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研究
2017-03-09姚慧
姚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本文主要以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为例,分析了此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被国务院确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显示了当前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新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借鉴、吸收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特色职教体系。国家“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然而,目前我国的各个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别诸如部分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很多条件和因素还没有满足,面临着观念转变较慢、认识不到位、相关政策不稳定、教师外语水平、专业水平不高和对外交流意识薄弱等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问、抽样调查等方式,对部分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加快此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和特征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专科层次,举办高职教育的共有六大主体: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学院和电大及专修学院。本文所探讨的高职院校指的是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绝大部分是由过去的重点中专升格而来,其他高职教育的举办主体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所谓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指的是高职院校与国(境)外教育机构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或利益,所共同进行的办学合作、人员与信息往来、合作办学或合作科研等各类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加强国际理解,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使他们在世界大家庭、多元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由、从容地生活和工作。高职院校为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生存,高职院校正不断的吸收、借鉴和学习国外院校的各类办学成果,寻求和国外教育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机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类型有人员往来、合作办学、共同开展科研活动、网络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科技有偿交流活动六大类。但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内的各大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仍旧停留在简单低层次的互相访问、留学生交换和教师交流学习层面上,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实现途径和保障方式上都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考。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的工作上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和负责人员,因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量还不足以、尚无必要单独设置一个部门专门管理。绝大部分由过去的重点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部分院校由于才开展相关工作,职责不明晰,相应的工作往往由学院办公室和产学合作处轮流负责兼管。有些院校由兼有此项职能的产学合作处独立负责。产学合作处是主管学校以及协调各部门、二级学院对外合作、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外事事务的职能部门。
多数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访谈过程中表示他们未接受过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领域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本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布局、发展规划资源等情况并没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导致学院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员的工作只停留在日常事务方面,离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还相差甚远。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还多倾向于人员互访、师资海外培训等形式,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尚不普遍。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验证了目前相关文献中所提到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高职院校面临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员缺乏
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上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由于部分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没有专门的部门和负责人员,是由兼有此项职能产学合作处负责,相关负责人和办事员多为半道出家,经验不足,不够专业,并且外事人员都未接受关领域的培训。要想应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大趋势,提升院校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培养上下功夫。
(二)战略政策缺位
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状况往往受到领导观念和政策法规的影响。领导观念影响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在学校受重视程度,决定了一个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目前,多数负责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部门处仅仅是作为一般行政部门,完成事务性工作。假如学院领导能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这项工作,无论从学校的发展规划还是部门的设置、经费的安排、职责的划分都会有明确的规划。政策法规对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影响也很大,直接影响相关项目的审批。
(三)交流与合作形式、对象单一
相较于示范性建设院校,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開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仅局限于人员互访、师资海外培训形式,形式过于单一,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尚未起步。
(四)缺乏交流经费
交流经费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这一现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的比较少的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交流经费成了制约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瓶颈,是影响职业院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要破解上述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必须采用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不仅涉及本国政策、对方国家与地區政策,涉及教育安全、税收、出入境、外交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政策,还需要对本校的专业特色、资源布局、发展规划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外部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因此,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要大力加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只有为相关负责和办事人员提供专业的管理培训,利用优质的合作资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外事管理者的国际化意识和素养,使外事工作管理者具有较高国际化视野、专业管理技能和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弥补人才缺口,才能有力助推我校对外合作交流工作的开展,才能推动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新思路出台政策
为了突破办学时间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少的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仅局限于低层次的考察、互访、交换和培训项目的瓶颈,学校领导应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不畏阻力,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从国际化的视角来考虑学校的发展。
地方政府应该鼓励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主动创造条件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握好政策尺度。地方政府尽可能的主动弥补中央政府政策的不全面性。例如,招收学历留学生只限于本科院校,地方政府可考虑出台相应政策将招收学历留学生的范围扩大到高职院校;又如,我国政府奖学金极少眷顾高职院校留学生,地方政府可以创造条件,设立地方政府专项奖学金来弥补上这一块的缺失,吸引海外留学生。
(三)交流与合作形式、对象多元化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校园,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国内外声誉。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有与国(境)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专业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交流等项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经济快速增长,为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规模,富裕起来的人民对高水平教育的期盼,都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为强烈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更应该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层次,遵循了由简到难的过程,从学院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与外方院校实现学分互换互认、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等实质性合作,使得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多元化。
(四)拓宽投资渠道
要促进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坚持不越位、不缺位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等方面有所突破,力求创造一个优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作为高职院校本身应该在合理高效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努力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变单一的政府投资为多方位投资,重视利用外资办学,争取国际组织或个人设立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这样便于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也要努力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投资渠道,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与心得及时反映给决策层,为学院决策层做好参谋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
[2]魏玲,潘玲玲,周康,王炜.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
[3]张雪阳. 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4.
[4]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