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群规约与无形边界
——美国阿米什人社区的公共文化

2017-03-08高小岩全美英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米社区

高小岩全美英

(1.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工贸技师学院 服务管理学院,北京,100097)

族群规约与无形边界
——美国阿米什人社区的公共文化

高小岩1全美英2

(1.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工贸技师学院 服务管理学院,北京,100097)

阿米什人是美国一个独特的群体。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共同体的建构,阿米什人不仅是立足于共同文化和社区公共生活上,而且建立在宗教生活上的理念和群体规约上,还有依托于共同经济生活方式所维系的纽带之上,正是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烘托出阿米什人不同于他者的主体性与本真性。

阿米什人;族性建构;群体规约;公共文化

阿米什人(The Amish)是美国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有超然于世外的聚居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美国人或者任何族群都完全不同,比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超级大国, 他们拒绝使用交流电和电器;在号称 “轮子上的国家”的汽车王国,他们以马车代步;在举世瞩目的福利国家, 他们超然蝉蜕于社会保障网络;在世界学人趋之若鹜的教育大国, 他们只允许子女接受八年教育;他们完好保持16世纪欧洲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阿米什被称作 “美国的桃源中人”。[1]当许多美国人享有高度物质文明,越来越远离农村和传统生活,阿米什人为他们展示了欧洲前辈,至少是工业革命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美国社会对“文化篱笆”里的他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视之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2],从更广意义看,阿米什文化为美国多元文化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亚文化,其作为彰显美国多元性与观光旅游的双重亮点也逐渐被外界知晓。

1990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7版,曾刊登张德鑫的访美见闻。张先生写道:“这简直不可思议!连土著印第安人都逐渐被美国社会同化的今天,来自欧洲的移民阿密什人却奇迹般地仍保持着他们25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拒绝电和汽车之类的现代科技文明,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汪洋大海包围中,驾驭着他们那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之舟。”阿米什人崇尚简朴,追求心灵的宁静、平和,与两千多年前中国学者庄子的“逍遥”观有异曲同工之妙,[3]因此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遗憾的是,去过阿米什人地区的人以游记、散文等随笔文字居多,忽视了阿米什人社区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与启迪意义,正如阿米什研究领军人物霍斯泰特勒(John A. Hostetler)说:“阿米什不是已逝时代的遗迹,而是不同风格的现代性的具体体现。”[4]阿米什人社区,无论在民族学者或是社会学者,还有公共管理学者看来,都是被纳入学术视野、最具研究旨趣的选题,因此,亟待借助多维路径,来反思共同体与个人价值取舍,以及团体边界究竟是如何依托认同建构的。

一、阿米什人的族性建构

阿米什人,宾夕法尼亚州荷兰语称Amisch,德语称为Amische,也有译为亚米希人,源头可追溯到再洗礼派的基督会团契组织,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组成的宗教组织,三分之一的阿米什人都姓拉普(Lapp),[5]按天主教教规,婴儿都要接受洗礼,而在宗教改革后的再洗礼运动主张成人受洗,故称再洗礼运动,他们被称为 “再洗礼派”。[6]1525年,再洗礼运动者成立了瑞士兄弟会,为纪念该运动领导人门诺·西门,这一教派被称为门诺派。教徒的行为如果与《新约》相违,轻者进行告诫,告诫无效,就剥夺其教徒权利,起初只限于脱离圣餐桌,后来一位瑞士神父雅各布·阿密(Jakob Ammann)主张更严格,坚持在社会、经济和家庭关系等方面都要隔离,他甚至要求被革出教门的人不能与家人同桌吃饭,不能与妻子同床过夜。他还规定了奇特的服装和特殊发型等。1693年,历史上的阿米什教会分裂为瑞士和阿尔萨斯再洗礼派教徒,1694年,阿密及追随者从门诺教派中分离出来,具有浓厚特色的宗教团体产生了,为了纪念雅各布·阿密,那些跟随人群就被称作阿米什人。

