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
2017-03-09付闪
付闪
“有人说,武器是第一,人是第二。我们反过来说,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
这是毛泽东1964年9月与在朝鲜平壤参加完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谈话时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既是对人和武器这两个决定战争胜负成败的关键因素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軍队长期以来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武器劣势,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光荣历史和作战经验的高度总结。毛泽东的这句话,是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得来的。
“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从“小米加步枪”起家的。
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毛泽东毫不畏惧,他坚信虽然红军当时和国民党反动派相比还很弱小,没有地盘,更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决定战争成败的最终是人。
秋收起义后,9月20日的早上,毛泽东站在湖南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坪上,他是这样鼓励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全体官兵的:
“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随后,毛泽东率部转战湘赣边界,开始了井冈山的艰苦斗争岁月。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装备是简陋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由于没有自己的兵工厂,红军的武器来源几乎都是靠从敌军手中缴获。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万众一心,红军官兵斗志昂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
1928年6月,蒋介石组织湘赣近10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围攻。敌人自恃人多枪多,来势汹汹。赣军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部为主力,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以5个团占领永新;湘军吴尚部也出动3个团向酃县、茶陵逼近,配合赣军的进攻。敌人妄图一举围歼红军。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领导下,采取先打弱敌、再打强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小部钳制战斗力较强的湘军,利用新、老七溪岭的有利地形,集中力量歼灭来犯之赣敌。战斗从1928年6月22日拂晓打起,一直打到天黑。中午时分,据守老七溪岭的红二十八团首先把敌人压了下去,以少胜多,打垮了敌人担任主攻的3个团,残敌向永新城窜逃。就在这时,据守新七溪岭的红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一营也发起反击,将敌人打退。敌人企图经龙源口逃窜,被红二十八团截断了退路。敌人大部被歼。这一仗红军取得了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的胜利,击破了敌军对井冈山的第四次“进剿”,真可谓“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此役,史称龙源口大捷,这只是当年红军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的诸多战例中的一个。可见,“人是第一,武器第二”。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18个师另3个旅共20万人的兵力,以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以优势兵力分4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进行第二次“围剿”。4月1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召集扩大会议,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方针策略。会上,中央代表团传达了中央指示,即在强敌进攻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粉碎新“围剿”则可考虑转移。但毛泽东认为虽然敌军有兵力和武器的优势,但红军官兵团结,士气旺盛,只要指挥得当,红军完全可以以弱胜强。他在会上说:敌军虽多,但其之间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地形不熟悉;红军则士气旺盛,官兵一致,准备充分,地形熟悉;根据地群众仇恨敌人,拥护红军,能积极配合红军消灭敌军。因此,红军打破敌军“围剿”的把握很大。毛泽东关于留在中央苏区和敌人打的意见,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经过讨论,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关于“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从1931年5月中旬开始,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红军采用伏击、奔袭等战略战术,在15天内横扫700里,连打5个胜仗,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得胜的毛泽东,在是年夏天满怀豪情地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其实,让蒋介石“嗟何及”的何止这一回?在中央苏区的数次反“围剿”作战中,武器简陋的红军,将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幕幕以弱胜强的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中国武器诚不如人,但武器是可以用人的努力增强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日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接连击败国民党军,攻占了大量的中国城市。一时间,亡国论甚嚣尘上。其中就有这样一些论调:
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亡!
中国必会作阿比西尼亚!
