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研究
2017-03-08天津市东丽区霞宏道丰年幼儿园
天津市东丽区霞宏道丰年幼儿园 李 琼
一、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合作的性别问题:同性多于异性
案例1:被冷落的小女孩。
阳阳(男)在建构区自己搭建迷宫,浩浩(男)走过来说:“我们一起搭建好吗?”阳阳看了一眼说:“好啊!”当两个人搭建到一半的时候,妞妞(女)走了过来说:“我们一起搭城堡好吗?”浩浩说:“不用了,我和阳阳一起搭。女孩做女孩的,男孩做男孩的。”妞妞非常失望地走开了。
在这个案例中,男孩们对女孩表露出了不愿与其合作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男孩和女孩在整个游戏期间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很少与异性合作;另外,不同性别幼儿建构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幼儿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理解。5~7岁之间的幼儿在明确自己基本身份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同时开始习得角色刻板印象。另外,幼儿阶段正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形成的关键期,因而他们可能夸大性别角色印象以符合自己的认知。所以,在建构游戏中,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出同性合作多于异性合作。
(二)合作水平问题:高水平合作不多
案例2:不愿帮助人的小宝。
区域活动中,小朋友对搭建能力较强的小宝说:“小宝你能教教我们吗?”小宝说:“好,你看先把底部一边搭好,再一点点垒起来。”刚说了一会儿,小宝就不耐烦了,不顾小朋友,把自己搭建好的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宝,你帮帮他们吧。”于是小朋友又到旁边继续搭建,一会儿后,请求帮助的小朋友过来说:“老师,小宝还是不帮助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宝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顾旁边小朋友的失落。
这个案例中,虽然小宝能够自己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他并没有耐心帮助别人,只是沉浸在自己成功的喜悦中,急着向老师表现。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产生对他人态度、想法的理解,但仍不能很好地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使得有能力的幼儿更愿意自我表现,而不愿与他人进行合作。
(三)合作意识问题:先完成自己任务,再合作
案例3:等我做好了再帮你。
小亮专注于自己的“小花坛”,完全没有注意其他的小朋友。这个时候,星星遇到了困难,他来到小亮的旁边,说:“小亮,你能帮我把乐高插在一起吗?”而小亮头也没抬地说:“别问我,我自己还没做好呢!”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等我做好了再帮你。”后来,小亮完成了自己的花坛,才过来帮助星星。
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并不高,往往是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才愿意与他人合作。关于这种现象,可以用利他主义理论进行解释,幼儿并不热衷于真正的自我牺牲,比如放下手中的任务先去帮助别人;另外,大班幼儿处于直觉的半逻辑阶段,表现出思维的不可逆性,不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情,所以,大班幼儿表现出了合作意识不高。
(四)告状问题:经常发生告状
案例4:他拿的是我的积木。
玉玉在搭建“社区”时少了一块条形积木,他看了一圈后将目光锁定在了乐乐手里的积木上。于是,玉玉走过去对乐乐说:“乐乐,你把这个给我用一下行吗?”乐乐摇头,玉玉说:“你不给我用,我就告诉老师,”于是就走向老师告状。
研究发现,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2~3岁幼儿更倾向于使用身体攻击,而到了3~5岁之间,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形式的言语攻击,其中就包括告状。在大班阶段,幼儿会根据受到幼儿园规则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心目中的规则,而这一规则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告状行为。在幼儿园里,告状行为不仅发生在游戏过程中,也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二、教育建议
(一)设置不同建构主题,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合作
从游戏一开始,教师应尽量避免将同性别的幼儿分到一组,将不同性别的幼儿分为一组,鼓励、表扬不同性别的幼儿合作。在游戏主题的设置方面,尝试设置异性交往的主题游戏,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合作,主动协商,相互帮忙。通过主题建构游戏的设置,使得幼儿将不同异性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变成一种习惯,促进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
(二)合理设计建构主题,促进幼儿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不同的主题对于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在“各种各样的房子”的现实建构游戏中,该主题游戏以具体事物为主,而且比较简单,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更多的是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去寻求合作;而虚拟的建构游戏“我的小小社区”,促使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更多地是一开始就寻求合作,之后再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建构游戏的主题,有意促进幼儿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三)科学介入建构游戏,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可以发现幼儿的合作意识并不强,特别是在建构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幼儿合作意识将直接影响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否。因此,教师应适时、科学的介入建构游戏,仔细观察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在了解了幼儿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中心话题之后,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积极地与幼儿合作,主动帮助幼儿解决正在面临的困难,或者邀请别的幼儿参与合作,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合作。
(四)科学处理告状行为,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中心”化,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冲突,于是就会“告状”。而教师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耐心,与发生冲突的幼儿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对幼儿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其次,在解决冲突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需要,理解幼儿的目的和冲突主要原因;最后,尽量让发生冲突的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