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创造中前行
2017-03-09蒋保华许南欣朱茂勇
蒋保华+许南欣+朱茂勇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哲学家阿依的话正在被一所学校所诠释。这所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但是在2009年5月却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其创新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一个汇聚智慧的“少年硅谷”。学校以“硅谷精神”为引擎,以“创意生活”为旨归,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成为孩子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它就是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小”)。
活的“教科书”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要合一。读死书,脑筋转不动;读活书,人才能充满智慧。生活本是一本书,求知来源于主动探索、活学活用,铜小就是这样一本“活的教科书”。打开这本书,一如走进迷人的硅谷,智慧的星光时时璀璨,创新的春风处处拂过……
把根扎入土地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蕴藏着学校的精神内核,而且能够塑造师生美好的心灵。铜小以乡土文化为底色,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让乡土文化的根牢牢扎入这片热土。“生态林”里,学生们正在郭荣幸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各种树木: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树、木质坚硬的檀香树……学校的“生态林”,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了解铜山的各种树木。学生置身其中,可以识花木、测数据、采花果。铜小把学校文化建设与铜山这一方热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铜山小学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对家乡的花木有着独特的喜爱,这种接地气的原始情感使得乡土文化在校园扎下了根”,校长夏翠莲的话语中充满希冀。
“地理园”有两幅地形地貌图,一幅是中国地形地貌图,另一幅是世界地形地貌图。别具一格的是,两幅地图是立体地图,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各种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质构造模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场景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学习不再单调乏味。地理园内还有地动仪、日晷、太阳系等天文地理模型。地理园旁边是太阳能声控五彩灯,时刻提醒同学们开发绿色能源的重要性。“生物进化园”里妙趣横生,一边展示动物的进化过程,有原始生物——眼虫、肛肠动物——水螅、节肢动物——蝗虫等模型;另一边展示植物的进化过程,从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知识的学习不是僵化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学习不是枯燥的,而应当是有趣的。当学生游戏于“地理园”“生物进化园”的时候,不仅拓宽了学习视角,更体验了生命进化的历史进程。在铜小人的眼中,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乐园。在铜小,环境的建构、教育的元素、学生的活动不是简单机械地堆积与组合,而是相互照应、彼此成全的综合体。
学校的“小气象站”为学生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铜山的农民提供及时的气象资料,扶助“三农”,回馈家乡。校园雨水净化循环利用系统更是让学生在行动中亲身实践,保护了校园环境,节约了水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节约的美德。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校既为学生们提供了游戏娱乐、放飞心灵的场所,同时也为学生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在銅小,每一处景观都有深刻的寓意,每一个校园基地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在铜小孩子心中,学校不仅仅是一个问道求学、启迪心智的物理空间,更是让童年自由成长、让生命自由徜徉、让游戏精神自由飞翔的心灵空间。
生活演练场
“快来看,我们学校的高悦同学上了新闻联播了!”郭荣幸老师一边激动地喊家人快来看新闻联播,一边打电话给校长,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幸福时光。2010年6月1日,高悦同学作为江苏省16位“少代会”小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新闻联播上出现高悦的时候,身为学校科技辅导教师的郭荣幸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大喊起来。那一夜,郭荣幸彻夜难眠;那一夜,10多年来辅导学生们的情景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快速节水洗笔器”的发明解决了洗毛笔浪费大量清水冲洗的问题;“双面拖把”大大减少了拖地时反复清洗拖把的次数;防风门锁、省力方便洒水桶、背负式高压节水喷洗刷、火锅垫、洁雅餐桌、卫生筷筒、防蚊虫电扇、空气热胀冷缩声光演示杯、自动控量板茬化肥深施器等发明,让高悦同学成了闻名全校的小小科技之星,其中“自动控量板茬化肥深施器”这一发明还获得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学以致用”一直是铜小教师秉持的教育理念,生活中处处是铜小学生灵感的源泉。每当走进学校的科技室、创造室,一屋子奇思妙想的发明让每个参观者驻步流连。在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学校共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自行车伸缩式脚拐”荣获金奖。在南京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铜小有10多件作品被江宁区选送参赛。每一件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无不展示着农村学生的心灵手巧。一个个实用新颖的发明,体现了铜小孩子对生活的感悟。发明丰富了生活,生活更孕育了创新。这让我们看到了铜小学生的智慧,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已经真正在铜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发明,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学校目前已经有数十项国家专利了。
