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研究

2017-03-09徐士奎罗艳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2期

徐士奎+罗艳秋

摘要:彝医药古籍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分布广泛,各种题材的彝文医药典籍分布流传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在彝医药的专书出现之前,大量医药知识被杂揉在各种综合性文献中。这些非医学类综合性文献记载了有关天文、历法、星宿等与人体健康具直接关系的知识,表达了彝民族特有的生命健康理念,是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因此对彝医药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不能只着眼于研究彝医药“流”,既要对彝医药本身研究,更要注重对其产生“源”的研究,要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歷史背景下探索和阐释其医药理论。

关键词:彝医药;古籍文献;流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90-03

全面掌握和了解彝医药古籍文献的分布和保存情况对彝医药研究与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彝医药古籍文献具有收藏分散、题材多样、文字古奥等特点,为充分掌握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课题组深入滇、川、黔等彝民族聚居区,针对图书馆、民委、古籍办、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及彝医、毕摩等个人展开深入访谈与调研,初步对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总结如下。

1 彝医药古籍文献数量众多题材多样,但收藏分散

课题组通过对滇、川、黔等彝族地区相关单位及毕摩、彝医调研,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收藏有大量彝医药文献,这些文献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涉及医经、医理、诊治、本草、病症用药、调护、医史、作祭献药、医算、综合等诸多方面内容,是挖掘整理、开发研究彝医药工作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彝医药文献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分散收藏于各地,制约彝医药古籍文献的集约化发展。如四川凉山州的民委、西昌彝医药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数十年来共收集上千卷彝族文献,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彝医药古籍,但多数未整理。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也收集部分彝医药古籍,前期虽然对《哎哺啥呃》、《宇宙人文论》等部分古籍进行初步翻译整理,但尚未针对各种医药古籍文献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蕴含的医药知识尚无法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云南楚雄、玉溪、红河、昆明等地的相关研究单位,特别是楚雄文化研究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古籍办、云南省彝医医院等单位收藏不少彝医药古籍文献并对其中部分重要文献进行研究,但尚未突破地域局限开展系统性的整理研究工作。一些毕摩、彝医和彝医药研究者也收藏部分彝医药古籍,如彝医专家王正坤就收藏古籍达20余种,本课题组也收藏到彝文医药古籍222种。

各种题材的彝文医药典籍分布流传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课题组所收集的222种彝文医药典籍中,记载彝医理论的典籍有《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突鲁历咪》、《疾病的根源》、《诺拃数》、《彝文古籍译注》等10种,主要是在贵州发掘。究其缘由,回顾一下彝族历史就能知道答案。明朝“傅、蓝、沐三将军临之以武,胥元之遗黎而荡涤之,不以为光复旧物,而认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1]”就这样,彝族祖先世世代代传下的彝文医药文献,统统烟消灰飞了。后来的史志都出自官方编修,官派的编修者,历来就把彝族人当做“猓猓”,仇恨之极,因此在往后官修的史志文书中,不可能寻觅得到关于彝医药的只言片语[2]。虽然云南医药典籍受到了重创,但庆幸的是,明末清初“精通历算,哲学及医术的知识分子”根据记忆断断续续抄录的一些文献,如记载彝医药理论的《哎哺啥呃》、《宇宙人文论》等一批彝族医药典籍,在彝族轴心地区的哀牢山古代彝族居住的贵州仁怀、大方等地,相继发掘出,得以发展[3]。这些典籍课题组将其归为“医经”类,属于彝族古代哲学范畴的相关医学理论如气浊、哎哺、天地五行、宇宙八卦、五生十成、十生五成等均可以在此类古籍中找到出处和依据。

彝医药“病症用药”类古籍在各类彝医药古籍数量中所占比例较大,“病症用药”指的是根据病症特点使用相关药物和其他疗法进行治疗。诸如抄写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的《明代彝医书》、抄写于清雍正八年的《医病书》、清雍正十一年的《老五斗彝医书》、清乾隆丁巳年的《医病好药书》、清道光二十年的《元阳彝医书》等均在云南的楚雄、禄劝、新平等地发掘。而专门讲述血峰与禁刺理论的彝文典籍,如《二十八穴针灸》、《诺期卓苏》等在云南红河地区发掘。与疾病相关的占卜、历算类彝文典籍,如《医算书》就是在四川省凉山地区发掘的;是彝族根据十月太阳历和阴阳历推算患者的年龄、禁日和衰年的一部珍贵的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彝医八方位年理论。

不同类别的彝医药古籍文献在不同地域流传和盛行是各种医学流派和传承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历代医家通过研读古籍和临床实践,知行合一相互印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的新学说、新观点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各家学说和医家思想,是彝医药发展历史的重要节点,在流变中不离源头,师承授受,代有传人,延绵不绝,形成稳定的传承谱系和人才链,有力地保障了彝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彝文医药典籍的区域性流布特征也提示研究者,在研究彝医药本体的同时,应当与当地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方能讲清楚彝医药的源流承继,用得上彝医药的理法方药。

