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医疗发展概述

2017-03-08王宇鹤

关键词:协同医疗区域

王宇鹤,彭 伟

(1.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区域协同医疗发展概述

王宇鹤1,彭 伟2

(1.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部分地区资源配置不均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域协同医疗虽然在中国只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却是有目共睹的。区域协同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区域内的居民享感受到便利与快捷。归纳了对区域协同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成果和不足,大力推广区域协同医疗在中国的应用,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正确引导以及民众的积极鼓励。

区域协同医疗;医疗服务;发展

区域协同医疗指的是通过对现代医学信息系统的探索,使各种医疗机构共同合作,实现在某一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优化,以及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快速提升,区域协同医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区域协同医疗带来的成果让患者尝到了甜头,为使便捷的区域医疗服务更广泛惠及民众,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其中谈到“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推动了区域医疗服务的发展,也使促进区域协同医疗的发展迫在眉睫[2]。

1 区域协同医疗模式建设的尝试

目前区域协同医疗的建设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3],多数协同医疗平台的建设还仅限于局部地区,并没有推广应用。

杜欣等依据不同地域的真实情况,探寻出远程、纵向和横向3种不同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纵向模式是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出发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做到病人的合理分流与流转,保障患者得到连续、整体化的服务;远程模式是通过共享电子病历与异地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实现远程诊疗,提高远程就医质量;横向模式的重点是构建各种专业化的诊疗中心,放大区域内各大型医疗机构的优势,并形成强强联手的局面。这3种模式的应用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思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4]。

部分学者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医疗平台来缓解现实问题:全宇认为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疗资源、医疗卫生人员分布不均,医疗资源总投入不足[5];王淑除对医疗资源不均衡产生质疑外,还发现医疗资源存在垄断、利用率低的问题[2];谢明均发现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弊端并进行总结[1];牛笛通过对传统儿科医疗服务与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根据当前政府对于医疗服务方面的政策导向,判定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儿科区域协同医疗[6];葛朋认为大型医院信息化发展迅猛,而小型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来解决[7];卢长伟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角度出发,通过对区县地区进行民生和科技的需求性进行分析,提出共建不同医疗机构共享的协作体系,可以极大提升检测技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惠及广大患者[8]。这些学者通过采取构建区域协同医疗平台或区域协同服务模式的措施,解决现实问题,肯定了平台的应用价值,为更好地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事业做出了贡献。

国外对于区域协同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早,探索广泛,对我国的区域协同医疗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英国是欧洲国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早在1948年便正式建立了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是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全国公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国家[9]。欧洲建立了欧洲健康信息网络战略计划(Strategic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Europe)[10],美国建立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一体化科学信息管理系统(Integrated Acade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AIMS)[11]。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众多发达国家就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12],其共同点是对大规模区域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医疗系统进行广泛应用[13]。

而向来以医疗服务能力著称的加拿大,早在2009年就逐渐为本国公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计划于2020年覆盖全国公民。到2016年底,加拿大已有超过一半的本国公民可以共享电子健康档案[8],而且拥有授权的医师或个人都可以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查看相关资料[14]。区域协同医疗在北美的应用不仅使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而且降低了就诊者的医疗费用,对乡村和边远地区的优势尤为显著[15]。

这些国家建立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不仅使各医疗机构之间产生相互协作,还使传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下的桎梏逐渐瓦解,提高了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热情,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16]。

2 实施成果

区域协同医疗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一方面建立了以该院为中心的顶级医院组成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共同体信息平台的建立,跨地区连接多省市医院,为共同体内的居民提供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管理所需的各项服务。其中,“影像集成”的应用是共同体医疗服务实践中的一项突出特色,为惠及更多的患者,共同体提出了在信息平台上集成来自不同地域影像的要求。如此,即便是边远地区的医生也可以凭借一根网线与摄像头就可以与首都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进行远程互动交流[17]。

同样从中获益的还有河南省遂平县建立的“遂平县区域影像云服务平台试点工作”项目。该项目的应用使得县医院可以通过影像数据中心实时获得在乡镇医院进行检查的患者的详细信息,并及时给出诊断意见和诊断报告,不仅提高了医院的业务量和医院的服务质量,使患者在乡镇就可享受到县级医师的治疗和服务,而且降低了误诊率和患者的医疗费用[18]。远程综合会诊系统的架构表明基层医院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数据交换可以通过会诊系统得以实现,显著提高远程会诊的效率,同时可使会诊数据保存完整,为大样本数据时代奠定基础[19]。

在较为偏远、不太发达的西北地区,李勇阐述了新疆医科大学建立的区域医疗协作远程网络体系,并论述了该体系的实践与应用。该体系的应用使远离三甲医院的偏僻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基层卫生人员在基层属地就可以得到在岗培训,以县级医院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边疆地区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可以持续发展,为边疆的医疗服务事业注入了新鲜力量[20]。

区域协同医疗模式的应用也使居民的就医倾向发生了一些变化。周钦在对实行区域协同医疗模式的医院进行评估时发现:自实施以来,居民在病情较轻时首先选择乡镇卫生院,病情较重时倾向于选择县级医院。通过区域协同医疗模式这种现代化医疗服务手段,加深了居民在主观上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信任,实现了分级诊疗的作用[21]。