校园处处充满创新的气息,全校形成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年11月,学校都有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节,每年一个主题,紧跟时代,着眼孩子未来的发展。每年的科技节,学校都会涌现出数百项的发明、数以千计的科普小论文。学校还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科研基地等校外资源的作用,充分融入校园科技节。
课堂上“小鬼当家”
开学第一周的科技课上,郭荣幸老师告诉大家这节课动手做纸风车,学生们很高兴。可是,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学生要准备工具和材料,这让他们开始犯难了。“老师,我没有硬纸。”“老师,我没带剪刀。”“老师,我没带大头针。”……看着大家一个个愁眉苦脸,郭老师乐了。“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碰到困难了,那么今天我想让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相信大家一定会战胜困难!”郭老师的一番话让学生们小眼睛直眨,慢慢地一个个脸上的愁云散去了,他们开始自己动手了。
端木青云同学想到,既然要做纸风车,那么就必然要选一张硬纸,于是她找出了一沓打草稿用的旧账本,纸质较厚,非常适合做纸风车。高兴之余,她不忘分发给同学,有的学生还拿起彩色水笔为白纸涂上了色彩,有的学生还在风车纸上画了喜爱的图画。不到十分钟,全班学生都有了自己最心仪的纸了……半节课过去了,看着教室里五颜六色的纸风车轻盈地旋转着,郭荣幸满意地笑了。
铜小将这样的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的方式移植到了科技课上,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实际的操作中,提升其创新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铜小,到处是渲染生活色彩的、充盈生命气息的、浸润情感心灵的人物与故事。正是这种务实的教育行走方式,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点亮了孩子的童年,更点亮了孩子的课堂。课堂是孩子的“修炼场”,更是孩子的精神栖息家园。在铜小的课堂上,师生共同谱写着青春的乐章,让美丽的智慧绽放,让创新的翅膀翱翔。
铜小在课堂上全面筑起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真正把教师“教”的主战场还给了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形式的多样,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快乐地成长。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真正让孩子的自主学习时空得以延展,让课堂更加和谐、更加丰满。诚如铜小教科室主任丁红生所言:“教师就是要努力为学生制造平等、互助、团结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智慧的“云梯”
学校的建设、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上来。在铜小,课程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发展的“原始底色”。铜小以“乡村少儿科学院综合性学习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提出了建构式乡村科技教育的实践方案,将环境、课程、师生和谐统一起来,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结构,把学校建设成儿童学习、体验、实践科技创新的乐园。在铜小,科技教育只是学生通往全面发展道路上一个生命的入口、一个文化的起点,从这里走向语文、科学、自然、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迈向新的人生舞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与科学探究课题,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舞台。在铜小,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成长轨迹。
小课题 大智慧
小课题研究一直是铜小的特色,学校有10多个科研基地和一批科技辅导教师,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不是某个学科的专题研究,而是跨学科融合的深度探究,从而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和界限。小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意识,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
铜小有一处“动物乐园”,每当课间休息时,学生就会来到这里给小动物们喂食。一天,秦欣然同学发现在同一个园子里,鸡长得很好,有两只元宝鸡甚至都已经开始下蛋了,但是兔子却莫名其妙地死了两只。看着死了的小动物,秦欣然和同学们很是着急。于是,他們便决定开展提高鸡兔同笼成活率的研究。在研究观察中,学生们制作表格、记录数据、对比反思,甚至细到比对每一餐的食物重量。学生们个个求真务实、耐心严谨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生们还发现,由于鸡和兔子的嘴形不同,给鸡喝水的喂水盆,兔子喝水很是费劲,有的时候兔子还会把水盆弄翻。为此,丁宇同学想了一招,在水盆的两端各加了一个长约10厘米的水槽,这就成功地解决了兔子喝不到水的问题了。学生们走访兽医站,请教老中医,查看药品说明书,终于找到了一种叫“炎瘟清”的药物,使用这种药物对鸡和兔都能产生免疫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实验,鸡兔同笼的成活率已经大大提高。
小课题的研究蕴藏着大智慧,它将教育教学中的种种情景完美地凝聚在一起,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铜小的课题研究既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如为了响应治理雾霾的号召,学校开展了“我与蓝天同在”的环保课题活动;也有扎根本地区的特色研究,如“紫心山芋对铜山地区土壤适应性的研究”“寻求有效控制‘水花生疯长方法的研究”等。小课题研究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更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践行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这就是铜小的教育智慧。
