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中国外交新理念论析*

2017-03-09

关键词:角色定位大国发展

李 曼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基于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中国外交新理念论析*

李 曼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为做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这是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以及中国追求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主观意愿等共同决定的。在此定位基础上,近年来中国提出“中国梦”、“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系列外交新理念,这三个理念一脉相承,它们分别向国际社会明确表达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原则性选择,表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处之道的基础内涵,表达了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态度及解决世界问题的独特思路。这三个理念也表达了中国在多个层面对“负责任大国”的具体理解:对国内人民负责、对国际社会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

角色定位;负责任大国;中国梦;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关心中国会以何种角色来审视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在国际体系将发挥何种影响。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是做“负责任的大国”。与之相应,中国提出“中国梦”、“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系列外交新理念,清晰表达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原则性选择,表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处之道的核心内涵,表达了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态度及解决世界问题的独特思路,对“关于中国崛起之后会发生什么”的问题作出重要回应。

一、中国国际角色定位:负责任大国

国际角色的定位是对本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和认知,是对本国在国际社会中能够扮演和希望塑造的角色与身份的主动选择和认同。一国的国际角色定位直接影响这个国家外交理念的形成,对外交实践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确定清晰、准确、合理务实的国际角色定位,依此定位及时制定和调整外交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是做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角色,成为深度参与、积极融入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1]

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是个逐渐被确立和认同的过程。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标志,中国履行诺言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一系列举措赢得亚洲各国的称赞与认同。泰国总理川立派赞扬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2],随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要做负责任的大国”的理念和行动,从经贸开始,逐渐扩展到政治、安全等诸多领域,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不断得到确认和强化。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宣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一)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是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多国家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1-20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3]。中国在全球实力结构中的位次稳步提升,与主要大国的实力差距明显缩小。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15年的15.5%(第2位)。

中国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人力资源大国和信息应用大国。中国科技在全球地位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4]。综合考察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人力等诸多方面,中国都是国际舞台上名副其实的主要角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认为“大国”是指“major countries”,即主要国家,美国则认为“大国”是指“great powers”[5],即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

(二)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是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契机

新兴经济体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助推中国国际角色的重新定位。冷战终结20多年来,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态势虽无明显“质”的变化,但在国际力量对比方面已经累积了深刻的“量”的变化。这种“量变”,既是指经济实力的变化,如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001年的11.5%提高到2015年的63.4%,也是指传统力量中心相对衰落、新兴国家相对崛起的趋势。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加剧了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金砖国家”、“发展中五国”、“新钻十一国”等新兴国家作为“板块”和“群体”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员。根据《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2015年新兴经济体国家(E11)占全球的经济比重达到30.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远大于七国集团的22.9%和欧盟国家的12.2%。[6]

(三)与国际体系积极互动,为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提供可能

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加速融入国际体系,开始全面、充分参与国际事务。目前中国已经加入全球和地区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与各种国际组织展开良性互动,并开始寻求作为主要发起国建立多边组织或机制。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在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投票权占比大幅提升,2016年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设置议题、推进倡议和原则,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中国倡议并筹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积极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并作为创始国之一在上合组织中发挥出不可代替的建设性作用。

(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众望,是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所归

做“负责任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也是世界对崛起的中国的期待。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开始在诸多领域寻求他国的合作与协助,强调责任分担。以2005年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利益攸关方”为代表的“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从获取和享受既有国际体系繁荣与和平红利的“搭便车者”,转变成为国际体系中能够分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大国。

发展中国家也期待中国担当起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严峻压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众多发展中国家普遍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代表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促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五)意愿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是负责任大国角色定位的动力

改革开放前,基于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的判断,在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的国际体系内,中国发挥国际责任,主要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给予同情、支持以及援助。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认为“搞好自己的国内发展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更多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注于国内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国际经济等领域里开始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贡献日益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可,追求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主观意愿大为增强。近年来,与某些国家只说不做、不愿正视历史责任、一味指责别国的姿态不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在设定议程、倡导规范、推动合作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凸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

基于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定位,中国先后提出“中国梦”、“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系列外交新理念,分别回答了正在崛起的中国选择以什么方式实现民族振兴,以什么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三个理念一脉相承,也表达了中国在多个层面对“负责任大国”的具体理解:对国内人民负责、对国际社会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

