从屈大均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明末清初莞香文化的兴盛以及莞香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但这也是它最后的辉煌,到了雍正以后,莞香文化就衰落下去了。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对精致典雅生活情趣的追求越来越多,对香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重振莞香文化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契机,人们正拭目以待,盼东莞人再次发扬“以人力补之”的精神,开创莞香文化新的辉煌。
[1]陈永正.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四·广东新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三·翁山文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6.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09-06
本文为广东财经大学“科研课题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14ZXRW77001)的部分成果。
万 静(1976-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I206.2
A
1009-1513(2017)01-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