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黄冈黄梅戏曲文化旅游品牌的探索与思考
2017-03-08周爱斌汪春燕
周爱斌, 汪春燕
(1.黄冈市艺术学校,湖北 黄冈 438000; 2.黄冈市东坡小学,湖北 黄冈 438000)
打造黄冈黄梅戏曲文化旅游品牌的探索与思考
周爱斌1, 汪春燕2
(1.黄冈市艺术学校,湖北 黄冈 438000; 2.黄冈市东坡小学,湖北 黄冈 438000)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是当今社会的共识,旅游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特色文化的支撑。通过对湖北省黄冈市推进黄梅戏曲文化与当地丰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调研,分析认为文化发展必须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才能互为促进,相得亦彰,形成品牌,从而探索出欠发达地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黄梅戏;旅游品牌;文化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黄冈是黄梅戏的故乡,是黄冈文化名片、湖北省十大文化品牌。如何提高黄冈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推进品牌战略,促进黄梅戏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和旅游良性互动,打造文化强市品牌,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黄冈推进黄梅戏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锲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软实力是城市名片,可以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获得外界信赖,增强城市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拓展。大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在安徽发展壮大,形成成熟的黄梅戏。198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同志做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指示,湖北省委为此发了《纪要》,做出了把黄梅戏“请回老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部署,推动了湖北黄梅戏事业的迅猛发展。为此,黄冈相继成立了武穴市黄梅戏剧团、罗田县黄梅戏剧团、英山县黄梅戏剧团以及由湖北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准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还开办了黄梅戏艺术学校,创作了大批优秀剧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大型历史黄梅戏《双下山》、《未了情》、《奴才大青天》等深受观众好评,其中黄梅戏《未了情》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和“文华表演奖”四项大奖。《银锁怨》、《和氏璧》、《李四光》、《苏东坡》进京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杨俊、张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石蔚华、周洪年等7人获得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在黄梅戏艺术的带动下,楚剧、东路花鼓戏、东腔戏、采茶戏、文曲戏等地方剧种有了新的发展,在全省乃至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黄梅戏不仅是黄冈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全省乃至全国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是打造黄冈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黄冈旅游资源丰富,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青山绿水、四季分明”为特征的大别山绿色旅游、以“厚重历史、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古色旅游交相辉映,是一座高品位“富矿”,可与江西庐山妣美。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化载体,黄冈旅游仍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黄冈坚持“唱响黄梅戏、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子,先后成功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节、大别山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扩大了黄冈特色文化的影响,提高了黄冈旅游的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在黄梅戏艺术节上,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论坛、文化旅游等系列活动,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互为促进,相得亦彰。如在2010年“中国·黄冈大别山文化旅游节”上,以“大别山水、人文黄冈”为主题,全面展现黄冈大别山神奇秀美的山水,绚丽多彩的民俗民情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演出新编黄梅戏《苏东坡》,运用艺术手段,展现千年英雄苏东坡在黄州时的生活场景,再现苏东坡文学创作的巅峰历程,将节会推向高潮。如今,黄冈已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黄梅戏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才能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才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打造黄梅戏曲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考
文化是旅游之“魂”。纵观旅游发达地区,文化决定旅游品位,人文含量和精神价值,是旅游业增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源泉,是旅游者增长见识,提升境界的文化体验。旅游是文化之“体”。它是文化的有力载体,文化要通过旅游来传播,把群众的精神需求转变为文化消费,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之“魂”和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文化之“魂”,旅游之“体”就失去魅力和生命力;没有旅游之“体”,文化之“魂”就失去了传播的媒介。
黄冈作为欠发达地区,黄梅戏曲文化与旅游资源都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从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开放、开发、创新为理念,以黄梅戏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为载体,以名曲、名人、名寺、名山、名水、名址、名产为重点,扩大黄梅戏旅游产业规模,提升素质,打造品牌。展现黄冈文化旅游强势地位,有利于形成湖北旅游东西互动、两翼齐飞的良好格局,将对黄冈跨越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促进黄梅戏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黄梅戏曲文化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跳出黄冈论黄冈,以广阔视野、开放眼光,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建立文化旅游协作网络,实行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互动发展。以武汉城市旅游圈为平台,加快黄梅戏曲文化旅游融入到武汉城市旅游圈;以大别山旅游圈为载体,加强与安徽、河南、江西、黄石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积极构建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以长江水道为载体,开辟黄梅、武穴、黄州三个旅游码头,将黄梅戏曲文化旅游融入到长江游轮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中;以京九铁路为载体,联合京九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形成京九旅游观光线;以红安红色文化为主体,联合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县等形成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以大型黄梅戏进京演出的重大机遇,促进黄梅戏曲文化走向全国,使黄冈文化旅游闻名全国。
(二)打造黄梅戏曲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鼓励黄梅戏出新品、精品,出新人、名人,对开发重点新剧目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对省级获奖剧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剧目实行重奖,着力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震撼力的黄梅戏曲文化品牌。同时,积极推进黄梅戏曲文化与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紧密结合,打造一批黄梅戏曲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黄梅戏曲文化旅游市场化运作
用市场营销理念抓黄梅戏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健全演出经纪机构,加强剧目策划、包装和营销工作,优化艺术生产结构,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采取招商引资、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快新剧院、黄梅戏会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行业、部门、企业与剧院联合开发重点剧目。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为剧院发展捐资。支持剧院“走出去”,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国内外演出市场。同时,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引进黄梅戏剧院与旅游景区连锁经营、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发展,加强自然、社会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整合,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效益链。
(四)创新黄梅戏曲文化旅游运作机制
首先,要做大做强黄梅戏曲文化。深化黄梅戏剧院改革,赋予剧院充分自主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积极探索实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根据实际采用高职低聘或不聘的办法确定聘用关系;逐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同时,推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责任与报酬挂钩,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付酬,将演职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责任、演出场次和实际贡献挂钩,形成低基数、高浮动、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拉开分配档次,对拔尖人才在职称评聘、医疗保险、收入分配、政治待遇等方面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演职人员给予重奖。其次,要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时尚,整合黄冈现有4个黄梅戏院团,促进黄梅戏剧院、艺校与旅游集团联姻,将剧院、艺校打造为旅游景点,让游客看戏、学戏。大力开发黄梅戏曲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与“大别山激情岁月红安游”、“魅力黄冈名人名山名寺游”和“大别山旅游圈跨区游”等三大空间旅游产品组合,形成以戏带景、看戏赏景、入戏梦景的良性互动格局。
[责任编辑:郭杏芳]
On Building Cultural Tourism Brand of Huangmei Opera
Zhou Aibin1,Wang Chunyan2
(1.HuanggangArtSchool,Huanggang438000Hubei;2.HuanggangDongpoPrimarySchool,Huanggang438000Hubei)
It is the consensus for the culture to integrate with economy.The formation of the tourism brand can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local culture.Through the survey to Huangmei opera and the local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he authors thought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must be integrated deeply with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form a brand, then found a path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Huangmei opera; Tourism br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2017-05-11
周爱斌,女,湖北黄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研究。
F592.7
A
1672-1047(2017)03-0065-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