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体制变革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2017-03-09彭银年
彭银年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把发展“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表达了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雄心壮志。商品流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必然要在“十三五”期间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于一身,不但要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身先士卒,更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传统商品流通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要彻底升级改造老旧流通体制,使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演化。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流通体制变革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我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多元化、一体化、层次化、连锁化、市场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流通体制变革 商品流通 制造强国 贸易强国 发展策略
引言
明大势才能谋大事,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已经全面进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阶段,这是我国各行各业把握发展方向和节奏所必须要遵循的基本方向。就“十三五”开局之年来看,商品流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流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商品流通在“十三五”期间必然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商品流通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还必须要积极的变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虽然我国流通体制变革很早就已开始实施,但在体制变革过程中,商品流通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十三五”期间必须要高度注重流通体制变革中商品流通的深层次变化,以便促进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的必要性
(一)流通体制变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品流通体制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换方式、管理制度以及流通组织的综合反映。商品流通体制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只有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商品流通体制才是有效的、积极的。如果某一时期的商品流通体制不能促进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那么这种商品流通体制就被视为滞后的发展形式,就需要进行流通体制的变革,才能重新确定流通体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从目前我国流通体制的发展来看,出现了一些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包容的问题。首先,流通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主要是以小型化、分散化以及初级化的形式为主,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规模经济的发展。其次,商品流通体制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统一、完善的商业规则,流通秩序比较混乱,恶意竞争、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再次,我国很多地区的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比较落后,政府对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最后,我国商品流通市场存在竞争不平等现象,国有流通企业与多元化流通企业的主体竞争地位不平等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对国有流通企业的保护过于强烈。
由此可见,流通体制的变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流通体制变革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在曲折中不断前行,不但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同国际全方位接轨,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走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我国经济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体制的变革也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转变,不断适应着我国多元化、多业态的经济发展形式,而且还在吸纳就业、拉动经济、稳定物价等众多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就我国流通体制服务《“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展而言,仍然有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面。首先表现为我国经济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形式仍然需要向更深层次拓展,在经济稳定发展中更需要生产与流通的有机融合发展。其次,流通产业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流通领域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现代流通产业严重滞后,导致流通对国民经济的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由此可见,流通体制的变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良好的流通体制,才能将我国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中,并实现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纵深影响。
(三)流通体制變革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流通体制的变革是保障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前提,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流通正是架在生产和消费间的“第一座大桥”。因此商品流通体制的变革创新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实现稳步向前推进的前提。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各产业价值的实现,一个良性、快速、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保障各产业的增收。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就必须要建立以现代市场流通体制为支撑的流通体系,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并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中的现实问题
(一)流通成本较高的结症问题
商品流通成本较高的结症问题是困扰我国流通体制变革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商品流通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很多产品的损耗量偏大,比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运输路线长、冷藏技术低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率;二是商品在流通环节上的费用较高,比如包装、加工、储藏等。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政策性因素,就是我国针对流通的优惠政策项目较少,很多商品在流通过程中需要支付很高的流通费用,导致商品流通费用居高不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市场中商品的物流费用占成本的70%左右,与国际水平相比,其占比很高。所以,商品在流通中的高成本,直接导致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物价水平持续攀升,这种现象不但给居民消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流通规模较小的开拓问题
商品流通规模较小的开拓问题是困扰我国流通体制变革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繁荣昌盛的主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商品零售发展缓慢,各地区重批发、轻零售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市场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而且人均社会零售额度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其次,城乡失衡发展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城乡差别较大,人均消费差距更大,贫富差距明显。再次,市场空间较大,但消费水平不平衡,消费层次更不合理。最后,经济市场中物流费用较高,导致提升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具有较大难度,提高社会零售度难度也较大,难以形成集中性、综合性的商贸集散市场。所以,整体来说,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只有解决流通规模较小的问题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三)交易方式落后的差距问题
商品流通交易方式落后的差距问题是困扰我国流通体制变革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流通市场中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是完善流通交易方式的重要条件,更是商品交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十三五”初期,我国的批发市场与交易市场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规模。而且,我国批发市场经营模式依旧比较落后,存在经营服务设备简陋、基础设施差、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甚至很多批发市场仍存在严重的市场配套设备不健全,设备配套设施和技术落后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商品市场与现代物流的衔接严重不对接现象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上游和下游生产和销售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流通体系,交易方式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商品的销售和经营。另外,商品交易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专业、标准、科学的信息化发展结构,更是没有形成标准的电子交易形式等,这都表明我国商品流通体系交易方式存在明显滞后。
(四)政府职能发挥较弱的问题
政府职能发挥偏弱的问题是困扰我国流通体制变革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我国经济未来五年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市场结构建设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完善,市场中存在较多假冒偽劣产品,市场结构混乱,难以形成标准的市场结构形式,严重制约我国市场经济的正规化发展。
其次,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较低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有效提高,导致我国出现了二元化经济结构,滞缓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再次,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依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并没有正确发挥经济调控的作用,出现过多干预现象,不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势必会影响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最后,我国流通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生产和流通没有融合发展,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调控,而且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消费率偏低、就业水平较低等都充分表现出流通体制变革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才能使我国的商品流通体系既注重速度,也注重增量,既看好质量,又看好实力,从而使我国商品流通产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中的策略构想
