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开发策略研究
2017-03-08刘盛男
刘盛男
【摘要】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图书馆web网站已经不能很好的为读者服务。为了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读者使用手机获取电子资源的需求,开发建设适合移动端的图书馆信息平台,是目前很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现实需求出发,提出几种建设方案,旨在建设体验好、交互性好、信息整合更多的图书馆移动平台。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 app开发 超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和手持终端设备的大量普及,使手机阅读量越来越大。图书馆界在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中,都保持了高度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发了自己的图书馆app。
一、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开发的现实需求
1.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读者阅读模式改变
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1]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
1.2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民数字化阅读的大背景下,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需要使用更多的平台和媒介作为内容发布的窗口。以往单纯依靠馆内宣传品、校园网新闻公告、图书馆网站等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
1.3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的客观要求
数字化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未来馆藏资源的发展方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期刊数据库、多媒体阅报机、电子书等资源,占馆藏资源比例越来越大,阅读的媒介势必随之发生改变。
二、移动图书馆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1 对服务方式的拓展,馆藏资源的集成和对接
移动图书馆不应只是图书馆网站的移动端WAP化,而应对服务项目、集成资源类别、用户使用行为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设计,使之建立在对用户实际和隐性需求的基础上。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访问、获取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访问渠道。
2.2整合第三方平台资源,构建多维度的互动、交流服务模式
在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选择时,既要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资源和快捷的个性化服务,还要考虑到整合第三方平台的问题,例如即时通讯工具中的腾讯QQ、微信,新浪微博等,这些普及率高、用户使用量大的社交平台。
三、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方案对比
1.图书馆wap网站。图书馆wap网站可以看作是web网站的无线化,把网站从PC端改变为无线端阅读模式,wap网站可以与图书馆的OPAC系统进行对接,能为读者提供在线书目查询、预约、续借功能,还提供短信催还、即时通知等服务。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成本较高。
2.微信公众账号二次开发。微信6亿用户群,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将图书馆信息、服务、活动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传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成本高低视功能模块的复杂程度而定,目前开发成本普遍较高。
3.手机app。图书馆手机app并没有太高的普及率,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前期需求调研需要专业水平,开发团队需要比较高的开发能力,相比wap网站开发需要兼容的平台更复杂,比如PC版、安卓版、苹果版等,这些因素也导致能承受高昂开发费用的图书馆并不是很多。
4.第三方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第三方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中比较成熟的是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纸质资料的数字化的公司之一,数字图书资源数量最多、技术较为成熟、高校用户较多,在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开发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超星移动图书馆依托集成的海量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资源搜索与获取、自助借阅管理和信息服务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与技术优势:
1、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2、云服务共享。接入功能强大的云共享服务体系,提供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都可以通过邮箱接收到电子全文。
3、个性化服务体验。能与图书馆的远程检索系统OPAC实现无缝对接, 在线进行馆藏查询、续借、预约等自助借还服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OPAC不能在外网访问问题的方法。
综上,根据上述对比,在选择移动图书馆平台时,要充分开发投入与产出比,平台利用率与后期维护成本,使移动图書馆平台发挥真正的作用,实用性强、扩展性强、方便迅捷、内容丰富、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 http://www.gapp.gov.cn 2016-
[2]邵玉河.移动图书馆APP 建设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14,( 2) : 92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