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构建
2017-03-09宋龙宾
宋龙宾,武 冰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构建
宋龙宾,武 冰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德育学分制作为当前高校正在推行的学分制改革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它实现了三个统一,即教学制度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培养目标过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教学方式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研究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构建,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分制;高校;德育工作;构建
1 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新特点
1.1 学分构成的组合性
一般来说,理论课学分都是必修学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课具有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其课程设置的原则。实践课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学分是指大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而完成的有关思想品德、法律规范、组织纪律、诚信文明、社会公益、劳动卫生的项目而获得的学分。实践课选修学分是学生因自主选择学习的项目而获得的学分,它倾向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考虑。
1.2 德育载体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中,班集体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是学分制的改革和推进,打破了这种格局,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指导机构、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以及网络载体的相继出现,创新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式。其中,网络载体主要包括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电子邮件、QQ、MSN、BBS论坛、博客、微信、飞信等平台。非网络载体,更多的是从“实”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而依托网络载体开展的网络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延伸和的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更多的是从“虚”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1.3 德育评价的科学性
德育学分制实施前,高校德育评价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而言,要片面、宽松、抽象一些。德育学分制实施后,以具体化、规范化和可视化的一系列评价细则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严格、具体的评定,评定范围包括知、情、信、意、行等方面,涉及部门有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机构。具体而言,高校学生德育学分考核由“记实”和“评议”两部分组成。
2 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新问题
工具价值是低层次的德育价值,终极关怀则是高层次的德育价值。工具价值是短期性、被动式,而终极关怀则是长期性、主动式。工具价值不一定就是真实内心的表达,它有可能是外因单独作用、内因不乐意接受的产物,而终极关怀则是在内因、外因优化作用下生成的。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别,可以认为工具价值是终极关怀的最初形态,终极关怀是工具价值的继承、发展和升华。成功的高校德育必须实现工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有机融合,要反对外显化、庸俗化,反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和形而上品位,反对以简单观察、测定学生德行的做法,由内到外、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将高校德育上升为一种内心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诉求。
外在规范与内化教育脱节。现行高校德育学分制强调各种规范的严格遵守,执行过程中,往往依靠政治教育的形式,借助政治权利、意识形态、学校规范强制推行。在具体做法上,往往以各种规范的遵守与否、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为教学目标,无形中造成规范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规范、道德教育即是规范教育的假象与错觉,从制度上误导了学生,不利于学生道德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内化教育的形成。
现代伦理学告诉人们,德育规范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一个体系、一项制度,是主观创造的东西,无论它多么完美,都无法与内心的德育意识相比。德育效果不仅表现在道德规范上,还更多地体现在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上。高校德育理应实现外在规范和内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和德育的内涵,规范的履行、宣传要适度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让他们参与到高校德育中来,从内心去接受德育知识和德育规范。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否定高校德育规范,而是否定其只是以“规范”为道德教育的现实。
3 对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引导
3.1 转变德育教学思路,提高构建实效性
高校德育学分制下教学思路的转变,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实现人格社会化教育和人格个性化教育的结合。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三是要正确处理好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关系,实现理论知识测评和行为表现评定的结合。四是要正确处理工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关系,实现合理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结合。五要正确处理好外在规范和内化教育的关系,实现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结合。六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七是要正确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实现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的结合。
3.2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构建针对性
为做好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共存下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工作,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安排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积极开设、管理和服务好隐形德育课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科学的道德观念体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制度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德育制度的规范、引导功能。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审美价值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校园环境的优化。四是要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健康的高校校园精神形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德性、悟性。
3.3 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构建能动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次要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在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中,教师、德育规范等是外因,学生是内因。目前高校德育学分制过度强调德育外因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德育内因的地位和作用。实践启示教师虽然主导着高校德育的教学过程,但是学生却决定着自己对教师的讲授内容的接受与否,主导着德育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实践的内化过程和结果。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即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绝对服从,不能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轻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既包括对社会的责任,也包括对自己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以学生的切实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承认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将高校德育视为一个主客观统一、师生互促互进的活动过程。
3.4 健全德育管理体制,提高构建引导性
德育管理旨在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育德育人和树德育风。健全高校德育管理体制,要坚持全面规划、分工明确、统筹兼顾、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和讲求效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德育管理主体上下级即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各级组织与德育工作者的关系、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出台更多的细则、规则、规章、制度和政策,形成自下而上、系统全面的德育教育体制。同时,要加强学生管理团队的建设,建立健全其例会、汇报、考核、奖惩等制度和各项德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要通过制度的形式进一步明细校党委和学工部、院党委和学工办、班级管理委员会的权利、义务,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建立健全旨在加强德育教师政治素质、德育观念、德育理念、德育教育观建设的制度体系,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形式,以形成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新格局。
[1] 杜公卓,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管理新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28-129.
[2] 周中之.论学分制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6,(05):142-146.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dit system
SONG Long-bin, WU B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moral credit system is a supplemental form of the current credit system reform in colleges, which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It achieves three reunifications, namely, the unity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system, the unity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cultivating target process, and the unity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ystem;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2016-10-19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研究”(GJD1316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龙宾(1980-),男,硕士研究生,讲师。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8646(2017)01-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