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周易》对立转化思想的比较
2017-03-08张宁
张 宁
《老子》一书中阐述了老子“道”“有”“无”“常”等主要概念,其中“常”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道“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中含有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观念。《周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对立与变化规律也是《周易》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属于不同哲学系统的《老子》与《周易》在对立转化方面的阐述有异有同。
对立与转化规律中的对立是指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周易》与《老子》两书中都体现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对立关系。《周易》一书中普遍存在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现象涵盖了各个层面。卦形符号体系中的阴爻与阳爻存在相互对立。卦与卦之间同样存在对立关系。在卦象上,错卦阴阳互变,两卦同一位置的爻阴阳相对,卦形上也成阴阳相反的对立关系,如《乾》卦与《坤》卦,《坎》卦与《离》卦,《艮》卦与《兑》卦。在卦义上,象征天的乾卦与象征地的坤卦,象征通泰的《泰》卦与象征否闭的《否》卦,象征剥落的《剥》卦与象征回复的《复》卦,等等,也体现了相互对立的关系。卦爻辞中则体现了自然的与人为的对立关系。
小,贞吉;大,贞凶。(《屯 ·九五》)
进退,利武人之贞。(《·初六》)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师 ·六五》)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否 ·六二》)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辞》)
这五组卦爻辞中涉及了自然界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其中小与大相对;吉与凶相对;进与退相对;长子犹言刚正长者,弟子犹言无德小子,因此长子与弟子相对;小人与大人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周易》中的对立关系从卦形卦象到卦爻辞,各个层面都体现着对立关系。《老子》一书中也体现了大量的对立关系。其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
这些都体现着对立关系。
《周易》与《老子》书中不仅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且也阐述了转化规律。
在对立关系的基础上,《周易》与《老子》进一步说明了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黄寿祺在《周易译注》中对《周易》中的转化规律做出了说明:“若将有关卦义两相比较,又可以发现六十四卦的哲理十分突出地反映着事物对立面转化的变动规律。如《乾》《坤》两卦,象征刚健与柔顺的对立转化,《泰》《否》两卦,象征通泰与否闭的对立转化,《损》《益》两卦象征减损与增益的对立转化,等等。不仅卦与卦之间如此,在一卦的具体爻象中,也往往预示这一哲理;各卦的上爻多喻物极必反的意旨,即是最显著的例证。”《周易》卦与卦之间,爻辞中均体现了对立转化的规律。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对老子的转化规律也有所说明:“老子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转化规律在两书中都有所体现。
《周易》一书中泰卦与否卦的相互转化突出地体现了转化规律。《泰》卦象征通泰,刘定之指出《泰》卦六爻之中,相交之义重。初九与四六相交,象征泰之始;二九与五六相交,象征泰之中;三九与上六相交,象征泰之终。九三处内卦极点,上六处整个泰卦的极点,九三与上六的爻辞都具有警示意味。九三位于内卦之终,处上下卦转折点,是天地相交之际,预示天地将各分复其所处,通泰可能会转化。“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变陂,往转复,体现了泰将极,否欲来的趋势。上六处于泰道的极点,从“城复于隍”可以看出泰极必反的情形。王弼注:“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是故城复于隍,卑道崩也,勿用师,不烦攻也,自邑告命,贞吝,否道已成,命不行也。”上六体现了泰极之际,上下不交,趋于否闭的状况。“上下不交”是否卦象传描述的,从中可以看出泰极否来的道理。《否》卦六爻中下三爻体现处否,上三爻体现转泰,九四“有命无咎”是转泰的征兆,九五“休否”以获吉祥,上九倾否获喜,否道倾覆,天下转向通泰。程颐讲道:“否终则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否卦象征闭塞不通,但否道走到尽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转向通泰。这体现的是否极泰来的道理。像泰卦与否卦一样可以相互转化的还有《剥》卦与《复》卦,《乾》卦与《坤》卦,《涣》卦与《萃》卦等等。具体卦爻辞中往往也蕴含物极必反这样的转化规律。《节》卦象征节制,适当的节制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卦辞中也表示节制可亨通。同时卦义中也表示节制超出界限,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带来恶果,节制过分,让人不堪忍受。带来亨通的卦因为走向极端反而会有凶险。《升》卦象征上升,上升之时至为亨通。卦中六爻前五爻或大吉,或无咎,唯上六是“冥升”,昏昧至甚,仍上升不已。《象》传称它“消不富也”,处升道至极,昏昧上升,其势将消。象征上升的升卦发展至极,也难免走向衰落的局面。《节》卦与《升》卦都体现了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周易》上爻往往蕴含物极必反的意思。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向,向对立面发展。“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张舜徽说:“要之此数句,乃阐明促使事物转化之理。”如果要想达到敛合、削弱、废弃、取去的效果,要先张开、强盛、兴举、给予。其中暗含物极必反的道理,张开、强盛状态等发展到极致就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反而会向对立面敛合、削弱等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对福祸相互转化的体现。在寓言故事中,塞翁与一般人的想法不同,在他看来幸运的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幸运的,这是因为他明白对立转化的道理,祸会转化成福,福会转化成祸。童书业认为老子已经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并认为因为每件事物中包含否定的因素才会促成转化。这种观点是对老子的福祸转化的总结。
《周易》与《老子》在对立转化的规律上都认同物极必反,《老子》一书同时认为对立的事物中存在着与自己相反的因素。
