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文化自觉能力培养

2017-03-0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

席 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州350007)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文化自觉能力培养

席 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州350007)

文化自觉是人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文化间沟通的一种理性选择及自主意识萌发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文化自觉体现为文化的平等意识、自省意识、补偿意识和发展意识;阐述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和分析当前存在本地文化缺失现象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自觉能力方面提出尝试性的建议。

跨文化交际; 文化自觉; 外语教学

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被纳入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对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教学大纲在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推广,不少高校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日趋凸显,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看待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如何在文化交流中把握主动权,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所在。

一、文化自觉是跨文化交际的应有之义

(一) 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觉的前提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方面,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互相充实的关系”[1]。在跨文化交际中,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交际者双方作为具体的个体,其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经济水平、政治环境等迥然不同,而这种缘于人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差异所产生的冲突,深刻地影响着交际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也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最终成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这样阐述文化自觉的概念:“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2]。在这一定义中,自知之明可以被认为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并且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努力去突破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非此即彼的界限,从而在多元文化中实现重构与整合。

(二)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核心

“和而不同”是平等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文化平等是达到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世界多样性文化是人类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缺少哪一方,交际都无从谈起。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只有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平等的态度,才可以把多元、多样的文化放在同一、平等的平台加以考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应追根溯源,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本土文化找到新的诠释。20世纪初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方面,费孝通先生曾谈及:“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文化反思不是回避问题,回归过去, 而是应该有问题意识,直面现实。同时,文化反思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西方中心主义”。

(三) 创新发展是文化自觉的归属

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本身具有着与时俱进的品格。无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外域文化都存在着日臻完善的发展过程。例如,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于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哲学、文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发展。因此,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类在交流实践中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信也同样需要交流主体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本土文化的发展根源在于既要不断从其他外域文化中不断吸收新观点、新思想、新养分,又要坚持自身的特色,既要反对拒绝接受一切异域文化的部落主义狭隘心理,又要反对全盘接受异域文化,漠视本土文化被异域文化所同化,才能显示出本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本土缺失现象分析

(一) 西方文化势力的强势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不断地借助各种载体,如好莱坞的电影、谷歌、Facebook等新兴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更为核心问题在于输出他们一直标榜的“民主、自由、博爱”价值观理念。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国家是居高临下的、强势主动的,而中国则是处在下风,消极被动地接受。就传播结果而言,西方文化扩张了势力,而中国文化则受到了牵制[4]。

(二) 当前外语教学模式的陈旧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践仍不乏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输入和学习纯粹的语言知识(而不是技能)及应对等级考试的目标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对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脱离了实际枯燥的分析语法结构,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反复练习,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对个别词汇只是作一般的、概念性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法规则并能够在各种升学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实际的交流和运用中也往往暴露出说话不得体,表达不准确、哑巴外语等缺陷。同时,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还存在着侧重介绍英美文化,集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问题,如个别学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上,有两学期的英美文化课程,而只有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这导致了教学目的的偏离,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外语这个工具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这样的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出现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 而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象。

三、着重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文化自觉能力

英国的语言学家Widdowson曾指出:“语言学习要确立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学习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5]。由此可见,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突出的作用,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语言,其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基于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语言知识是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跨文化交际就难以实现,最多只是从别人手中得到的“二手”材料。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的提升文化自觉能力才能最终形成有利于多元文化大交流、大渗透、大互动和大融合的良好格局。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文化自觉能力是持续提升的复杂过程,而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是提高文化自觉能力的基础。

(一) 要着眼提升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意识是建立在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强烈认同的基础之上。而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现象在高校学生中已是普遍存在,一方面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制约,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教师把教学的重心都放在应对各种升学考试上;另一方面,在当前高校的教学安排中,注重外语技能培养,忽视不同文化对比研究,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对西方文化又盲目追捧,将许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于我们文化的落后上。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个系统性工程,社会要营造尊崇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学校要承担起培育和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重担,在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上有所倾斜,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责任感。

(二) 要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入手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文化自觉意识,使学生在通晓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汲取其精髓,而不是模仿、翻版、照搬。一种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吸收新养料和开放的同时,不断从自身产生出新的东西,那么这种文化就富有生命力并能够缠绵延续。正是文化包容并蓄的品格造就了五千年繁衍不息的中华文化。当年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中原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佛教宗派天台、华严、禅宗等。但中华佛教文化仍以中原佛教传统文化为主体,并未被同化为印度佛教文化。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际不是 “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在不同环境中嬗变、重组、建构,转化为新事物的过程,这也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创新最好佐证,印证了《国语·郑语》中“和则生物,同则不继”[7]。因此,在高校外语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强化中外文化对比研究、不同语言间逻辑结构的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出现具体问题的对策研究,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课堂教育之中,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用外国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

[1] 董小苹.全球化与青年参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15-23.

[3] 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1999(3):103-108.

[4] Widdowson H 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 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9-74.

2017-03-28

2014年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课题“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自觉能力培养”(项目编号:2014B05)

席颖 (1984-) ,女,江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电话:18559138096。

G643

A

1671-4733(2017)04-0041-0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文化
情景交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