小发现 大舞台
“我们的马铃薯为什么那么小,就像玻璃球那样,最大的也就和鸡蛋差不多,可是为什么菜市场上的那些马铃薯很大呢,小一点的都有半斤重,大一点的估计都有一斤呢。”一次学校科技辅导教师陶武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调查时,学生们看见了农民家门口的马铃薯,小小的发现在学生们的心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家乡的马铃薯长不大呢?家乡的马铃薯难道就不能高产吗?带着这一发现,科技辅导教师陶武鼓励学生们开始了对马铃薯生长的实地研究。
学生们将马铃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栽培,肥土栽培、鸽子粪栽培、大个种子栽培、小个种子栽培……收获的时候,学生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种植马铃薯必须要将土壤疏松透气,而且最好选用鸽子粪,同时将马铃薯种子按芽剖开栽种,这样长大的马铃薯不仅个头大而且产量高。一次探究活动就是一次历练、一次感悟、一次成长。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如何学?铜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有效……这是铜小每个教师一直琢磨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就是在这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体验中,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形成了内在的自我建构,实现了生命的拔节与成长。
在铜小,学习就是这样触手可及。学校遴选了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让学校的科学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十足。
小行动 大作为
铜小人的“做”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而是让学生亲力亲为,去实实在在地感受知识的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过程,从而获得顿悟乃至创新。
在研究“网箱养殖中鱼苗投放大小与经济效益差别”的课题中,学生们发明了一种不伤鱼的“三维立体测量鱼盆”。在测量鱼体长的时候,鱼活蹦乱跳很容易摔伤,学生们从日常生活照镜子中得到灵感,在鱼盆里面加满水,然后把鱼从网箱里捞出来放到鱼盆里,鱼儿在鱼盆里面游动,根据鱼投映在玻璃上的影子,很快就能读出鱼的长、宽、高,这样测量中就不会再伤害到鱼了。此项发明在南京市发明展上获得了一等奖。
在做中学,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用眼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对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历练,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在铜小,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的虽然学习刻苦,可还是有些怯懦,缺乏自信;有的基础薄弱,学习时常出现懈怠。在做中学,是在实践中着眼孩子生命的润泽,解放了学生,解放了课堂,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学生收获了自信。
美丽的生命宣言
环境决定品位,生态决定气质。铜小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铜小人有着高远的追求。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依托校本教材努力拓宽农村孩子的视野,开展“班花”评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润泽、明亮的心灵。在多元的情境中,教师解放着儿童,坚守着童心。
成长的密码
学生成长最重要的载体是课程与教材。除了国家课程外,铜小先后自主开发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科技教育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并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各科教材,把科技教育的内容,按年段摘编成册,印发给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科渗透。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然后将观察、认识的方式加入到科技教育中;中年级学生以发展科技素养为主,培养学生爱动脑、善动手的自主探究品质;高年级学生以拔高科学素养为主,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明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各年段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不同学段的不同学习特征,使得校本教材建设更具有针对性。教师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教研活动,提升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挖掘能力。
除了校本教材编写外,学校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各科知识点并渗透科技教育,灵活地开展学科渗透活动。在课程安排上,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科技活动课,明确科技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安排。为提高科技活动的教育效果,学校结合每年3月份的植树节、4月份的爱鸟周、5月份的科普宣传周、6月份的金钥匙大赛等,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目前学校开展了“少年硅谷:助推儿童科学素养发展——乡村小学科技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通过科学理性精神的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科技教育,使得实践与理论结合,生活与教育结合,让学生形成理性的精神、科学的观念,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情怀和创新的意识。
