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2017-03-09续佩佩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续佩佩

在中国物质文明异常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呈现出日渐凋零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不对称发展、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断层、教育的忽视等造成了当下中国国民文化的缺失。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一个民族的脊梁靠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支撑,而一个民族精神最基础的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好比,我们传统文化让我们知道礼义廉耻,让我们知道谦和大度,让我们知道知耻而后勇,让我们知道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又或者让我们真的了解“国家”“民族”这些个词的深刻涵义。文化的本质是有着其包容性,不断的吸收,包容,沉淀,然后积累。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魂,民族脊梁。标榜另类的人们,传统文化的缺失该怎么放心让你们挺起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当下的中国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接受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的洗礼,更不可能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有人在反驳,你在污蔑我们,我们也在开发历史资源、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你看,那么多历史剧被搬上电视荧幕,那么多古代名著被成册出版,我们还年年上寺庙、祭孔拜炎黄。但是所谓的历史剧是真的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吗?没有,历史剧对历史和国民负责的态度鲜见,它们更多的是娱乐和作秀,甚至为了收视率随意篡改历史误导观众;市面上《读史有智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祭孔拜炎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可是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呢?太极拳?京剧脸谱?唐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难找出一种东西来做代表。唐装之所以成为代表,是因为中国在唐朝最盛,得到世界承认。美国的“CHINATOWN”也是被翻译成“唐人街”。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了!中国现在就不能让他们承认了吗?为什么还是唐人街?难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超过唐朝的实力吗?至于中国功夫,也确实是让洋人佩服的。因为这功夫充满了神秘,而威力又确实很大。但功夫又只是中国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不可能代表全部。京剧也一样,甚至在中国京剧也不能占主流了,热爱京剧研究京剧的人也少了,也不能代表中国。有人说龙能代表中国,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但是我们可以细细回想一下,龙是出现在哪里的?皇袍上,宫廷的柱子上。普通百姓敢把龙穿在身上吗?这样一说,龙只能是皇族的象征了,甚至还带着点专制主义色彩。在一个现代化的中国,龙又怎么做为代表形象呢?北京城又是否能成为象征呢?如果十二个城墙被拆得只剩三个供人参观,北京还是北京吗?

那么习俗呢?有没有一种习俗是能代表中国的呢?我以为是没有的。有段时间,中国人为韩国把端午节申报成他们的传统文化而愤慨。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韩国的端午节其实跟中国的根本不一样!只不过翻译过来后名字一样了,被中国人告了侵权。中国的节日意义其实并没有好好延续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是简单的习俗。而中国又是一个很重视饮食文化的民族,所以节日以及习俗最后就简化成食物了。端午节是粽子节,元宵节自然就是元宵节了,冬至就是饺子节或者汤圆节。很多传统节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最初形成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这个节日到了,那么我们就该吃对应的食物了。而日韩的节日风俗虽然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保留的状况又确实比我们好。

传统文化的缺失

时值今日,我们有了太多的外来节日,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又或者圣诞节等等,在这些外来节日当中有非常之多的人在这些节日中肆意的荼毒中国传统文化而乐此不疲。现在看来,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加吃香,更加热闹,年轻人对这些节日更有兴趣。节日一到总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我无意评说这些外来节日的好坏,又或者是否适合我们。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呢?节日的产生,也是源自历史上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件,又或者某段历史,为了纪念这些而产生节日。可是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了解我们自己中华民族历史沉淀下来的节日呢?又有谁能说全这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开始慢慢浮上水面,就服装来说,我已经看过非常之多的年轻女生穿着韩国韩服,又或者西方的hiphop风格的大脚裤到处招摇过市,也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穿这些服装。对中国传统汉服,却视为糟粕。实在不明白,一些人在宣扬日本或者别国文化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你也有着宣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应该万分珍惜,发扬,乃至好好传承的东西,可是却有着太多的人在不断的玷污着传统文化,美其名曰另一种诠释。

建立民族自信

不要总说“一切都是生活所迫”,丢失传统文化是被迫地选择。以犹太民族为例。这个民族很小,但是生命力却很顽强,也可以说,这是个精英民族。这个民族立国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复活死亡的希伯莱语,恢复本民族已经遗失的传统!虽然他们是有宗教作为支撑的,但这同时也说明,在工业文明遍及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一样可以轰轰烈烈的发展。中国人现在缺乏的是一种信心。或者说,是我们太现实了,考虑到当前利益而又变得不会“做梦”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的。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

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声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好久了,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也给我们作了一个多世纪的生动教材。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使我经常感到危机的是,就在我们很多人十分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营造的氛围中时,西方人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孙子兵法》和《论语》的真谛。中国人从西方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从西方发展历程中学到发展壮大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将要成为明日中国主流的人们,难道就仅靠以张扬个性为荣的气质和对中国、对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识要将中国的火车头驶向未来世界吗?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自信心遭遇摧残的状况下渐渐失落,也必须在中国人正视自我、恢复自信的条件下复兴。中国人在此方面仍然任重道远,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猛攻外语,一致对“外(外贸)”;再后来是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现在呢?好象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了。我们做事太喜欢一窝风,仿佛打太级拳般飘忽不定,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巩固传统文化根基力量的时间已经太久!如果说这种非理性的社会行为是中国文化重生前的必经阶段,那么我只能衷心祝愿这个阶段不要太久。中国文化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决于别的,就是看我们能否扎扎实实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是符合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发展之潮流的先进性文化。

然而,整理传统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务实在有其艰巨性,因为它牵扯着历史和现实多条神经。它不可能仅靠数条口号、数篇学术论文和数场国际会议就能得到解决,虽然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光荣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力量终显得有限。具有巨大影响力量的不是别的,而是靠多方面协调而成的社会风尚,好比当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影响渗透到千家万户,其力量最终催枯拉朽,从而催生新的文化。

中国文化底蕴太深,和其他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所以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其实很难。开设孔子学院也远不是弘扬整个中华文化的方式。而要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能够保留能够了解这些文化。其次,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心又不可过于融入工业化。

我们也可以以民族特色引起世界关注,由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此外,我们必须弘扬和发展具有引导力的活力文化。而每一个中国人在作为旁观者冷静理性地分析完問题后,必须消除旁观者心态,投入到实践中去。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弘扬和发展具有引导力的将现代和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中国人去反思,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越是民族的,越是国家的;越是国家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非主流地位的现状应当结束了!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