对此,毛泽东不以为然,坚决反对这种唯武器论。他说:“中国武器诚不如人,但武器是可以用人的努力增强的,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持久抗战的结果,依据于全民族的努力,中国必能逐渐克服自己的弱点,增加自己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最后必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爆发后不久,平型关大捷就为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作了有力的注解。
1937年9月,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山西抗战前线,经过仔细勘察地形,决定在平型关一带待机伏击日军。9月25日,骄横的日军排着3路纵队,端着闪闪发亮的刺刀,拉着大炮和辎重走进了一一五师的伏击圈,一一五师抓住战机,所有的武器一起开火。日军瞬间被打懵了,但很快又凭借其武器射程长、火力猛的优势进行顽抗。我们的武器差,射程短,战士们就勇敢地冲入敌群,展开肉搏。战斗中,日军还派出飞机进行火力掩护。可是,双方的肉搏战使飞机也派不上用场。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击毙日军号称精锐部队的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缴获日军汽车60余辆,击毁汽车数十辆,缴获步枪300余支,机枪20余挺及大批军用物资。
这次战役,不仅是八路军抗击日寇的首次大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包括国民党部队在内的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宣告了唯武器论的破产。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毛泽东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指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民建立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小15个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尤其是在武汉失守,特别是百团大战之后,敌人深知八路军、新四军为“心腹之患”,乃放松正面战场,以全力“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在5年多的时间里,百分之六十四的在华敌军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伪军,完全压在我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众的肩上。在敌伪军数量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而我又孤悬敌后,毫无粮饷弹药接济的情况下,在敌人1.1万多公里长的封锁沟墙、1万多个据点和3万多个碉堡围困的“囚笼”里,在敌人厉行“扫荡”“蚕食”“清乡”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抗日民众,团结一心,以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发明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使日军的优势装备难以发挥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叫苦不迭。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我们不仅在敌后立住了脚跟,抵挡住了敌人,而且时常反守为攻,争取主动,战胜与消灭敌人,以至于后来日军竟然异想天开地准备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以对付美军可能的登陆作战。
中国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和日军相比,武器装备差距极大,但八路军、新四军等通过充分发动群众,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共对敌大小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收复沦陷敌手的广大失地,解放了遭敌奴役的8000万同胞,组织了几千万民众和两百万手执武器的民兵队伍,使全世界明白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一场抗日战争,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人,而不是武器,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
“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热切期盼,悍然挑起内战,妄图凭借其几百万军队和先进的美式装备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战争初期,如果单看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国民党不仅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还获得了大量的美式装备,无论是其军队的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水平都大大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敌人已经有了飞机坦克加大炮,而我们尽管力量也强大了,但大体上仍然还是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状态,基本没有什么先进装备。因此,当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时候,国内很多人士是不看好中国共产党的,而国民党反动派更是狂妄地叫嚣要“3个月解决中共”。
然而,毛泽东却不这么看。他说:“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随后的历史,很快反复验证了毛泽东的这些话。
1947年5月,面对仅有“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蒋介石就迎来了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这年5月13日的孟良崮,随着震天的枪声,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走向全军覆灭。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曾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特种训练,全部美式装备,全师3.7万余人,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号称国民党王牌军队中的“王牌军”,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也是蒋介石打内战的主要资本。该师自1946年8月作为进犯华东解放区的主力调出南京后,屡次为蒋介石所传令“嘉奖”,神气十足、骄傲无比,自吹:“有七十四师,就有国民党。”陈诚说“有10个七十四师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支自恃武器先进、装备精良的“王牌军”,万万想不到,人民解放军会敢于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把七十四师从密集的敌重兵集团中央分割出来,一口吃掉。华东野战军将敌七十四师包围在孟良崮,以5个纵队围歼七十四师,以4个纵队打援。总攻发起以后,敌七十四师居高临下,用各类火炮、轻重机枪、美制冲锋枪组成了一道火墙,几十具火焰喷射器喷出一条条火龙,手榴弹雨点般往下扔,天黑后又发射成串的照明弹挂在空中,照得大地通明。我军每向上攻一段都要反复冲杀数次。虽然敌军占据地形和武器上的优势,但华野将士士气高昂,勇猛冲锋,一步汗水一步血。广大解放区群众更是奋勇支前。经过3天激战,华野全歼敌七十四师,嚣张一时的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敌七十四师被歼灭后,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士气,也宣告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战略的破产。这一仗,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王牌军,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自不用说,但华东野战军通过高超的战役指挥,凭借着官兵高昂的士气和广大群众的支援,硬是虎口拔牙,吃掉了敌人的这支王牌军。这一点,就是敌人也不得不心服口服。七十四师少将参谋长魏振钺被俘后,跟着华野部队走了两天,说:“贵军战略高超必胜无疑。两天来看到你们行军作战那样的辛苦,但贵军一路是士气高极了。钦佩、钦佩!”在得悉七十四师被歼后,蒋介石痛心疾首,自认孟良崮的失败是其“剿共”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历史证明,失掉了人民的支持,失掉了内部的团结,失掉了人这个最可宝贵的因素,即使是先进的美式装备也无法拯救蒋介石集团的覆灭。