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织物中鹿纹研究
2017-03-09谢菲
谢菲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古代丝织物中鹿纹研究
谢菲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从远古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把鹿的形象线描化,并开始作为一种纹样或是图腾出现在壁画、陶器及玉器上。随着时代的更替,丝绸工艺的发展,在丝织品上也越来越多出现鹿的身影,然而各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艺术审美上的区别,印记在丝织品中鹿纹样也存在差异和联系。
古代丝织品;鹿纹;艺术特征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引言
“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大多数种类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通常雄类有角。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汉字,“鹿”字字形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其深远的意义。
甲骨文中的“鹿”字像长着大眼睛和一对枝角的短尾四脚动物,重在突出它的角和善跑的形象。
金文中的“鹿”字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灵巧的四蹄。
篆文中“鹿”字在金文字形“鹿”的基础上有所变形,淡化了丽角,突出了四蹄。
隶书“鹿”字使丽角形象完全消失。
从“鹿”字的演变可以看出,在早期先民的观念中鹿的丽角及四肢都是鹿最鲜明的特点。
无独有偶,与文字并行发展的图案纹样中,对鹿的刻画也十分注重丽角及四肢的处理。生活在石器时期的人们面对生活环境恶劣的同时,还要接受手无寸铁的现实,故而他们通常会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物当作自己的祖先或是保护神。这些远古的先民们会无条件的相信他们崇拜的祖先或是保护神们,认为他们不但不会伤害自己,还会保护自己,并且能够给予自己超人的力量和技能。
> 图1“元和元年”鹿纹锦 东汉时期(和田地区博物馆藏)
> 图2 套环对象鹿孔雀锦 北朝(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3 团窠联珠大鹿纹锦 唐(香港贺祈思先生藏)
> 图4 团窠尖瓣联珠对鹿纹锦 唐 (香港贺祈思先生藏)
> 图5 唐代对鹿纹锦 唐(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6 联珠团窠花树对鹿纹锦 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及复原图(笔者绘)
二、丝织品中鹿纹样的艺术特点
根据出土文物,汉朝开始出现织有鹿纹样的丝织品,南北朝时期也偶有出现,隋唐时期最为盛行。
(一)汉代丝织品中的鹿纹
“元和元年”(公元84年)锦囊(图1)1998年出土于尼雅遗址,现收藏于和田地区博物馆。这件锦囊所用五种不同织锦,其中袋身为“元和元年”鹿纹锦,纹样主体为一只带翼梅花鹿,呈侧身站立状,鹿身装饰深色点状斑纹,鹿角细长分叉,鹿上方织有“元和元年”字样,鹿下方为对称的弧形云纹。
(二)魏晋南北朝丝织品中的鹿纹
北朝时期的套环对象鹿孔雀锦(图2)以联珠卷云为环,环中从上到下分别排列大象、鹿、孔雀,中间是两只相对而立的鹿,鹿身呈弧形,作昂首扬蹄状,矫健灵活。
(三)唐代丝织品中的鹿纹
唐代文化大融合,开始出现了具有西亚特征的鹿纹样,通常与连珠团窠纹一起运用,这种具有异域风情的组合方式在唐朝十分盛行,有单鹿和对鹿两种,其中对鹿更为常见。团窠联珠大鹿纹锦(图3)由联珠团窠环构成骨架,联珠环中是单只侧身行走的鹿,头小身壮,四肢细短,鹿角巨大分三叉,鹿身有几何形斑纹,颈部系有绶带,与西亚的马鹿形似。
团窠尖瓣联珠对鹿纹锦(图4),团窠内有两只相对侧身而立的鹿,鹿角细长、多叉,头大,脖粗,据考证,这种具有这种造型特点的鹿纹形象来源于西班牙的大角野山羊。
唐代对鹿纹锦(图5)由两条织锦拼接而成,主体图案是团窠对鹿,鹿角细长无叉,体态肥硕,昂首挺胸相对而立。
联珠团窠花树对鹿纹锦(图6)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联珠团窠内两只大角雄鹿以花树为对称轴分布在左右,双鹿以侧面示人,鹿角粗壮多叉,鹿身有点状斑纹,鹿腿微抬,绶带呈水平方向飞扬在颈后,鹿身装饰点状斑纹。双鹿寓意“路路(鹿鹿)顺利”,因“绶”与“寿”同音,带有绶带的大角鹿被赋予了“长寿”的寓意。
这两片朵花团窠对鹿纹夹缬绢是用夹缬制成的长方形丝织品残片,其中一件藏于大英博物馆所藏(图7),另一件是现藏圣彼得堡爱米塔什博物馆(图8)。鹿角巨大且多叉,前脚微抬,鹿身有斑点装饰,整体健硕充满力量。(图9)
(四)宋代丝织品中的鹿纹
宋朝道教广为流行,道教把鹿视为祥瑞长寿之兽,所以鹿纹样在宋代仍得以流传。蓝地对鹿纹锦(图10),莲花树下两只鹿相对而卧,鹿身饰有点状斑纹,鹿角细小有叉,前足微微抬起,似欲扬蹄而起,笔者推测可能是梅花鹿。
缂丝紫天鹿纹锦(图11)以紫色为地,在遍地密花中,间饰天鹿、月兔、异兽等等,天鹿呈奔跑状,身形矫健、精巧。
(五)辽金元时期丝织品中的鹿纹
辽、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部落都以游牧渔猎为生,狩猎活动在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段时期的鹿纹以写实为主,结构造型相对简单、粗犷。
辽代罗地压金彩绣山林双鹿纹锦(图12),两只鹿在森林之中飞速奔跑,其中一鹿向前看,一鹿回头。双鹿都以灵芝花冠代替鹿角,身侧长有翅膀,具有动感。这件绣品出自耶律羽之墓,反映的是契丹人秋林之中鹿鸣于野的场面。
织金奔鹿纹锦(图13)为元代时期的丝织品,鹿角较小,鹿身精壮,奔跑于山野之间。
此件紫地卧鹿纹妆金绢(图14)原是一件蒙古式的辫线袍的面料,图案呈滴珠形,滴珠中间的主题纹样为一卧鹿,鹿带珊瑚状双角,但不十分清晰。
三、结语
根据上文中从东汉时期至元代的鹿纹织锦的分析,除去纺织工艺手法的变化,单从鹿纹样的艺术特点来分析,主要存在鹿的数量、品种、丽角、形态及有无绶带这几个方面的差异。(表1)