从18世纪早期开始,阿米什人开始向北美移民。他们除了逃避迫害,还有战争,那时正值德法战争,阿米什聚居地变成战场,还有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的巨大动荡,使阿米什人到处寻觅栖身之所。早期阿米什移民多聚居在宾夕法尼亚兰开斯特附近的西卡内斯托加和诺斯基尔,两地被称为美国阿米什的“母亲殖民地”。[7]1727-1790年间,大约有500名阿米什人与欧洲其他一些操德语的人一起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县。第二批大约3000名阿米什人于1815-1865年移居美国的俄亥俄、纽约、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等州。[8]只有不到10%的人住在加拿大,因此阿米什人主要指美国阿米什人,今天的阿米什后代仍然讲传入宾夕法尼亚的德语瑞士方言。根据2008年统计有227,000阿米什人,而在2010年人口统计显示已达249,000人,阿米什人不断向西迁徙,现分布地东起宾夕法尼亚州、包括俄亥俄州、西抵印第安纳州一带。多数阿米什家庭育有6、7个孩子,由于在20世纪得益于婴儿与产妇死亡率减少,阿米什人口猛增了120%,同期美国人口仅增加23%,阿米什人出生率遥遥领先于美国平均生育水平。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堪称世界族群最多元的国家之一。种族”(Race)一词指单个人时,含义有些不清,因为存在大量混血种人。美国“黑人”中,很大一部分带有一定欧洲白人血统。1970年人口普查,又划定了下列种族集团:白人、黑人、美国印第安人、日本人、华人和菲律宾人。[9]在美国登记个人信息的表格中,都有Ethnicity一栏,一般有Caucasian、African American、Asian、Hispanic、American Indian 、Alaska Native等用以区分种族体貌特征或来源地区的分类,这在确定个体族属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比如在刑事犯罪调查中用以确定和辨识犯罪嫌疑人。但是对民族等主要以文化分类的单位则意义不大,比如Caucasian中并不以来源地或民族划分为什么英裔、德裔、爱尔兰裔等,阿米什人作为来自瑞士一带的德语后裔,显然被归类为Caucasian白人里,在种族上不成一派。

阿米什人从最初宾州一隅,走向了全美各地甚至加拿大,象点点萤火装点了北美族群地图,虽然阿米什人体貌特征与其他白人无异,并不涉及种族问题,甚至连是否构成文化区分类别的民族概念都有待商榷,但是阿米什人太与众不同了,即使不是官方承认的族群单位,也是“无名有实”了,他们数百年来恪守的宗教仪礼,有意识的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社区文化和公共生活客观上建构出了族群主体性,形成族群共同体成立的长期稳定的内部认同与个性鲜明的外部标记。以至于在美国族群文化如此多元的社会中,阿米什人都显得与其他所有“他者”迥异,区分阿米什人和非阿米什人的“藩篱”主要是对现代性的态度,在几乎所有族群都拥抱现代文明的大趋势下,阿米什人还延续着祖辈流传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在高度物质文明与各种诱惑下,阿米什人依然不改初衷,“无欲求,无浪费”是其信条,宗教教义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有支配性影响,反而世俗普遍看重的物质条件,在他们眼里却不那么重要,从而也无法构成束缚个人与消解群社的力量。

二、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标本

笔者数次造访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是人数规模仅次于俄亥俄州、全美第二大的阿米什人地区。离目的地还有十几英里,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宾夕法尼亚乡下公路边,就不时看到有赶马车走过的阿米什人。阿米什人平时近的地方靠步行,远一点的靠人驾驶马车。美国政府尊重阿米什人的生活习惯,专门在阿米什人居住区辟出马车走道供他们用。一般是男子驾车,妇女儿童在车里,很少见到一个孩子的家庭,一般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以上。有时还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在驾马车,说明在当地驾驶马车作为交通方式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大型农业机械和技术普及的21世纪的今天,阿米什人还在用铁匠手工打制出来的农具,被马匹拖着在农田耕作,让人有时光倒流的错愕感。

阿米什人自己织布,衣服上不用纽扣,因为军服常用纽扣,所以他们只用褡袢连接衣服,男子穿典型欧洲农夫风格的连衣背带裤,戴宽沿礼帽,没结婚的男子不蓄须,结婚后蓄须留颌下大胡子任其自然生长,但是不留唇上胡须即髭须,因为16世纪以来的欧洲职业军人留髭须,而阿米什人是爱好和平,反暴力、反战争的群体。阿米什男子留齐额、形似锅盖的整齐短发,有点像欧洲中世纪教士或僧侣的发型。阿米什女子穿宽松的布衣蓝色或者黑色长裙,不用扣子,而是用别针之类来固定,便于从事劳作。女子把头发梳向后脑挽起发髻,戴两个半圆形状组成的白色或灰色头巾,用头绳系于颈下。这种打扮很容易能把阿米什人与周围其他美国人区分开,即使人群混杂,也能一目了然地辨识出阿米什人,他们的衣饰打扮客观上成为以外部特征进行群体风格宣示的直观标记。阿米什人不用电器,衣物全靠手洗,因此烘干也全靠晾晒,在阿米什人家院子里,能看到很多晾晒享受“日光浴”的衣物,成为当地一景。他们的住房与美国多数住宅并无两样,多数人从事农业和与农业相关的手工业、木材加工业等,因此住房就是典型的农庄住宅。阿米什社区内部有非常紧密的人际联系,一户人家修建房屋时,全村镇的人都一起帮忙,从打地基、搭框架到最后搭建完成,只需一天时间内完成。