对于转化的规律,《周易》与《老子》有着不同的态度。两本书都认同知进而不知退的危害性,对于这种危害,《周易》要求人们守持正固,老子要求人们守雌居下。《周易》上爻往往蕴含物极必反的道理,且表现的大多是凶相,已给人警戒。《比》卦上六:比之无首,凶。《畜》卦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上爻带有危险色彩的占据了六十四卦的大多数。面对发展极致,有些卦展现的是无咎甚至吉祥,《履》卦上九因为回顾小心行走的道路,考察祸福得失,履能守谨而获吉祥。《临》卦上六因为敦厚地监临别人而获吉祥。《颐》卦上九养及天下,知危能慎,获得吉祥。《大壮》卦上六因为艰贞自守获得吉祥。获得吉祥的卦在上爻的时候,体现了本卦的旨意,因此守正而获吉祥。《履》卦象征小心行走,上九回顾过程,守持正道,获得吉祥。《临》卦象征监临,要求以德临人,上九敦厚监临,获得正道。《颐》卦象征颐养,养及万民,上九守其正道,获得吉祥。《大壮》卦象征大为强盛,应利贞,上六守正处壮,获得吉祥。无咎的卦的上爻中也蕴含正道,如《贲》卦象征纹饰,不尚华艳,上九因为素白无华,而获无咎。《周易》上爻中常直接劝人守持正固。《小畜》上九以妇人守正防危为喻,劝人不可过满。《泰》卦上九“贞吝”,让人守正防吝。上爻通过警戒,劝人守持正道等方式体现了在发展到极致要转化时《周易》的态度。
《老子》一书中对于转化的态度更强调内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与《乾》卦上九暗含的道理一样,老子这段主要阐述了知进不知退的危害。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因此老子劝人“功遂身退”,王真在解释“身退”时讲道:“身退者,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身退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敛其锋芒。“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以坚守对立转化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要求人们不自我张扬,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不自以为是。与这句有相似观点的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柔弱胜刚强。”在刚强与柔弱的对立中,老子倾向于柔弱,认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这也与老子对转化的态度有关。
《周易》与《老子》在对待对立转化的态度上,《周易》是守正警戒,《老子》是宜静守雌。《周易》在含有对立转化观念的卦中,对于事物发展到极致时,给出的建议是贞,即守正的意思。老子对于对立转化的态度是事物发展到极致时,要内敛。
两书中的刚与柔是涉及到社会与人生的哲学范畴。老子在刚与柔,雄与雌的对立关系中偏向于柔弱,雌柔的一方。这与老子的哲学观念有关。老子的道中含有柔弱不争的成分,他所倾向的柔弱是有韧劲的。《老子》一书中讲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与刚相互对立,在对立的双方中,老子认为偏向柔弱的一方反而能克制刚强的一方。具有相同道理的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在这里,老子认为坚强属于死之徒,柔弱属于生之徒。原因在于刚强的一方容易锋芒毕露,不懂收敛,故容易催折。《运命论》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体现的就是刚强易折的道理。而柔弱的一方懂得适时而退,收敛,因此更能保存自己。柔弱也有巨大的能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的柔就像水滴穿石的水一样,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故能柔弱胜刚强。
与之相反,《周易》在二者选择中倾向于刚。《周易》中的刚柔与阴阳有着密切的联系,刚常与阳、君子等相联系,柔多于阴、小人相联系。《说卦》传讲道:“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周易》中阳爻居中位,称之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称之有柔中之德,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刚柔与阴阳相互对应。《周易》强调柔与阴需居刚与阳之下。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此时的爻义多带有不好的意思,反之,阳爻居阴爻之上则没有乘凌的意思。在《决》卦中,阴爻居五阳爻之上,《彖》传“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意味一阴乘凌五阳,犹如小人作恶,需于制裁。“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王弼认为:“刚德愈长,柔邪愈消”。这与卦中阴阳爻可以相对应。《师卦·六五》中讲道:“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一般认为“长子”为九二,为刚正长者;“弟子”为六三,为无德小子。解释中的阳爻为君子,阴爻为小人。从刚柔与阴阳爻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周易》在刚与柔中更倾向于刚。此外《乾》《坤》两卦中,《乾》卦有阳刚之德,《坤》德柔顺居后,从《彖》传、《系辞》等等方面可以看出更倾向于代表阳刚的《乾》卦。
《周易》与《老子》在刚与柔的对立关系中,二者倾向不同,这与他们的哲学理念相关。
对于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老子》突出表现了双方的内在联系,《周易》突出表现了双方之间的对立。《老子》书中阐述了对立双方相依相成的关系。第二章中讲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差异才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对立。因为美好,才突显出丑恶,形成美与恶的对立。因为有了善,才让人知道不善是什么样的,善与不善才会形成对比。这体现的是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的状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依据福祸的关系认为双方之间含有对立一方的因素,因此才会向对立面转化。“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贵与贱,高与下是相互对立的两组概念,但同时其中一方是另外一方的前提。这也是一种相互依存。“三十辐,共一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更加突出的是对立双方之间的相互成就。车子因为有了中空的毂,才让具有实质外形的车子发挥了作用。有形的器皿因为它的中空才可以发挥作用。有了门窗房屋才可以发挥作用,同时因为有了有形物体的存在,才能够让无形的物体得以发挥作用。有形与无形相互对立,又因为对方的存在而相互成就。
《周易》一书则偏重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对立体现在《周易》的各个层面,卦象,爻辞等方面中都有所体现。而依存关系较对立关系体现的较少,在爻辞中可以看到依存关系的体现。
《周易》与《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由于出于不同的学术派别,二者对于同一哲学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书在对立与转化规律总体问题上有相同之处,它们认同事物之间的对立与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但在具体的问题的看法上,二者有所不同。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王弼.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M].成都:巴蜀书社,2014
[6]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