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08邱骏驹薛广禄
邱骏驹 薛广禄
如今,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建造师,高职院校作为传承“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在教学改革中更应该把工匠精神充分渗入进来,逐步实现培养真正意义上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终极目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历史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中国从古代手工业时代开始就有了工匠精神,当时由于没有机器,人工手工制作流程比较单一,工艺也简单,工匠们经过长期的修改、磨炼,让自己的产品逐步完善精练。
工业时代相比手工业有部分差异。第一,工业上的产品要注重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通用性和行业的兼容性,即俗话说的“同一模子刻出来的”。其次,在工业生产中,工人只需要对生产该产品的某一工序负责,可能对整个产品特性甚至流程都一无所知,而工匠就不一样,他要对该产品整个生产流程了如指掌。
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低质量、廉价、单调的产品越来越不喜欢,个性化才是人们的追求,定制服务从而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就要求产品不仅要具备工业化的市场通用性,而且还要有自身的创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在如今互联网信息盛行的年代,企业还是需要坚持工匠精神,具体原因有:
首先,我国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我国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本质蜕变,必须将原有的“仿造”式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为自主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依靠众多工业人才的创新思想和工匠精神才能实现。
其次,工匠精神,是贯彻执行我国“一带一路”的强国方针,是让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有力基石。目前, 标有“made in china”标识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也屡见不鲜,但往往由于价格便宜,质量低劣遭到国际市场的质疑。那么,中国产品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因为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影响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惟有充分弘扬匠人精神,培养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中国匠人,善于从细枝末节中发现需求,才能创造优质的产品,进而创立品牌、名牌,从而让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再者,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决定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我们要支持各大公司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生产,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服务。培养越来越多的具备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灵活生产,培养卓越的匠人精神,从而提高品质,创造品牌是必然选择。在这里,工匠精神和个性化定制是灵活相结合的,也是共同生产、共同发展的,这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众人周知,高职毕业生是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因此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这一部分技术人才也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与国家繁荣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倡导“工匠精神”显然不能缺少高职教育。目前,有很多高职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引起相当的重视,学校只顾一味地强调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工匠精神”点亮职业教育的“灯塔”,慢慢深入到高职教育的内部,从而从源头影响企业,然后逐步推动国家经济创新型发展。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对工作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因为技能和经验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积累,但是企业对员工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品质是要求入职前就必须具备的,在企业繁重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工匠精神”也很难塑造。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企业所需求人才,显然需要建立健全相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引和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这一品质。
提起“工匠精神”,一般人总能和德国工业、瑞士手表等联系起来,这些国家之所以能成就这么有名的产品,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了对“工匠精神”的敬重和坚持。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世界创办到现在有200年历史的公司,德国有1025家,日本更有3132家,全球数量最大。这些公司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其把“工匠精神”写入了企业文化,并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就德国而言,除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其中决大多数具有自己的独门秘诀,并且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才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2]中国历来也有很多传统的工匠、技艺,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导致很多企业只注重利润,忽略品质,员工也无可奈何,新生代90后高职学生又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代,对新生事物保持着无限向往,而对传统思想缺乏应有的传承和认识。
在中国,企业昙花一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虽然我们有很多“工匠”的传说,但现在经常被功利的文化取代,什么都要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忽略了品质的提升,这种“差不多”“无所谓”的文化甚至成为工厂和很多人的工作态度。如果这样的文化氛围再持续下去, “工匠精神”最终必将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可以想象,如果让心智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在这种企业环境中成长,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企业也要率先改变观念,与高校合作,共用创造部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让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懂得敬业与技术的重要性,让“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并以培养职业工匠人才为己任。
现在高职院校一直以就业率为办学宗旨,而忽略了学生专业对口问题,导致很多学生步入社会不能发挥所长,工作不专不精,这些都要进行及时修正。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学生敬畏和尊重工匠,使其成为学生的偶像;同时在社会层面,国家也应有相应政策支持,让工匠得到全民的尊重,体面工作;也确保工匠不再为生计发愁,提升“大国工匠”的高度力量和魅力,这才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1.“工作室”系统和“导师制”系统为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培训工作室系统和辅导系统,让学生集体学习,打破传统教师授课、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入真实的软件综合案例,让学生集体学习、分组创作,导师担任项目指导和辅助的角色,是“工匠精神”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工作室的概念源于二十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其主张基于过程的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理论和掌握工艺技巧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改造职业教师工作室以达到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工作室的教育制度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机制不同,有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明确的专业方向和风格特点。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室中相比起传统授课要更加轻松,更加互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导师制是传达工匠精神的最佳方式。它开始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来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以之为例。在牛津大学,每一个新生报道,学院给他安排一个导师。导师一般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专门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和行为,其实这跟我们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很相像。导师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双方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深入发展,避免学生盲目发展和片面发展,导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被辅导着,有利于认识到自身劣势并不断改进,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人,影响学生素质的养成。导师制系统和工作室系统的共同实施有利于培养和建立计算机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精神。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小作坊”的模式,能够将学校教学与工作内容充分衔接,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血液。“小作坊”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企业一线专业工程师共同管理指导,发挥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步结合的优势,让学生在“小作坊”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其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
2.“产学研协同创新”能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提供无限机会
大学与企业合作,通过相互影响,可以改善各自的发展潜力并达到双向合作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高校和相应计算机企业,都必须按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无论是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还是联合科研,都将保证系科划分和专业调整和改革,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得到均衡发展。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更加重视项目过程中的技术教学和实践培训,重视其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和企业质量要求,学以致用很好地锤炼其“工匠精神”。
3.高职院校除了与企业对接,还应与相关科技园区保持密切联系并合作,寻求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创新和市场运作中,也可通过人才孵化器实现创新技术的转化。广东省每年都有上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但普遍存在就业难、专业不对口,高不就,低不择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项目经验。人才孵化器能在短时间将已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算法基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成有项目经验,可以和企业对接的合格人才。人才孵化可以通过“企业模拟舱”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同时,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开发技术与项目开发经验技能,使他们一毕业就很快地过渡进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成为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四、小结
“工匠精神”体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态度,技术精湛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体现出日益重要的含义[3]。高职院校可以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归集整合,结合国外较为流行的小作坊系统和导师制,对现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产学研创新使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来提高“工匠精神”的意识程度;以孵化器为高职计算机人才实践“工匠精神”的保证。
[1]李靖.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5,(04):104~106
[2]周建居.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2,(05):28~30
[3]刘德宇.大学精神重塑与高校人才培养[Z].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2,(0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