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探讨

2017-03-09庞博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

庞博

摘要: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社会保障体制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大。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是基本养老保险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客观分析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论述了延迟退休制度制定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制定出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的延迟退休政策。

关键词:弹性退休 养老保险 延迟退休年龄

一、我国退休年龄的最新发展

我国各地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仍沿用1978年以来的相关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男性都是60周岁,女工人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工作者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干部和工人有特殊情况相应提前10年退休。

退休制度是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每一次进展也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2013年人社部牵头委托相关部门进行养老金顶层方案设计,其中就提出了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渐进推进延迟退休”;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中进一步提出要出台渐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立足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2016年7月13日,二十国集团劳工就业部长会议在北京闭幕,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退方案已有雏形,预计今年出台,经过五年过渡期,2022年正式施行,并对延迟退休方案做了进一步说明:将区分不同群体的具体情况小步慢走、渐进到位。

二、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首先,延迟退休年龄是人口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结果。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但也对我国的退休制度带来重大影响,直接考验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据统计,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6.1%。而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开始下降,目前大数是3个劳动力养一个老年人,到2025年的时候是两个养一个,到2050年几乎是1.11人养一个人,所以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我们养老制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目前,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高,我国已经步入高龄少子化社会,劳动力逐年减少,非劳动力却逐年增多,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压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稳步提升,女性提升的幅度比男性要高,所以现行退休制度早已不适应现在的年龄结构。再有,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进入社会的年龄也不同,早年的很多劳动者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即16岁左右就进入社会,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也在不断增大,一些高学历人才到30岁左右才能进入劳动市场,过早退休必然会造成人才浪费,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资源配置。

其次,我国现有的退休年龄明显偏低。社会老龄化和延迟退休年龄都是全球性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稳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并非我国所特有。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多数在60-65岁之间,发达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的退休年龄偏高,而且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并不大。我国现行退休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年龄偏低的,而且国际上通行的应对老龄化的做法就是延迟退休年龄,结合我国国情,延迟退休年龄是必要且可行的。

再次,延迟退休也是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必然要求。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模式下,延迟退休年龄确实是缓解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养老金的持续长久运行。有专家测算过,如果在未来6年的某个时段政府出台政策推迟一年退休,那么平均每年退休金应该少支出490.29 亿元,而延迟退休后每年养老金的增量为229.33亿元,这样一来,养老基金增加收入减少支出,金额共达到了719.62亿元,可以有效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解决了养老基金缺口问题。

三、延迟退休年龄实行的困境

(一)民众对延迟退休意愿较低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持续增高,个人和国家的养老问题以及与之带来的制度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延退政策的颁布已迫在眉睫。当延迟退休已成为势所必然的时候,民众的意愿却较低,而且不同人群对延迟退休的接纳程度不一样,公务员更愿意延迟退休,企业职工普遍反对,所以在制定政策上需十分谨慎。

(二)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挤出效应”

人社部曾经用大量数据进行多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论证,证明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是有限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年轻人就业多数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新岗位,而延迟退休的人员大部分还是会从事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所以延退对年轻人就业影响是有限的。但总体看,延退影响年轻人就业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出现的第三次婴儿潮是在1986年-1990年,这部分人受到延退政策的直接影响。2016年1月1起,全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主要响应的也是40岁以内的人群,即1976年-1990年生人,这必然会引发全国第四次婴儿潮,如果第三次婴儿潮延迟至65岁退休,即2050年左右,那时也是第四次婴儿潮的就业高峰期,到时候两次婴儿潮之间的就业竞争在所难免。

(三)不同利益诉求存在不同看法

不同人群对延退存在不同看法,这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有直接关系。按照国家目前政策,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已经实现了十二连涨,退休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而在職员工工资涨幅明显小于退休金的涨幅,现行政策对在职员工激励不足,致使很多人不愿意工作,希望能早点退休,所以全国各地提前退休的问题也很严重。这一人群也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反对者。相比于企业职工退休之后的收入增高,公务员和一些央企高管退休后意味着收入锐减,失去了很多绩效补贴,所以这部分人群支持延迟退休的意愿是很强烈的。所以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要兼顾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不同人群要有不同的政策,根据不同人群的意愿,要有弹性选择范围。再有,延迟退休政策还应该有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配套措施,完善在职的和退休的工资机制,减少不同人群的抵触情绪,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探讨

(一)延迟退休需“小步慢走”

上文提到,目前人社部联合全总进行的针对延迟退休的意愿调查中,持反对意见的占大多数,这也使得延迟退休政策需谨慎出台。人社部表示,计划2017年出台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延迟退休的“慢动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纵观其他国家的改革过程,都会遇到很大阻力:美国从延迟退休法案确立到执行,中间间隔整整20年,使得美国民众有一个很好的心理适应期,确保政策的实行;法国2010年出台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计划从2011年起到2018年将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迟两岁,由此引发了法国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罢工,也直接导致萨科齐政府的下台,延迟退休的制度也没有继续实行。可见,民众心理的“过渡期”是延迟退休政策顺利实行的关键之一,在正式实施之前应充分调研,如果五年民众的抵触情绪依然强烈,应适当增加过渡期。

(二)应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实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弹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要不同对待,切记“一刀切”;二是退休年龄应是一个可选区间,而不是硬性规定的数值。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人对延迟退休的看法不一样,甚至不同家庭环境的人对延迟退休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制定弹性的退休制度应让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和待遇,达到退休年龄的人群可以正常领取养老金,不愿意退休的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才能保障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行和长久发展。

从国际上看,加拿大实行弹性退休,可提前或延后,每早一个月养老金少领0.5%,每迟一个月多领0.5%;比利时、德国也实行弹性退休,不同情况领取的养老金不同,还针对特殊职业有特殊规定;美国的退休政策更为细致,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提前退休的,年满62岁可以打七折领取养老金,每推迟一个月领,领取养老金的折扣就少些;二是正常退休的,可以全额领取退休金,但美国社会保障当局对不同的年龄段也做了不同的规定,比如1937年及以前出生者,65岁退休,1943年到1954年出生者,66歲退休,1960年及以后出生者,67岁退休;三是延迟退休的,会在原有的退休金基础上获得奖励性的收益。所以,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方案时也应不同需求不同对待,不应硬性规定一个数值,而是实行弹性政策,给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和条件,使人们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还应该做好调研,尽可能的减少“延迟退休”和“婴儿潮就业”两者碰撞的负面影响。

(三)做好配套措施,确保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行

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资机制,激励在职员工,使在退休年龄边缘的人们更倾向于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向民众宣传延迟退休的重要作用,不隐瞒不遮掩,客观的使民众正确认识法定退休年龄的延迟,减少制度推行的阻力,还可以在与民众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政策建议,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

借鉴日本经验,设立老年人职业介绍所,为有继续就业意愿的健康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工作,并对老年人进行职业培训,让老年人掌握更多技能,为再就业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积极推动年轻人就业,必要时,要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愿意从事的岗位进行政策疏导分流,避免代际之间的就业矛盾。

参考文献:

[1]延迟退休今年将拿出方案 70后和80后影响较大.〔EB/OL〕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6/07/18/021230733.shtml.

[2]魏蒙,孙裴佩,姜向群.我国应谨慎出台延迟退休政策[J].Northwest population,2016,(03).

[3]孙保.美国经验对我国延迟退休的启示[J].管理视窗,2016,(20).

[4]丁英顺.日本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2016,(07).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系列 宣传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答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扩大参保面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精算分析
论如何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测算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