孟良崮战役一年后,在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国民党反动集团土崩瓦解,黯然逃往台湾。回顾这段历史,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美国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因为美国的参战,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战火很快就烧到了中国边境。面对美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怎么办?敢不敢打?能不能打赢?成了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最紧要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当其他所有的参战国都被战火破坏得满目疮痍的时候,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的美国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当时的美国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大规模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美军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海空军,就其陆军而言,其火力配备和机动性亦为当时世界之最,当时美国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加一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7厘米至24厘米口径的各种炮1500门,而我们的一个军(3个师)只有这样的炮36门,而且多数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旧式火炮,枪支则更是由不同年代、不同型号的枪组成,五花八门。枪炮尚且如此,坦克就更无从谈起了。更何况,人民解放军还没有正规的空军,也极少有防空武器。毫无疑问,中美之间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当美军在朝鲜越过三八线往鸭绿江推进时,尽管中国政府多次警告,但美军根本不相信新中国会真的敢于出兵朝鲜。
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历史性的判断错误。美军只看到自己有着巨大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优势,他们不知道,决定战争结果的并不仅仅是几件先进武器。
對这场力量的较量,毛泽东有过精彩的分析。他说:“美帝国主义在今天是有许多困难的,内部争吵,外部也不一致。它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3个弱点,合起来是一长三短。3个弱点是: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毛泽东还说过:“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征程。刚一入朝,志愿军即发动了第一次战役,经过13个昼夜艰苦作战,歼敌1.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在这次战役中,号称“王牌军”的美军第一骑兵师在云山遭到重创,使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为之震惊,不得不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全线撤退。其中美军第一骑兵师一个团,冒进北渡清川江到达云山,被志愿军部队将其大部围歼于云山。同时,阻击部队又在云山以南击溃该师的另一个团,击毙该团团长。云山战斗,志愿军首创以劣势装备歼灭现代化装备之敌的先例,狠煞了一下美军的威风。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并肩战斗,连续发动5次战役,共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23万余人,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和中朝方面坐到谈判桌前。
然而,美国并不甘心,更不服气,他们怎么都不愿意相信自己会被武器装备落后自己如此之多的中国军队所阻止不前。1952年10月,为了对我军施加军事压力,造成在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并改善其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我军发动了一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攻势,即所谓的“摊牌”行动。攻势瞄准的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中部战线地区的最高峰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上甘岭一带。没人能够料到,这个小村庄将因为这场战事而被中美双方所永远铭记,中国人民从中记住了志愿军伟大的英雄主义,而美国人也从此真正明白了他们的武器优势并不能主宰一切。
“摊牌”行动的策划者是“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他是美军中最不吝惜炮弹的将军,他治下的美第八集团军,炮兵的弹药配发基数远远超过美国陆军的规定,以至于美军用他的名字造了个名词——“范佛里特炮击量”。
“摊牌”行动一开始,范佛里特就对志愿军上甘岭阵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炮轰。1952年10月14日清晨,“联合国军”的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个小山头倾泻着弹药。上甘岭之战打响。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产生了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仅14日当天,美军就向上甘岭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最密集时,平均每秒落弹6发。而这一天志愿军反击的炮火,只打了3000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从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上甘岭一带展开了43个昼夜的争夺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平均1.6平方米落下一发),山头都被炮火削低了两米,但是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没有被敌人的武器优势所征服,他们舍生忘死,硬是用血肉之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产生了无数像黄继光一样的战斗英雄!许多的连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据报道,这次战役的亲历者曾回忆驻守上甘岭的第四十五师作战科长向军里报告伤亡情况。报告时,这位科长痛哭失声:一三三团一、三、九连只剩16人;一三四团一营共剩30人,二营四连剩19人,五连无兵,七连无兵,八连11人……
历经43天,美国人在动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后,依然没能攻下这两座山头,连美国新闻舆论都说:“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的美国命名)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噬的联合国军军事资源要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势所吞噬的都更多。”美军在战后复盘,后来还曾用电脑推演,他们想寻找答案:为什么拥有绝对的武器装备优势,又打了那么多炮弹,还死伤了那么多士兵,却始终拿不下上甘岭?在我十五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就是答案:“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世界上有哪支军队能像我十五军这样自豪地宣称这些壮举是“普遍现象”?
马克思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只有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代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武装才是真正战无不胜的力量,武器从根本上说终究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站在新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往的战争风云,我们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部队装备水平,但我们更要时刻牢记的是毛泽东当年的话——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原因就在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