一代代铜小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给学校带来了实质性的变革,还孩子一个美丽的幸福童年,为孩子的纯真童趣护航。为了孩子的成长,铜小人兑现了还孩子一个幸福家园的诺言。在充满阳光的环境中,铜小为孩子播撒活泼的种子,让其永葆赤子之心。孩子们在有趣而高贵的探究活动中筑梦、成长,享受着幸福的教育生活。
花儿与少年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单元,也是完成教学的最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既能够提高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凝聚力,也能发展学校内涵、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此,铜小提出了“识花性—悟花品—学做人”的班花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语,“班花”作为班级文化的图腾,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学校巧妙地利用百花园、百草园里丰富的资源,让各班学生或是走进图书馆,或是自己上网查询,或是询问有经验的花农,了解学校各种花卉的花语,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根据本班的发展目标选择一种花作为班花,从而代表本班级的精神风貌。“班花文化”让孩子的世界绽放出如花般的绚丽与多彩,规范着学生的行为,更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在铜小,每一个班级都是那么的阳光、润泽,富有诗意,充满朝气,流动着不俗的气息,成就着不凡的自己。
除了选择班花,了解花语,还要提炼班级精神,学生们集思广益,如“梅花班”的班级精神是“芬芳因逆境而甜,成绩因勤奋而丰”;“葵花班”的班级精神是“天真纯洁,充满活力,做阳光宝贝”……各班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班级公约”和“班级目标”,学校为每个班级制作了班级花语展示牌来弘扬班花精神。不同的班级书写着各自的梦想,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气质,但都是表现了学生对梦想的追寻、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拥抱以及对完善自身的追求,这正是“班花”文化“和而不同”的魅力所在。
走进“梅花班”,墙上画着梅花,班级植物角有腊梅。“班花”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既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们感受到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班花”品格的强烈愿望。学校用“花样少年”取代了“三好学生”,制订了详细的评选方案,设计了“文明兰”“活力葵”“勤俭菊”“创新莲”“和睦桃”“宣传梨”“守纪竹”“热情桂”“勤学梅”九种奖章。学期结束,学校根据学生获得的奖章数量分别授予“蓓蕾少年”和“花样少年”的称号。“梅花班”的小磊同学,爱劳动,乐于助人,可就是因为成绩一般,所以在以往的“三好学生”评选中屡次名落孙山,因而出现了强烈的自卑感。如今实行的“花样少年”评选活动,第一个月他就获得了“文明兰”“勤俭菊”“和睦桃”“守纪竹”“热情桂”五枚奖章,被授予“蓓蕾少年”,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奖状。小磊在日记中写道:“其实我也很棒,以后我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得到九枚‘花,做一名‘花样少年。”
少年是向阳的花儿,“班花”的创建不仅指向了学校“一切为了孩子”的价值追求,更让孩子充满阳光地成长。
扬起梦想的风帆
教师是学校这一巨轮的舵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精气神更是决定了学校的校园生活品质,同时也引领着学校的文化发展状态。
铜小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领衔示范作用,努力开展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任课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展研讨,有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论文研讨等,围绕当下科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来讨论,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在网上进行培训。铜山中心小学自主开发了“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学校的各项规划、愿景目标、阶段性成果都会及时在网站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研结果也会在网站上共享。为培养优秀人才,学校还成立“劳模工作室”,选拔了8位热爱科学且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每学期开学之初,工作室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辅导的学生、辅导的内容、采取的措施以及研究课题的起止时间等,此举激发了学校的内生力,让学校在“目标”与“路径”中构建起纽带。
“劳模工作室”成员通力合作,成绩斐然。辅导学生开展的“校园内无污染防治蚧壳虫的研究”获得了全国小课题研究一等奖,辅导陶振阳同学发明的“防晃桶”获第十九届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陶振阳同学还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江苏省美德少年”。此外,在南京青奥会发明比赛中,铜小更是有8件作品被评委会选中。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區、市级的科技教育专题培训,并要求参加过培训的辅导教师,要在学校内对其他教师开展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全员开展科技教育的能力。
在铜小,园林中充满着“科学性”,基地中蕴藏着“生长性”,课程中承载着“探究性”。铜小的孩子,进入学校伊始,便处处感受着科学与创新的氛围。小学六年,每个学生要认识家乡的一百种动植物,参加一百个“做中学”的课题探讨活动,“双百”的实施,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铜小就是在儿童心中种下一粒创新的种子,静待未来“小小科学家”的一片花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铜小正在以实际行动创立一个科技教育的基地,在传承中开拓,在发展中创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普及到提高,从提高到超越,实实在在地让科技教育提升了境界,让学生在创造中得以发展。<\\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