二、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外交理念

2012年底,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向世界宣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实现民族振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的大国崛起道路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中国梦是我们的崇高目标,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正确途径。”[7]。

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强调的是发展道路的和平性。历史上,早期工业化国家依靠对外扩张及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壮大自己,某些后起国家则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发展自己。这种凭靠强力损人利己来实现大国崛起的道路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历史的覆辙不应重蹈。更何况,近代以来,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和压榨掠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今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的局面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难得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可以通过参与平等有序、互利互惠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走出一条与传统的大国崛起道路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重视的是发展动力的内生性。中国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蕴含的持久动力,持续推进的体制改革,这些都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追求的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中国从单纯追求“自我利益”、“自我发展”、“自我繁荣”转向更多地关注和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目前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商品,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8]。 “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契合了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实际需要,为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夯实基础。

(二)中国梦是对“国强必霸”论的否定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习近平曾表述:“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9]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决不称霸。

中国没有强而称霸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自由,中华文明始终以“仁”、“和”为核心。在历史上中国没有扩张称霸的文化和传统,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国梦不同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具有霸权倾向的“大国梦”:没有与其他国家为敌,不会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强行干涉、控制小国、弱国,不谋求主宰地区或世界事务,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三、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理念

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点明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处的基础内涵。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是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是对“零和博弈”思维定势的突破,为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0]。“零和博弈”强调通过争夺和维护权力的斗争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共赢”则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与互利共赢相结合,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落实到外交实践中,中国与大国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求扩大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处则强调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给予更多地让利,以谋求共同发展。

(二)新型国际关系的主体是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合作而不是对抗,主张共赢而不是替代,是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正如基辛格在新著《世界秩序》中所写:“新型大国关系是避免历史悲剧的唯一之路。”纵观国际关系史,传统大国关系可以被归纳成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国家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模式,第二种是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间敌我分明、结成同盟进行对抗的关系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不可能带来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国际环境的长久稳定。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关系进入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借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新时期,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难得契机,有可能走出一条和谐共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惠及各方的崭新道路。

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一种历史宿命,而只是因对权力转移的历史进程进行粗略概括和简单类比而产生的过度解读。[11]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演讲说过:“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经过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中美双方领导人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不冲突、不对抗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即客观理性地看待彼此战略的意图,坚持做伙伴、不作对手。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尤其需要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合作共赢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由之路,双方需要理性认知分歧并进行有效管控,同时不断扩大共识。对于各自的核心利益,双方都有明确的表达。

坚持“结伴非结盟”,构建中俄大国关系。中俄均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关系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中苏之间基于意识形态的“同盟”关系,也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依附性“盟友”关系。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认为,在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的背景下,中俄正在更加紧密地“手拉手”,致力于打造非美国(非西方世界)的联盟关系,进而将其理解为扰乱或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事实上,“中国无意与俄罗斯正式结盟,也不会结成反美、反西方联盟。”[12]

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构建中英大国关系。英国是西方大国里第一个真正承认和包容中国崛起的国家,也是西方大国中发展对华关系的领跑者。2015 年3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公开表示加入“亚投行”,同年10月,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宣言,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英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际事务中的诉求也不尽相同。然而,只要双方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就能推动两国关系和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西方国家同样可以与中国和平相处、互利共赢。中英关系是中国倡导的坚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有力例证,对其他西方国家摒弃偏见和冷战思维、发展对华关系会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新型国际关系体现在重视道义与责任

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一方面,坚持“亲、诚、惠、容”,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惠及周边国家;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13]

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作为亚洲经济的带头羊,中国的蓬勃发展为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发展和合作空间。“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14]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正努力做到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

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和广泛的共同利益。近年来,中国秉承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提供总额为600亿美元的资金,推动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重点帮助非洲国家构建工业化、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防控三大体系,相应解决非洲就业、吃饭和健康三大问题。2015年,中国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较不发达国家和岛国的资金与技术输出力度。

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着眼未来的发展眼光,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独特的思维方法,对世界前途、人类未来进行展望。

(一)“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中的各种不确定甚至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金融危机、难民潮、网络安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在巨大风险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严峻突出的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以共同应对。然而,国际社会中以西方为中心、超级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国家仍然习惯以碰撞和冲突的视角来思考和指导世界问题的解决,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决心相对较弱。

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依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独特的思维方法”,提出了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世之道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他国相处推崇“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应对矛盾与分歧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胸怀天下、勇担责任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追求理想社会是“尚中贵和”、“天下大同”。

