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选妙用生活素材
2017-03-08文︳彭琼
文︳彭 琼
慎选妙用生活素材
文︳彭 琼
自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来,数学生活化课堂火热。但是一些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着误区,如把生活和数学等同起来,误以为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和生活本末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还有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数学味”。
如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搭配”时,问学生:“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我们班准备举行联欢会,想购买3种水果(出示课件图片桃子、梨、桔子),2种糕点(出示课件图片蛋糕、饼干)。每人1种水果,1种糕点,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学生通过摆图片解决。上例用水果做素材,确实能吸引学生,但此素材妥当吗?许多学生在摆图片时,一边摆一边说我喜欢吃什么,说得差点口水都流出来了。可想而知,选择这样的生活素材不利于学生抓住搭配问题的本质。如果把例子改成“小芳参加演出,她有3件不同花色的上衣,2条不同颜色的裤子,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就能从动手操作过程中找到有序、合理的搭配方法。
追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原来是盲目追求生活化,忽视学科本身知识形成的需要所致。那么,怎样选择、使用生活素材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呢?
生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乃至感情。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一位教师呈现了许多直观的学习材料:①长方形,于圆形,③一件衣服,④半个少女头像,⑤平行四边形中国结。在接下来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首先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毫无疑问,在这5个图形中,图形①于③是正例学习材料,学生能直观判断其是对称图形,但仅限于模糊表象。反例图形④学生能确认不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图形④为什么不是对称图形?你能把它变成对称图形吗?”而素材⑤的出现给学生制造了认知冲突,学生各执一词,教师故意延迟评价。最后学生经过课堂思辨互动以及操作验证,成功地突破了认知上的偏差,对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生活素材的选择要能让学生抓住知识本质。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有多种信息,教师在提供素材时要注意排除一些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使学生顺利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学生对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容易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教师可以妙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二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天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