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业与秸秆的不解之缘
2017-03-09崔建玲
崔建玲
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李亮业,对秸秆有种说不清的情愫。从童年时期开始,秸秆就一直伴随着李亮业的生活。他见证了将秸秆从农田运回家当作烧火做饭的柴火的时代,目睹了由于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国家禁止焚烧秸秆,大量秸秆被废弃的情景……如今,我国对秸秆的综合利用,已逐步形成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以往被人们废弃的秸秆,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产业。在李亮业的成长过程中,秸秆默默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与秸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切要从2009年说起。
2009年,李亮业与当地五个农民一起成立了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当时国家还不流行土地流转,合作社只有5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
那个时候,为解决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各地已经开始实施秸秆还田,农民收割后的玉米和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增强土壤肥力的,但渐渐地,李亮业发现,秸秆还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秸秆还田会造成秸秆上原先存在的一些虫卵继续存留在土地,易造成病虫害现象。二是秸秆如果单纯一年还田对土壤肥力是有帮助的,但连续3-5年还田则会对土壤造成伤害。三是由于秸秆还田一年后才能腐烂,农民播上种子,地里秸秆太多,土壤透风,易造成苗死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李亮业深有感触地说:“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民种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秸秆还田是对秸秆利用的一种做法,但不能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为秸秆寻找别的出路。
以往的经历给李亮业带来了些许灵感。原来,从1990年开始,李亮业便开始从事农机工作,主要是销售农机配件和修理农机,因此,他对农机的工作原理和农机作业比较了解。于是,2010年,李亮业利用自己的农机经验优势,开始探索研究秸秆机械。通过了解市场,他发现,当时已有一些人生产秸秆机械,但并不成熟,故障率高,好多时候会出现“上午干活、下午坏”的情况。深谙农机作业的李亮业琢磨如何设计一款成熟的秸秆机器。经过仔细思考和研究,他设计出一台专门收玉米秸秆的机器,这台机器的故障率较低。但李亮业发现,机器虽然故障率降低了,但并不能幫农民直接收割 “玉米穗”。2012年,在原来机器的基础上,他又新加了一个玉米摘穗机器,实现了茎穗兼收。这样,李亮业的机器不仅可以回收秸秆,还能收割玉米穗。
在农村,每到收割玉米的季节,大多数家庭将收割完的玉米运回家里,然后三五个人围坐在一堆摊开的玉米穗面前剥玉米粒,这要连续剥上好几天才能完成,遇到下雨天,还得及时将玉米收回干燥的地方,以免发芽,造成损失。李亮业想,他研制的机器虽然可以直接帮农户将玉米运回家里,但是农户剥玉米粒还是很费功夫的。于是,他又开动脑筋思考,要是自己设计的机器能够直接帮农户收回玉米粒就好了,这样农民在家便不需要再剥玉米粒,为农民提供了方便。2013年,他在机器上进行改进,研制了玉米剥粒机器,不仅可以通过机器直接将玉米粒收回农民家里,而且剩下的秸秆也一并回收。让他兴奋的是,2014年,他研制的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获得了国家专利。李亮业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将这台机器推广开来。下一步,他准备再进一步改进机器,达到收割秸秆时,直接切割、打捆、包膜,回收的秸秆不用再加工,可以直接用作饲料。
据了解,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总体上可以归纳为“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大类技术。肥料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生产有机肥等。饲料化利用技术包括青(黄)贮技术、碱化/氨化技术、压块饲料(包括颗粒饲料)加工技术、揉搓丝化加工技术、微贮、蒸汽爆破技术等。燃料化利用技术包括固化成型、秸秆炭化、热解气化、秸秆沼气、秸秆直燃发电、秸秆纤维素乙醇等。基料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生产食用菌、育苗基质和其他栽培基质等。原料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人造板材、复合材料、清洁制浆造纸、木糖醇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墙体材料等。在李亮业看来,秸秆最简单直接的用处,还是做饲料,这是最经济的处理办法,如果秸秆再加工的话,成本会变高!
目前,李亮业的合作社主要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农机作业,二是回收秸秆。李亮业介绍,农机作业为农户节省了不少种植成本。“个体户作业时,一般一亩地收农户70-80元钱,而合作社农机作业只需花50元,差不多可以为农户节省20多元。”在回收秸秆时,合作社将农户地里的秸秆免费收走,然后卖给牛场,一吨能卖160-200元。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农户地里的秸秆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关键是,合作社的农机可以直接帮农民收玉米粒,节省了不少人力,还可以解决农户的秸秆问题!” 李亮业说。
目前,合作社拥有200多亩基地,李亮业说这些是合作社的试验基地。这个试验基地主要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农机试验和改进。二是试验种什么作物能赚钱。他讲道,他想通过试验看看哪种作物赚钱,等时机成熟了再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16年,玉米价格由原来的1.2元降到后来一斤6毛钱,农民收入减少。通过试验,他发现玉米和花生兼种的模式,效益会好一些。
由于资金条件限制,现在李亮业的合作社只拥有5台机器。一台机器一年可以回收500亩的秸秆。目前,他的这些机器正在进行鉴定申请,如果通过,将会获得一部分政府补贴。据了解,为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央财政于2004年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并逐年增加投入力度。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有条件的省份,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补贴资金规模与购机需求量匹配较一致的原则,选择机具品目试行全部敞开补贴。
对于从小与秸秆有着不解之缘的李亮业来说,秸秆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朋友。而他与这位老朋友的合作与摸索,不仅为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节省了种植成本,而且也为自己的合作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李亮业说,他将继续在秸秆这条路上不断“切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