印象中每次快到兰开斯特时,就不时会看到三三两两的阿米什人,有时还看见路边农庄有几十个阿米什人聚在一起休息,但有一次到达兰开斯特中心街区后,却看不到一个阿米什人,证明阿米什人的确在郊区农庄一带活动,当地的市民推荐去郊外的“Farmer’s Market”看看,说是当地人流量比较多的场所,很多阿米什人在那里做生意。有个著名的叫做“Bird in Hand”的农民市场,出售水果蔬菜、肉蛋禽、自制的奶酪、甜点、果酱。阿米什人对可以出售农副产品和自制工艺品的商业活动持欢迎态度。他们经营的商店在门口垂吊着沾苍蝇的棍子,还有给马钉的掌子。阿米什人用最传统的手工方式打铁、制作镶嵌木工艺品、手工纺纱制作棉布、做刺绣的被子、制作果酱、甜点与奶酪,他们手工制作的产品,结实耐用,朴实无华。有趣的是,考虑到多数美国人都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消费,阿米什人的商店都有读卡机,而不是坚持只收现金,看来对这个现代事物,阿米什人并没有排斥。阿米什人在自己的农庄附近或乡镇集市里,出售粮食、农作物、蔬菜瓜果以及自制的面包、蛋糕、果酱和腌菜等传统食品。他们平时经常制作苹果酱、梨酱、桃酱等各类水果酱,还有腌制的黄瓜、胡萝卜等常见蔬菜,在市集上看到阿米什人家自制的食品,包装在朴实无华的瓶瓶罐罐当中,完全是绿色食品,有的瓶装腌菜或果酱连商标都没有,价格也很便宜,一般三五美元左右,价廉物美,来访的游客一般都买点当地土特产回去馈赠亲友或自用,阿米什人还有一种非常知名的食品——“赶苍蝇派”,笔者也购买了一个品尝,就是用蜂蜜、面粉、鸡蛋等做成的一个圆形蛋糕,糖分很高,“赶苍蝇派” (Shoo Fly Pie)比起其他阿米什传统食品,已经算不甜的了,其他各类蛋糕放糖更多,即便对爱吃甜的一部分国人来说,都会觉得甜的腻牙。他们非常喜欢吃糖和蜂蜜制成的传统甜食,笔者曾看到几位阿米什老人围坐在木制桌椅上,有说有笑、用刀叉享受美味甜食的景象,这从侧面表现了阿米什人恬淡无争、享受田园乐趣的人生哲学。近几年,研究肥胖糖尿病的人对这一族群发生了兴趣: 阿米什人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比一般美国人低一半左右, 每天的体力劳动的时间和强度是一般美国人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即使是肥胖的阿米什人, 发展成糖尿病也比一般的肥胖人群低很多。原因很简单, 就是得益于健康的食品和体力劳动。[10]但是另一个问题是,阿米什社区为多种遗传病所困扰,如埃利伟氏综合症(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几乎所有阿米什人都是数百名拓荒者的后代,相互通婚、基因太近影响了人口质量,一部分人有皮肤干燥、脱发等遗传病症状。

阿米什人很友好,从他们待人接物上,可以看出都比较淳朴和腼腆,甚至有点羞涩,似乎并不是善于和外界打交道的样子。而且阿米什人会拒绝对他们摄影摄像,认为会摄取他们的魂魄,因此对游客的合影请求都表示拒绝。有时一些游客拿起照相机想拍照的时候,阿米什人就会阻止或逃避,因此最好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的情感。但是尽管已经反复强调过阿米什人的忌讳,有些人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拍,尽管如此,阿米什人最多是表露出生气的表情,通常也没有过激的言行,可见,爱好和平非暴力已经内化为阿米什人的天性。进入阿米什社区的外来者应该注意到文化差异,留意尊重阿米什社会作为独特社会的本体性和阿米什人的尊严。

