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中学教育
2017-03-08文长华
文︳文长华
从《曾国藩家书》中学教育
文︳文长华
近日读曾国藩全集的第四卷,这是他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国藩家书,主要是对儿子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同时告知自己为官、行军在外的一些情况。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赏读过后,我在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方面的启示有三。
一是言行要沉稳有度。在家书中,曾国藩不厌其烦要求儿子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的事:每天起早床;走路脚步要重;说话要迟,即三思而后言。对于“起早”,曾公详尽举例,说到几辈先祖某某每天如何早起,即使在寒冷冬天的早晨,起来后坐约一个时辰才天亮,要求儿子和家中新媳妇都要早起。叮嘱“脚步宜重,说话宜迟”之后,又在后面的多封家书中问及执行情况,真正是一种持续跟踪、不断敲打、着力巩固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看到回信中儿子每有进步,他也总是不吝赞赏,常言“慰甚”。曾国藩有关孩子言行的注意事项,其实也暗合了《论语》“里仁”篇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正为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学生的内容;爱心和细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老师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适合、有度的言行,必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例如,平时教育学生每天起早,每天坚持锻炼;走路要端正,脚步要稳重,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于说话,要求学生既要积极大胆表达,又要胸中有数,谨慎细致,想好了再说、理清思路了再说。
二是为学须博闻多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博览群书,而家长和老师自己也应率先如是。过去说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现在这个观点还应该进一步要求,既要有一桶水的分量,还应该是一汪滔滔不绝的活水、清泉。曾国藩如是,卡尔威特如是。有个孩子告诉我:“爸妈天天要我看书,他们自己却从来不看书,家中的藏书也没有几本,好不公平的。”这值得我们警惕。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无论是关于习书法,还是写文章,甚至包括地方志、养生籍等许多方面,他总能列出最适合儿子看或者同时代最优秀的典籍作品,要求儿子反复临摹、细细研读。如若不是他本人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怎么可能浪里淘沙、去伪存真,推荐这么多好书呢!也难怪伟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三是做人要胸怀坦荡。父亲给儿子写信,必定是发自肺腑、情动于中的。如果这位伟大的父亲肺腑间充满了正能量,那么他书信的字里行间,也必然会传递这种正能量。比如曾国藩要求家里妇人勤俭、学习酿酒烹饪,还期待她们亲手做了腐乳酱油寄给他吃,并言“若外间买者,则不寄可也”。他要求儿子尊敬叔叔、谦让表亲邻里。要求女儿们有胸怀,要好好侍奉姑婆、不能光恋娘家的好处而疏远了姑婆。曾国藩的行军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受到癣疾等病痛侵扰,舟车劳顿更是家常便饭,如“小舟酷热,昼不干汗,夜不成寐”,妻子儿女常年不能相见等。他如此轰轰烈烈的一生,从未对工作、事业有丝毫懈怠,总是兢兢业业、毕恭毕敬。直到书中最后一封家书里,才言“余病已大愈,尚难用心,日内当奏请开缺(即辞职)”,可见之前他经常是带病坚持工作的。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
纵观各行各业,但凡从业多年的,往往渐生职业倦怠感。就教育行业中,耽于手机、麻将、购物与肥皂剧,忽视阅读与思考的人也真不少。对职业的倦怠和随之而生的应付心理、抱怨态度也由来愈久。这些消极心态不知不觉会潜入到我们教育教学的表情和言行中,影响和浸染着学生。我们要提防职业倦怠感的蔓延和加重,就要学习曾国藩的那种博大胸怀,自带一身正气,做到百毒不侵。
(作者单位:长沙市雷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