> 图7 朵花团窠对鹿纹夹缬绢 晚唐(大英博物馆藏)
> 图8 朵花团窠对鹿纹夹缬绢 晚唐(圣彼得堡爱米塔什博物馆藏)
> 图9 复原图
> 图10 蓝地对鹿纹锦 宋(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11 缂丝紫天鹿纹锦 北宋(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12 罗地压金彩绣山林双鹿 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13 织金奔鹿锦 元(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 图14 紫地卧鹿纹妆金绢 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复原图
> 表1 各时期鹿纹织锦的特点比较
通过表1中6个时期共13件鹿纹织锦的横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流行和流行的回归。现发现的最早的东汉时期“元和元年”鹿纹锦上使用的是中国本土鹿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融合,开始出现了具有西亚特征的鹿纹,唐朝时期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鹿纹图案变得更加盛行。到了宋代,人民的思想开始回归理性,鹿纹也渐渐有了中国传统鹿的特征。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辽、元时期,鹿纹织锦上的鹿纹多呈奔跑状,或卧地蓄势待发。从中国本土鹿种到西亚鹿种再到本土鹿种,一个轮回的演变。
一个时期的审美特征往往是这段时期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水平的测写。汉代有“文景之治”,唐代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处于盛世之中的人们,凡物必追求华丽精美。这两个时期的鹿纹织锦注重对鹿身图案细节的刻画,无论是丽角、鹿身斑纹还是腿部的关节的刻画都十分精细,在织锦的空白处,也用复杂、华丽的图案将其填满,达到一种圆满、奢华之感。反观魏晋南北朝、宋、辽、元时期,社会处于不断分裂、融合、再分裂、再融合的不断更替中,织物的纹样图案寄托着当时人们的心思,生活在动荡之中的人少有安定的心,金戈铁马、醉卧沙场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北朝、宋、辽、元时期的鹿纹力求传神的效果,少了细枝末节的刻画,却多了的鹿动态的表达,或是侧身奔跑、或是回首向往、亦或蓄势待发,仿佛瞬间便可从织锦中跳出驰骋于天地之间。
每个时期的鹿纹织锦都有所不同,却也都有相通之处,这便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赵丰. 中国丝绸艺术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 李萍,张智艳. 中国传统鹿纹的演变及其吉祥寓意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3-16.
[4] 赵丰. 辽代丝绸(第一版)[M] . 香港:沐文堂美术,2004.
[5] 尚刚. 从联珠圈纹到写实花鸟——隋唐五代丝绸装饰主题的演变[C].“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2.1.
[6] 王妩明,王铮. 汉代鹿造型的文化考释[J]. 改革与开放,2010(6).
[7] 郭萍. 花角鹿图案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J]. 昌吉学院学报,2013(3):11-14
[8] 新疆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小组. 丝绸之路—汉唐织物[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9] 王乐,赵丰. 敦煌丝绸中的团窠图案[J]. 丝绸,2009(1):20.
[10] 王其格. 红山诸文化的“鹿”与北方民族鹿崇拜习俗[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08(1):13-17.
[11] 姚月霞. 唐与辽代纺织纹样史中“鹿”纹的对比研究[J]. 大家,2010(19):22-23.
[12] 赵丰,齐东方. 锦上胡风[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3] 曹林娣. 说“鹿”[J]. 艺苑,2006(9)44.
[14] 孙雅洁,吴卫. 中国传统动物纹样鹿纹形式语言探析.艺术百家[J]. 2011(A02),8 :171-173.
Research the Deer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ilk
XIE Fei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 China)
In the Stone Age, people began to put the deer image line, and used as a pattern or totem in the mural, pottery and jade.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appear in silk deer pattern, but each time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lso led to the artistic distinction, imprint in the silk patterns are different.
ancient Chinese silk; deer patt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J523.6
A
1008-2832(2017)01-0131-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