(二)“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未来的基本构想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国际上倡导的新国际政治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生态观的全面深化和有机整合,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与系统化的中国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的基本构想。“命运共同体”构想,在政治上,主张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共识、和谐相处,推动形成弘扬国际公平正义的新国际政治观;经济上,主张各国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形成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包容性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安全上,主张各国增进互信、坚持对话、加强合作、协商解决,推动形成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文化上,主张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相包容、互学互鉴,推动形成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新文明观。环境上,主张各国广泛参与、同担责任、各尽所能、共同治理,推动形成尊崇自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观。

(三)“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理性可行的行动指南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伙伴双方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迄今已同75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下一步打造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大的命运共同体作好铺垫和准备。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保障。中国主张摒弃弱肉强食、穷兵黩武、零和博弈等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命运共同体成员国共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中国主张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应对全球性安全威胁和挑战方面发挥中心和主导作用,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主动斡旋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在苏丹达尔富尔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动力。要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发展。全球经济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之中,已经结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发展问题是大家关心的首要问题。唯有发展,才能逐渐消减国家间的冲突,才能破解全球化失衡的困境,才能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是世界共同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参与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中国还宣布开展“6个100”务实项目,在减贫、卫生、农业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有力促进全球发展事业。中国积极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目前已经得到近60个国家的积极响应。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开业,成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粘合剂。基于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国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尊重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大力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电影节,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提供政府奖学金和来华培训名额,诸多举措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将命运共同体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承诺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将继续作出贡献,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实事求是、全面有力的“国家自主贡献”,“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五、结 语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为做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明确的角色定位及理念阐述使得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能够了解中国的长期意图,对中国外交行为进行合理预见。一方面,“中国梦”等理念是对“中国威胁论”的驳斥与澄清,化解来自国际社会的疑虑与猜忌,避免出现战略误判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有利于世界总体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新理念也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国际社会期待的积极回应,中国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更加主动地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外交新理念表达了中国对“负责任大国”的多层面理解:第一层面是指对国内人民负责,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第二层面是指对国际社会负责,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国家实力提升的基础上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第三层面是指对人类未来负责,直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和共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中国坚持多层面“负责任”的有机统一,既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是更多地担负起国际责任的必要前提,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保持合理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而在自身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中国也必然会追求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外交新理念是中国对世界现存问题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和价值追求独具魅力,其中的优秀因素与思想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可能、新的思路;同时也说明作为东方大国、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对自身制度、自身文化更加自信。

[1]王 毅.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2014年9月2日在外交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 (2014-09-02) [2016-04-2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02/6555574.shtml.

[2]吴 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4(4):138-145.

[3]国家统计局.新常态新战略新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EB/OL]. (2015-10-13)[2016-04-2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10/t20151013_1255154.html.

[4]数据说话: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研发大国[N].科技日报,2016-02-23(3).

[5]傅 莹.智库发展大有空间潜力[N].人民日报,2013-06-20(1).

[6]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三大年度报告: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为52.9%[N].中国青年报,2016-03-23(1).

[7]王 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J]. 国际问题研究,2014(1):8-23.

[8]商务部.我国成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每年进口2万亿美元[EB/OL]. (2014-03-02) [2016-04-26].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302/010018376111.shtml.

[9]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3-29(1).

[1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1).

[11]陈 永.反思“修昔底德陷阱”:权力转移进程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国际论坛,2015(6):8-13.

[12]傅 莹.傅莹谈中俄关系:是伙伴还是盟友[N].光明日报,2015-12-23(16).

[13]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7-30(1).

[14]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8-23(1).

(责任编辑 王婷婷)

Chinese Diplomatic Philosophy Analysis Based on the Role of Responsible Power

LI Man

(SchoolofMarxism,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81,Hubei,China)

China’s international role of being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decided by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the subjective willingness to assume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is positioning, recent years China puts forward a new diplomatic philosophy of the “China Dream”,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unity of destiny”, the three concepts of the same strain respectively, which clearly express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hinese principle of selecting development pa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China’s response to global challenges and unique ideas to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 These three concepts also expressed Chinese specific understanding of “responsible power” at many levels: i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

role making; responsible country; Chinese dream;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on destiny

2017-01-12

李 曼(1975-),女,湖北省宜都市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YCJ710042)

D8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19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大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大国气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