2 彝医药古籍文献分布呈区域性差异,缺乏整体规划

彝医药古籍文献虽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长期以来,各彝族地区在医药文献交流方面却存在障碍和区域性差异,基本上处于自为体系、各行其是的状态,给彝医药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统一与认定带来困难。目前,红河、玉溪、楚雄、昆明、毕节、凉山等地州市虽然各自组织开展地方性的彝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和调查研究项目,但各地区之间尚未统一协调,基于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的专题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制约彝医药发展的部分关键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近几年来,随着彝医药研究的深入和彝医执业医师考试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在彝医药古籍文献的交流活动方面也日益活跃,开始从各地彝医药文献的内容特征、类别特征等异同比较、综合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不菲的成绩。

从调研结果分析看,引起各地彝医药古籍文献与医疗活动交流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彝族地区方言差异较大及川滇黔各彝族地区的地域广阔,交通不便等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各地方政府间尚缺乏统一组织规划有关[4]。从记载形式看,彝医药古籍文献也存在多样化特点,有纯彝文文字书写的,也有彝汉相杂记录的,更有单纯汉字记载的;有单纯文字记载的,也有图文并茂的。

笔者调研发现,彝医药古籍文献的区域性差异还主要表现在书写文字、药物种类等方面,其中书写文字主要存在东部方言、南部方言等区别,不同方言区的毕摩与彝医之间是无法释读其它方言区文献的,如何统一各彝区在语言文字、药物种类、临床实践、医药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彝医药发展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相信随川、滇、黔各地彝医药古籍文献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逐步深化,数量众多、分布广散的医药文献必定会为彝医药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最大程度的内容和素材,而建立在彝医药古籍文献基础上的彝医药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也势必会逐步统一和完善起来[5]。

3 彝医药知识分散于非医药专书,缺乏系统整理

虽然彝医药古籍文献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其内容涉及医经、医理、诊治、本草、病症用药、调护、医史、作祭献药、医算、综合等诸多方面,但其医药内容现今尚处于分散、杂糅状态,缺乏系统的分科整理,文献利用率不高。对于彝医药这古老医种而言,将面临走出大山,服务更多人群,其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因此对彝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彝医药古籍文献进行分科梳理,分门别类,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学术价值与医疗价值,应是彝医药学科构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分科分类研究,促进彝医药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大量医药知识分散于非医学类综合性文献中,在各地彝族文献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课题组在调查整理彝医药古籍文献时发现,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凉山彝族文化研究所等单位收藏的部分关于宗教、哲学、天文历法等内容的彝文古籍记载了有关天文、历法、星宿等与人体健康具直接关系的知识,表达了彝民族特有的生命健康理念,即“人体同天体”,是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学者刘明武对其重要性作了全面的诠释:“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学,历法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法。不了解天文历法,医生无法看病,农民无法种庄稼”。诚然,如果我们不了解彝族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是无法理解彝族传统医药的,天文历法是彝医药发生发展的源头之法,需要高度重视。

非医药学类综合文献蕴藏着彝医药理论的本源,对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彝医药专家王正坤与彝学专家师有福等学者均认为这些非医药学资料中蕴藏着彝族医药理论的本源,对这些文献的系统研究可挖掘整理出相对完整的一套彝族哲学理论体系与生命健康观念理论,并可直接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换个方法读<内经>》的作者刘明武先生在对彝族古代哲学与天文历法等古籍文献深入研究基础上,发现以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彝族古代哲学对彝医药产生过重大影响,课题组彝医药与中医药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存在“同源异流”关系[6]。朱琚元、师有福等彝学研究者从民间收集大量彝文文献,向课题组调查人员展示了相当数量的有关彝族星象学(古代天文学)、占卜学、彝族八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古籍文献表达了彝族先贤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刻认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共同显示出以下结论:彝医药理论来源于彝族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认识,研究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红线、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八方位年等彝族古代哲学术语,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基础的探讨,是不容忽视的。

4 小结

因此对彝医药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不能只着眼于研究彝医药“流”,既要对彝医药本身研究,更要注重对其产生“源”的研究,要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探索和阐释其医药理论,特别要重视彝族古代天文历法对彝医药理论体系構建的影响。

总之,彝医药古籍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是彝医药研究与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系统的总结与梳理。考察广大彝区各文献情报机构和研究机构对彝医药典籍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了解彝医药古籍的流布特征,制定出适合现有彝医药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的总体规划与地区协作方案,开展彝医药典籍收集整理而形成整体资源,共用共享并突出各自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与学科特点的彝医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师范.滇系·典故系天.南诏与白族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79.

[2]王正坤.彝医揽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63.

[3]罗艳秋,郑进,徐士奎,等.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05:14-18.

[4]鹿燕.中国彝族医药文献现状及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3.

[5]鹿燕.中国彝族医药文献现状及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3.

[6]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03:67-70.

(收稿日期: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