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同样,区域协同医疗在发展与应用并举的同时,不少学者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牛丹丹[22]通过对远程心脏诊断服务进行需求性分析,并结合河南省的12个试点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远程心脏监测系统的应用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实际上缺乏对该系统的技术标准,且医务人员的错误操作会影响检验结果。周乐明也认为区县在技术层面尚有差距,卫生标准上的差异使区域协同医疗的发展存在困难[23]。

二是管理层面上存在利益问题。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的开展对居民具有革命性影响,但目前还只处于摸索阶段不能大面积开展,譬如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依靠病人,从三级医院向下转诊病人困难;医保报销政策的引导性不强,很难限制病人向三级医院就诊的倾向[23]。

三是患者对区域协同医疗的配合较差。姜贤飞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对西部某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了解和应用情况的调查。得到论断:医务人员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知晓水平很高,但运用程度不高[24]。

四是政策缺失,应用受限。王显科发现“医联体”在应用上存在许多困难尚未解决:内部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形成;相匹配的医保政策尚未出台;医师多点执业受到限制;“医联体”范围受限;“医联体”内部信息暂时未能共享[25]。徐开林认为区域协同医疗体系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协同关系松散,可控性不强,政策资源不足[26]。

从上述问题可知,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缺乏一定程度的政策鼓励,参与度不够,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同地区的标准不同,难以统一度量;从管理角度而言,协同体系效率低[27],积极性差。

4 建 议

区域协同医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通过分析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其应用中存在范围较狭小、大面积推广难度较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出台的政策较少,政策的推广有一定难度,执行力有待提高,想要大幅度提升居民的医疗服务质量,还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惟有对区域协同医疗中政府的主导地位进行加强,并强化相关部门对于政策标准的制订,联系各地区的真实情况,创建恰当的区域协同医疗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推进区域协同医疗的过程中发挥“指挥棒”的作用[28],积极出台相应的医保、转诊、诊疗政策,并完善相应法规,呼吁民众共同创建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新局面。

[1] 谢明均,谢钢,张毅.构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1,9(3):18-20.

[2] 王淑,王恒山,王云光.面向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医疗协同机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38-42.

[3] 汤羽,刘家志,甘华平,等.基于云架构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设计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2):96-104.

[4] 杜欣,王毅琳,李刚荣.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与协同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4):38-40.

[5] 全宇,佡剑非,郭启勇.构建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6):54-56.

[6] 牛笛,孙远岭,王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区域协同医疗在儿童专科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6-9.

[7] 葛朋,彭梦晶.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5):70-73.

[8] 卢长伟,王飞,李景波.基于区域协同医疗的检测技术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2):51-53.

[9] ECKSTEI H.The English health service[M].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70.

[10] KRUIT D,COOPER P A.SHINE:Strategic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s for Europe[J].Comp Meth Prog Biomed,1994,45(1-2):155.

[11] SENGUPTA S,CLAYTON P D,MOLHOLT P,et al.IAIMS and sharing[J].Inter J Bio-med Comp,1994,34(1-4):339-348.

[12] Department of Health.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IT in the NHS[R].Twentieth Report of Session 2006-2007,the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2007.

[13] 张江.英国卫生体制改革之路[J].中国科技财富,2006(11):69-71.

[14] 孙中海,孙卫,王继伟.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15-18.

[15] JIN J,AHN G J,HU H,et al.Patient-centric authorization framework for sharing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C]//SACMAT 2009,ACM Symposium on Access Control Models and Technologies,Stresa,Italy,2009,Proceedings.DBLP,2009:125-134.

[16] KAMSU-FOGUEM B,FOGUEM C.Could telemedicine enhanc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actices[J].Eur Res Telemed,2014,3(3):117-123.

[17] 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中影像集成及实践: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2(8):52-53.

[18] 王芬.打造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新模式:访遂平县区域影像云服务平台试点项目[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2(8):60-61.

[19] 赵杰,陈保站,李陈晨,等.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远程医疗综合会诊系统设计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5):20-23.

[20] 李勇,姜小明,张玺,等.远程医学在新疆区域医疗协作体系中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

[21] 周钦,刘国恩.区域协同医疗对中国居民就医选择的影响研究:以四川汶川县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04-407.

[22] 牛丹丹,秦红瑞,吕本艳.远程心脏监测系统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39-140.

[23] 周乐明,余中心,黄孝伦,等.基于平台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4,11(1):65-69.

[24] 姜贤飞,唐羽,钟彦,等.西部地区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践与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10):1286-1288.

[25] 王显科,孙安龙,冯泽永,等.重庆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成效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5,28(6):51-53.

[26] 徐开林,王以坤,刘晓萍.大型公立医院建设区域医疗协同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4):61-63.

[27] 孙自学,龙俊睿,段光锋,等.新医改背景下医疗联合体类别及功能的理论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5-7.

[28] 王帅,苏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241-4243.

来稿日期:2017-11-16

王宇鹤(1990-),女,河北邢台人,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彭伟(1959-),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及卫生事业管理。

R 197.1

C

10.3969/j.issn.1673-1492.2017.12.021

李蓟龙]

猜你喜欢

协同医疗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