通过对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的现实问题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体制变革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既要把握好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要注重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多元化、一体化、层次化、连锁化、市场化发展,从而改变传统的商品流通体制,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历史机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品流通新体制。
(一)注重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发展策略是我国流通体制变革中的首要策略,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依靠高新技术使流通体制适合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因此现代化流通体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动力。“十三五”初期,我国流通体制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表现在我国商品市场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现代科技的应用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只有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学习、创新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积极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而且,商品流通体制变革中的现代化发展策略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步,可以充分发挥商品流通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雄心壮志。
(二)注重商品流通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发展中存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不同民族间的生活习惯、经济交往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基本国情在“十三五”期间不会根本改变,因此决定了我国商品流通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及动态性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十三五”期间的流通体制变革中,必须要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补充,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实现混合型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模式。
我国商品流通的多元化发展策略要形成以大型骨干流通集团为主体,以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市场结构,并以大型百货店为主导,以超级市场为基础,发展多种便利店,从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城乡商业业态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将我国经济向多元化、多层次、灵活性方向转型,以便从多个方面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三)注重商品流通的一体化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是在交换主体经济利益上所形成的经济运动过程,此过程要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完成交换客体所有权的转移。而在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转中,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严重差异,形成了二元化经济结构,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平衡、协调、健康发展。因此,流通体制变革中的一体化发展策略,就是要通过变革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等,构筑流通和市场间的双向流通体系,形成互融互通、共荣共生的网络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
商品流通的一体化发展策略既能缩小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化经济和地域差异,使各经济活动体共同存在于商品流通各环节中,也能有效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将经济贸易连为一体,为“十三五”规划蓝图的实现打下坚定基础。而且,以供应链和产业链促成的城乡商品双向流通一体化还有更大优势。
首先,市场经济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各个商业环节中,供应链网络的连接是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价值链等构筑起商流、物流等双向流通体系模式,因此可将市场经济中的产销业务融为一体。
其次,我国城乡间的商贸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加强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间不同行业的有效联动和合作为基础,可以充分发挥城乡产业间的互补优势,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异。
最后,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文化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物流一体化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产业的互利共赢,进而化解我国的二元化经济结构。
(四)注重商品流通的层次化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的层次化发展策略主要是以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标准形成的不同消费行为。我国城乡经济收入的差距决定了我国消费层次的不同。因此,必须要发展不同层次的经济结构形式,为不同的消费层次结构和不同消费者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我国商品流通的层次化发展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要求政府从宏观方面制定完善的消费政策,从而鼓励居民消费,促成潜在消费的形成。其次,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使消费者放心购物,既愿意消费,也敢于消费。最后,政府要为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场所,完善商品流通业的供给体系。所以,商品流通体制的层次化发展策略,既要为不同层次的生产企业提供发展机会,也要为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提供消费场所,促进我国生产企业同消费场所的层次化配套发展。
(五)注重商品流通的连锁化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的连锁化发展策略已成为我国现代商贸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经济变革而形成,属于世界性的流通革命產物。因此,连锁化发展策略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我国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壮大,丰富商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是,在商品流通的连锁化发展中要注意其发展形式不能单纯地模仿和复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市场特点,发展多形式、多业态的经济模式。从而实现连锁经营模式的规模化管理,不断优化连锁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商品流通的连锁化发展策略首先应构建多种配送形式相结合的发展主体,建立整体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其次应紧密连接各物流主体之间的协作,开通双向流通体系,实现各地区之间的无缝连接。最后应形成有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包括交通运输资源的增加、新型运输方式的运用和管理以及对交通运输的优化整合等,从而为商品流通连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注重商品流通的市场化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的市场化发展策略是我国流通体系变革的关键,发展商品流通的市场化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并能为经济的市场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商品流通的体制变革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式,从而创建一个新的体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变革初期,我国的市场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商品流通的市场化发展策略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转变,将传统习惯彻底摒弃,特别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和经济干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该放手时必须放手,该管理时必须严格管理,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要在政府职能与市场运作过程中明确职责分工。商品流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市场形式千变万化,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根据市场原则,守住市场发展的底线,抓住市场主体,放手经营过程,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依靠市场解决。
最后要在政府职能部门中明确责权利,避免政出多门,政府管理部门应协调办公机构,减少职能部门的重复设置,以便高效率的完成调控工作。
结论
商品流通体制变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贸易强国、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十三五”规划蓝图和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实现。因此,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想和模式,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于一身,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稳定、协调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现代化、多元化、一体化、层次化、连锁化、市场化发展策略,从而为我国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一个统一、完善、活跃的市场,实现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演化。
参考文献:
1.黄国雄.把握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向—三谈流通体制变革的几点意见[J].中国流通经济,2012(7)
2.王草.从马克思流通理论谈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
3.依绍华.流通体制变革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3(5)
4.于彦卓.深化商品流通体制变革的分析[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2008
5.刘建凤.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变革的历程与展望[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6.刘海飞.国内贸易流通体制变革再度启动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中心任务[J].商业经济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