有人质疑阿米什人的本真性被外界的好奇心和内外部的无形界限所包裹,给外界呈现的未必是自身样貌,而是不自觉的充当起了因其迥异于外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旅游招牌。有些到美东地区旅游的人都会受到旅行社的阿米什人社区游的噱头来到此处,阿米什社区被嗅觉敏锐的开发商发觉出其潜在的旅游旨趣和市场价值,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打扰。一些阿米什人感觉到外界对其的好奇,觉得自身像一个物件被别人打量,委婉的流露出不悦,“我们并没有和其他人有何不同。”这是访谈中一位阿米什男子无意中说出的心里话。无论如何,伴随着慕名而来的访客越来越多,了解阿米什人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的蝴蝶效应,阿米什人社区在过去三百年的静谧图卷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正在发生的事实。迟市场一步而来的文化学者在田野调查中,看到林林总总的阿米什人商店和市场之后也不禁困惑,这是原本状态的阿米什文化,或是经外界侵蚀、已经异化的阿米什文化,还是在互动、调适与重构中形成的阿米什文化抑或三者兼而有之,也许,外界认知图式的建构取决于对阿米什文化概念的领悟力,就此问题,起码应该注意在讨论中不要淹没阿米什人的声音。

三、群体规约与共同体边界

阿米什人的生活中被各种Ordnung(德语:条例条令)所规范,但是不同社区甚至在同一社区内的条令不尽相同。那些不符合社区期望和不知悔改被逐出教会的成员不被接受。除了逐出教会之外,社区成员可以对他们闪避(shunning),这样限制交往让感到羞耻的做法,旨在让任性的成员返回教堂。在青春期“徘徊期”阶段,即青春期到正式成人承诺终身委身于阿米什生活之间的阶段,青少年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逃避,比如对将来再接受阿米什洗礼并承诺一生恪守此承诺的回避,但这被认为是不合格行为。对非阿米什人家庭,年轻人在此阶段有越轨行为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并非阿米什人价值观所期望的。大概有90%的青少年选择受洗加入教会。阿米什人社区一般会与脱离教会的人保持距离,甚至有意回避去不同于阿米什社区的人,但也并非所有社区都这样,也有少数与脱离教会的人依然保持着联系。阿米什教会团体设法维持与非阿米什人社会一定程度上隔离。在强调教会和家庭关系的环境里,阿米什人开设了自己社区的小规模教育,校舍外形与美国19-20 世纪农村的小规模学校相似,大部分是“一通室学校”,[11]并在孩子八年级时(年龄13、14岁)时停止。即阿米什孩子16岁前,他们的职业培训师由父母、社区和学校的老师担任。

过去近三百年来,阿米什人始终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由此构成团体的鲜明特征,他们坚信上帝,他们非常重视家庭与团契,他们是和平主义者,在人生哲学中奉行反暴力的理念信条,不服兵役,也不参与政府事务。他们不在教堂里礼拜,所以也不修建豪华的教堂,周日就在某个家庭住宅内聚会做礼拜,也不向外传教,社区很小,没有统一的教会组织。社区共有责任产生了社区的自治原则。即通过紧密频繁的面对面交流,在一个相对小的社区可以保持成员在连续控制环绕之下。[12]作为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阿米什人看重精神生活。教会成员洗礼通常在16岁到25岁之间。教区平均包括20至40个家庭。教区由主教和几位部长、执事负责。教会的规则秩序,必须由成员贯彻到日常生活大多数方面。阿米什人的价值观崇尚乡村生活、体力劳动和谦卑的品德,以及他们所认为的神启示的、严格遵照教规主导下的简单生活。

