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7-03-08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高 靖
一、语言和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萨庇尔在《语言》艺术中说到:文化可解释为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这体现出了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的。即一方面,语言是为文化服务、反应文化需求的。另一方面,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文化意识的培养日渐突出。在高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物,它与文化密切相关,教师应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提高学生理解英语和使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更进一步的理解民族文化并且使学生形成文化间的交流意识。另外,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还包括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目标为: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目标的提出为高中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使得学生在运用英语交流时出现表达不畅、文化误用甚至交际失败的现象。比如,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一些句子“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What are you doing?”“How old are you?”“I want a cup of coffee.”等,在语法形式上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生搬硬套,也不乏有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让人觉得很不友好,影响语言的实际交际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对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也不能等闲视之,否则必然产生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使我们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笔者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此套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教材不仅在每单元的最后部分添加了Culture Corner 环节,对英语国家的习俗、风情等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还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中,融入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指导学生阅读原版的文学作品、报刊期刊,积累文化知识
鉴于英语课程的教学需要,除了教科书的学习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及时补充更多的阅读材料,以此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比较纯正的原版阅读材料不仅对同学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还能够让同学们更贴近西方的文化、生活。
教师可以和同学们定期完成一本小说的阅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可以选取一些杂志、报纸当中的文章,共同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创造英语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切身的体验和理解文化内涵
英语课堂教学不同于其它科目的教学,它更多地涉及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来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设置一些场景,例如,面试、访问、采访、谈判等,由学生自行安排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和问题。表演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发现为学生指出问题和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举办有关文化的讲座,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不同文化
教师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背景常识的讲座或为同学们播放一些国外的电影和视频资料来介绍西方的相关文化和风俗,向学生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做不仅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很好的铺垫和补充,也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
五、结束语
语言教学离不开对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相互依附、相互渗透、相互约束。学好一门语言一定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如果不能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就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必定会产生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然经历“冲突、融合、共存”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也必然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师要顺应时代、顺应潮流,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不同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民族使命感、爱国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学生具有完整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