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

2017-03-09孙畅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

孙畅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省级专业市场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对专业市场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专业市场发展指数划分为三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3年,我国专业市场快速发展,但区域差异有所扩大,空间布局呈现一定集聚性,专业市场发达程度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专业市场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主要取决于市场规模、绩效、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应针对各区域专业市场发展特征寻求突破口,促进专业市场协调发展。

关键词:专业市场 全局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引言

专业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国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专业市场商品成交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以上,在活跃商品流通、促进经济繁荣、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测度专业市场发展水平,研究专业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优化专业市场布局、促进专业市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专业市场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基于竞争力视角。如张芳(2008)基于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确定了影响专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从基础实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三方面构建了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框架;曹晶晶(2011)基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内涵,从商品生产系统、商品交易系统、商品贸易管理服务系统三方面构建了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谢守红、朱迎莹、蔡海亚(2015)从区域环境、吸引能力、服务水平、经营绩效四方面构建了我国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研究方法上看,谢守红、周驾易(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了我国2001和2010年各省区的专业市场发展指数;赵泉午、吕雪琪、刘婷婷(2015)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专业市场面板数据,计算了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指数,并从产业集群、消费潜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谢守红、王平、周驾易(2015)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专业市场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性进行分析;黄训江(2015)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专业市场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现有文献对专业市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基于理论框架层面,对专业市场的评价主要基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时刻的静态截面数据,未能对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整体动态趋势及区域特征做出准确评价。本文在构建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市场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基于综合指数对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各地区专业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西藏缺少相关统计数据,本文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交易额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的统计指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特点,本文从市场规模、市场经营绩效、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经营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选取亿元以上专业市场的市场个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单个市场成交额、单位面积成交额、常年营业数量比、封闭式经营数量比8个指标作为测量专业市场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如表1所示。

(三)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经典主成分分析只针对由样本和指标构成的平面数据表,并未加入时间序列。如果对每张平面数据表进行经典的主成分分析,由于不同数据表具有不同主平面,无法对同一样本不同时点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为了保证系统分析统一性、整体性与可比性,需将不同时点平面数据表整合成统一的立体时序数据表,然后用经典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加入时间序列的主成分分析即为全局主成分分析。

按照上述思路,本文选取8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除外)7年的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形成30×8×7的立体时序数据表。通过经典主成分分析,对标准化的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求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提取全局主成分。通过回归方法计算各全局主成分得分,并以各全局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加权计算得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市场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我国专业市场发展评价指数测度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专业市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立体时序数据表中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以使因子载荷值尽量向 0和1两极偏离,便于信息提取和对主成分命名。经5次迭代后,结果趋于收敛。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21,Bartlett球体检验的c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适宜做全局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3个全局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5.744%、24.755%、17.400%,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7.899%,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全局主成分F1对市场数量、总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四个指标具有较强解释力,反映了市场发展规模,命名为市场规模主成分;全局主成分F2对单位市场成交额、单位面积成交额两个指标具有较强解释力,反映了市场经营绩效,命名为市场绩效主成分;全局主成分F3对常年营业数量比、封闭营业数量比两个指标具有较强解释力,反映了市场经营可持續性及市场经营环境,命名为市场可持续性及环境主成分。各全局主成分构成如表4所示。

上述三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专业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方面,保留了原始基础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专业市场发展的三个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其计算公式为:

F=(F1λ1+F2λ2+F3λ3)/(λ1+λ2+λ3)

其中,F1、F2、F3分别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的得分,λ1、λ2、λ3为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各综合因子的信息贡献率计算对应权重,可得出综合评价公式:

F=0.5204F1+0.2816F2+0.1980F3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我国2007-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综合得分越高,说明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综合评价