阿米什人认为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共同协力高于相互竞争,灵性高于物质拥有。因此抵制一切现代设施和工具,拒绝汽车、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电力等,认为这些东西分离了他们的家庭团契观念,把虔诚的信仰者与非信仰者联系起来,是不能接受的。阿米什人在家里也不用交流电,他们认为交流电会使人受外界诱惑,并使教会和家庭走向堕落。[13]家里用汽油灯照明,夜晚全家聚在一起。阿米什人不玩扑克牌,禁止赌博,反对光顾影院、剧场和酒馆,也反对拍照、戴宝石;禁止参加狂欢会和俱乐部、工会等组织。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世俗恶习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甚至动摇信仰。[14]调研中接触的阿米什人无非农夫、摊贩等人,都从事和自然环境、乡土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生产方式,从他们每个人满足而内敛的神情看,也察觉不出有什么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有互助形式的共同体生活有类似社会主义形式的方配制度,既调整了人们所需,也拉近了人们的联系,感悟到阿米什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不仅建立在宗教生活上,也是建立在经济纽带之上,正是这些才烘托出了阿米什人的主体性与本真性。置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兰开斯特又地处纽约——费城——华盛顿大都市圈中心,还不被外面的繁华干扰了内心的恬静,没有内心强大精神支柱的话,很难想象。但是也有例外,有年轻的阿米什人对大都市生活感到好奇,于是他们走出阿米什人的圈子,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有人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也有人转了一大圈,发现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却缺失了内心的平静,或者在最初的好奇与兴奋褪色后,并没有什么留下的东西,也有人难以融入圈外的世界,抑或是感到疲倦又回来了,发现还是适应从小熟悉的阿米什人的生活。

四、结语

阿米什人自律而淡泊的生活隐喻着,人类借助科学是可以征服自然,但科学只能满足物质享受,却不能满足人类精神和灵性方面的需要。[15]在对待科学与自然的态度上,阿米什人是一个共同体,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阿米什人社区个案的意义在于,是把高度物质文明视为现代性与合理性的唯一选择的思维突破,也是一种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民间原本。总之,蝉蜕于世俗的本真性,凝结为阿米什人心灵家园的精神原点,这更是将一切释然后,获得本体存在感的一种感悟与回归。

[1]王寅.在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中生存与发展——美国阿米什文化探析[J].历史教学问题,2007(3):14.

[2]Thomas Muller, Immigrants and the American City, [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125.

[3]张婧文.美国阿米什的“避世归隐”与庄子的“逍遥游”[J].文化学刊,2015(8):146.

[4]John A. Hostetler, Amish Society, [M]. 4th edition, Prefac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1993, pix

[5]刘宝青.通过电影Witness看美国Amish文化[J].电影文学,2012(23):74.

[6]Robert Dassanowsky and Jeffrey Lehman (eds.): Gale Encyclopedia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M]. Detroit: Gale Group, 2000,79.

[7]Donald B. Kraybill: The Riddle of Amish Culture, [M].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8.

[8]朱海娜,訾缨.美国阿米什人生活方式的生态主义解读 [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30.

[9]哈佛美国民族集团百科辞典,516-521.转引自黄兆群.关于美利坚民族目前的性质 [J].民族研究,1992(2):41.

[10]赵丽杰.美国社会的“隐士”:阿米什人[J].世界文化,2008(6):41.

[11]易兴霞.美国阿米什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6):60.

[12][德].维尔纳.恩尼格,史芸芸译. 社会信仰的民族符号学研究[J].文化遗产研究,2016(1):92.

[13]梁茂春.远离现代文明的宗教群体:阿米什人[J].世界民族,2006(3):50.

[14]成之强.世外桃源的阿米什人[J].世界博览,1995(7):25.

[15]徐世红.透过电影“阿米什的恩典”看信仰之美[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190.

Ethnicity Conventions and Intangible Boundaries——the Public Culture in the Amish Community

GAO Xiao-yan1,QUAN Mei-yi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2.School of Service and Management, Beijing Industry and Trade Technician College, Beijing 100097,China)

The Amish is a unique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group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 American society, the Amish is not only based on common cultural and community public life, but also the idea of religious life and the group norm, as well as relying on the ties to maintain a common economic lifestyles. It i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factors that heightens the Amish’s difference in its su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 from others.

the Amish;ethnicity construction;group statute;public culture

C95

A

:2095-3763(2017)-0083-05

10.16729/j.cnki.jhnun.2017.01.014

2016-11-15

高小岩(1978- ),男,甘肃兰州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全美英(1982- ),女,吉林延边人,朝鲜族,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服务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国家社科基金(11CSH03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BUCTRC 201519)。

猜你喜欢

阿米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The Early Stages of Kyrgyz Ethnicity and Statehood (201 BCE-10th Century CE)
嘎吱响的门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阿米想长大
饲养员手记
是这样吗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