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精准扶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扶贫工程

2017-03-09金伟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工作

金伟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然而,我国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髓要义,充分认识精准扶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认真做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加快贫困地区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有关专家指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这些地区大多是水源、河源等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等相互交织,是全面小康建设最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聚集生态建设要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贫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路子,为全国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积累先进经验、提供好的做法。

二、深刻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他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工程。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他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机制,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有计划性的移民搬迁,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不再以就业培训为主,而是果断通过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就是帮助部分群体缓解医疗压力,杜绝因病致贫、增加贫困人口,也防止因病返贫、使得扶贫工作倒退。

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因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信念、追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缺乏理想追求,进而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内心孤独、人格不独立、得过且过等状态,脱贫的动力不足。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的观点。他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其中,“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随后,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未来几年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

三、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全国各省市区和国家部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可喜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时,扶贫发展仍然面临精神不振、资金缺乏、劳动力缺少等诸多难题,扶贫工作仍然存在脱离实际、扶贫失准等不足。

(一)不少贫困对象“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较为普遍。广西、青海等省区市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一方面,缺乏劳力、缺技术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立马解决。另一方面,在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导致大量劳力外出打工,这种劳力大量外出造成的农村空壳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

(二)一些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扶贫多是自上而下、单向的政府行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不少受益群体只能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导致扶贫项目的设计不能精准满足贫困对象的实际需求。

(三)少数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滞后明显。以物质基础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其所取得的成效明显大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扶贫开发中,劳动力培训是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实现最终脱贫目的的重要方式,能够直接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导致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覆盖面不宽。另外,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侧重于对劳动力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忽视对劳动者思想观念素质的提高,难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返贫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较为严重。由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在个别地方脱贫后的农民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而言,政府就是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往往特惠政策“断奶”之日,就是他们返贫之时。青海省囊谦县大多数困难群众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收入渠道单一,导致贫困的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因丧致贫返贫问题突出。

(五)扶贫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扶贫力度亟须加大。一方面,不少扶贫工作者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调研方式方法不科学,了解问题不够深入、不够精准,导致在顶层设计扶贫方案及相关标准时不够科学、不接地气。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扶贫工作力度亟须加大。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者偏少,除了完成自身业务工作外,还需对扶贫工作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工作压力大,疲于应付,难以深入,导致扶贫失准;还有的扶贫工作者不愿为提升扶贫效果而承担责任,对于扶贫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未能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工作力度。

四、深入调查研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精准扶贫工程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提升扶贫工作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思路。

我们的工作怎样才能适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不能靠空谈、拍脑袋,而必须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扎实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要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困难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困难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动力,把困难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利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扶贫工程。

(一)要创新扶贫发展理念和方式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做好扶贫工作,一要扶志,确保思想脱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让贫困群众主动创造、自主脱贫,防止“贫穷更好、越穷越好”思想的萌生,不能让“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群众中蔓延开来。再好的扶贫政策,贫困群众没斗志、不主动也是枉然。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他们或因地理环境条件影响,长年累月养成“随便”的思想;或因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遭遇重大变故,深受打击而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摸清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找准思想“穷根”,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他们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二要扶智,提升致富能力。贫困群众之所以贫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的缺乏。所以,在树立贫困群众致富信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80后”“90后”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以确保脱贫致富的延续性。三要创新,引导致富之路。贫困农户一般缺少劳动力或年老体弱,独立从事农业劳动力不从心。要鼓励党员、团员和种田能手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吸纳贫困农户加入,政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科学技术是精准脱贫致富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学技术贯穿于精准脱贫整体工作中,统筹协调解决扶贫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把精准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特色项目工程。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十百千亿元大招商等活动,着力抓好区域经济与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协调联动,真正使扶贫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二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精确扶贫既要注重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又要注重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三是解决好贫困户及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的发展问题。不要让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从而激化新的社会矛盾。对于这类贫困户,扶贫工作首要的不是给钱给实物,而是要改变其思想与认识。四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推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依靠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要通过科技兴农活动,给扫盲以动力和压力。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要把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三)要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弱鸟先飞、勇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改變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韧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他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我们要把“滴水穿石”精神贯穿于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全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扑下身子,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以坚韧之力驱除急于求成的浮躁之气,用长远之计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四)要以改革精神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规律,指明了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五个活起来”:让农村土地活起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及用益物权归农民,经营权归市场主体,并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民资产活起来,探索推动房屋等资产可抵押、可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让农村劳动力活起来,在继续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留守老人、妇女等闲散劳动力从事的家庭手工业,努力发掘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让农村金融活起来,保证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同时,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离不开“输血”即外部帮扶,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的发展才更有潜力、更可持续。

(五)要加快發展壮大绿色扶贫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实施“一区(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本地特色产业。贫困地区一般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通乡通村公路也基本建成,完全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要做好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农家乐。此外,还要把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加大整改力度,切实把保护生态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命线贯穿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

(六)要突出开放,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前,要坚持在开放中抓扶贫,以扶贫倒逼深化开放合作,依托政策机遇,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汇聚强大的项目流、资金流、政策流。一是引进资源型企业,为贫困农户务工创造条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能够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企业,想法设法为当地贫困农户就近务工创造条件,以取得工资性收入。二是为缺少资金的贫困农户解决生产资金。贫困农户普遍无资金投入再生产,因此多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通过政府担保和贴息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三是注重政策导向,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多、支持扶贫工作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外商投资兴业,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带动效益,提高开放合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七)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聚焦扶贫力量,形成攻坚合力。统筹领导力量、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把精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大决策亲自谋划、重大工作亲自推进、重大任务亲自落实。二是要下功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明确扶贫资金是带电的“高压线”,健全和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网格化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允许违法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坚持公开透明,严格责任追究,保证扶贫资金一分不少地用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三是要下功夫持续转变作风。认真组织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坚持一手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手抓特色项目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应有成效。

(八)整合搬迁资金“挪穷窝”。精准扶贫需要整合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千万不能“撒胡椒面”,让有限的资金打了水漂。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离岗。整合搬迁资金,提高每户补贴标准,创新搬迁模式“挪穷窝”。对无搬迁能力的孤寡人员,由政府出资建设周转房,产权归集体所有,免费周转使用;对特困户,通过差别化重点补贴,提高补贴额度,建设保障房;对有一定筹资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建设普通安置房。通过周转房、保障房、普通安置房“三房”建设,完成深山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

(作者单位系光明日报社机关党委)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工作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