表5反映了2007-2013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可以看出,2007-2013年我国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除了海南、山西、青海三个省份有所下降外,其余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线性增长或波动增长态势。总体而言,我国专业市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各地区专业市场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可以将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除外)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专业市场发达省市,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大于0;第二类为专业市场中等发达省市,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大于0,小于-0.5;第三类为专业市场欠发达省市,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小于-0.5。表6反映了按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划分的省市分类情况,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专业市场发达省(市)为浙江(1.3411)、江苏(1.0732)、上海(0.5892)、山东(0.4748)、广东(0.2870)、河北(0.0713),专业市场欠发达省(区)为内蒙古(-0.8168)、宁夏(-0.8101)、甘肃(-0.6887)、贵州(-0.6811),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2.1579;2013年专业市场发达省(市)增加为17个,除原有的浙江(2.1867)、江苏(1.9801)、上海(1.4128)、山东(1.1439)、广东(0.7351)、河北(0.4259)6个省(市)外,新增辽宁(0.5703)、重庆(0.4540)、湖南(0.4498)、北京(0.3548)、天津(0.2925)、四川(0.1644)、福建(0.1569)、江西(0.0483)、黑龙江(0.0232)、安徽(0.0198)、湖北(0.0020)11个省(市),专业市场欠发达省(区)减少为3个,内蒙古(-0.7603)、青海(-0.6465)、甘肃(-0.5329),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差距扩大为2.947。

同时,通过对各省(市、区)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排名前五位的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均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和四川综合发展指数较高,其余省份排名均靠后,表明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专业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其发达程度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

(三)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细分指标评价

将我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对市场规模主成分(F1)、市场绩效主成分(F2)、市场可持续性及环境主成分(F3)进行区域比较分析。

市场规模主成分方面。如表7所示,2007-2013年,我国专业市场发展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四大区域F1得分均表现为不断增加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F1得分始终保持正值且增长趋势迅猛,由2007年的0.9498增加到2013年的2.1628,东北、中部、西部地区F1得分虽然不断上升,但仍为负值。总体而言,在专业市场发展规模上,东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则排名最后。

市场绩效主成分方面。由表7可以看出,各区域F2得分呈现线性或波动增长趋势。具体而言,东北地区在市场绩效方面具有绝对优势,F2得分在2008年实现了由负转正,由2007年的-0.2299增加到2013年的2.2866,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F2得分由2007年的-0.2922增加到2013年的0.9337,并在2010年实现了由负转正;中部地区F2得分也于2013年实现正值突破,由2007年的-0.4769上升为2013的0.0261;西部地区F2得分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仍为负值,市场经营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2007-2013年各区域专业市场经营绩效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市场可持续性及环境主成分。由表7可以看出,各区域F3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趋势。2013年,西部地区F3得分为1.8914,在各区域中排名第一,且相对于其他地区,F3得分增幅最大,表明2007-2013年西部地区专业市场的经营可持续性和经营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中部地区F3得分排名第二,且增幅仅次于西部地区,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营业环境也有很大程度提升;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F3得分相差不大,但东部地区得分增幅较大,而东北地区得分增幅较小,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经营环境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在市场可持续性和环境建设方面,尽管东部地区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但中西部地区专业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已超过东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市场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结论

第一,2007年以来,我国专业市场快速发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呈线性增长或波动增长态势,但省际间专业市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有扩大趋势。第二,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专业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其发达程度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第三,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明显,其发展主要取决于专业市场规模、绩效、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东部地区专业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但市场经营绩效有待提升,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有待加强,表明在专业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经营绩效及市场环境等没有同步提升,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东北地区在市场经营绩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市场规模小,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有待提升,因此应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注重设施的改造升级;中部地区相对而言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较好,但市场规模有限,市场绩效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应将发展重点放在提升市场能级和运行效率上;西部地区在市场经营可持续性和市场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但市场经营绩效低,市场规模小,专业市场发展仍处于培育期,在扩大专业市场规模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市场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芳.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4)

2.曹晶晶.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8)

3.谢守红,朱迎莹,蔡海亚.基于ANP-Fuzzy模型的专业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4)

4.谢守红,周驾易.中国专业市场发展的时空动态格局及成因[J].经济地理,2013(11)

5.赵泉午,吕雪琪,刘婷婷.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0)

6.谢守红,王平,周驾易.长三角专业市场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5,35(12)

7.黃训江.中国城市专业市场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29(12)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
基于AHP的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