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

2017-03-08黄倩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孟姜女畲族汉族

黄倩红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

黄倩红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族小说歌,是畲族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孟姜女传说是汉族四大传说之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也流传到畲族地区,产生了各种孟姜女故事,并在晚清时被编为小说歌在畲族人民中传唱。分析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汲取了汉族传说内容的主要要素、学习了汉族文学的创作形式,又把畲族本身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文化特征注入到小说歌里,是畲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例证。本文试分析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并探讨该传说在畲族地区流传和变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广为畲族人民接受的文化心理渊源。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汉族孟姜女传说;传承;变异

一、畲族小说歌

畲族是一个有着盘歌、对歌习俗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歌言”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说歌是在畲民中流传甚广、影响深刻的一种歌言,又称“全连本”或“戏出”,畲民俗称“大段”[1]162。历史上畲族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往往借用汉文,诞生于晚清的小说歌大多数就是由畲族中能识文断字的歌手创作的,他们将汉族民间传说、评话唱本等改编,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形成了小说歌这种用汉字记载、但用畲语唱、念的叙事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汉族文化的一些元素。

随着“畲族小说歌”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福建省霞浦县作为“畲族小说歌”的发源地,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并入选了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孟姜女传说”同样在列。由于“畲族小说歌”中也收录了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进而探讨该传说在畲族地区流传和变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广为畲族人民接受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畲族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和小说歌《孟姜女寻夫》

畲族自称“山哈”,大都居住在山里,与外界联系较少,一座山与另一座山上居住的畲族风俗可能就有差别,反映在口头文学上也有差异。不仅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而且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各地区流传的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流传到畲族地区的孟姜女传说的多个版本的产生。

在介绍小说歌《孟姜女寻夫》之前,我们先看看畲族地区的各种孟姜女传说,以便了解具有畲族特色的传说的形成过程。当然,孟姜女传说在何时、由何人、传入畲族哪个地区、是从汉族文本传来还是口头传来等问题,在畲族的族源问题仍在争论、且畲族已严重汉化的今天,未及考证也难以考证。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既缺乏文献记载,现在许多畲族人本身也无法说得清楚。虽然如此,但我们仍可以推定的是,这其间经历了一个从汉族传说到畲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再到畲族小说歌歌本创作的过程,即至少有一个从口传到文本的发展经过。我们先从在民间流传的传说来开始探究。

孟姜女传说流传到畲族,不同地区的畲族人民为它增加了不同的前身故事。例如,福建柘荣有一则《秦始皇筑长城与放百万》的故事,讲秦始皇大逆不道,天上玉皇命神仙下凡败伊江山,送给秦始皇两朵花,一朵刚开的花,一朵花蕾。秦始皇让皇后戴上了刚开的花,结果花枯萎了皇后变成了老太婆。而太后戴上了花蕾,花开了变得年轻漂亮,“这就是我们山哈歌言唱的‘秦王阿娘倒嫩’了”[2]77。秦始皇于是要和母后做夫妻,阿母不肯,大骂他逆伦无道天日不容,“除非你筑城墙能遮住日头”,于是秦始皇就为遮日头而筑长城,抓了好多人。一日秦始皇去民间探听,见一八十多岁老人在田中上气不接下气、颤颤抖抖地耙草,一问才知道她儿子去筑长城了。老人还说莫怪秦始皇无道,只怪自己儿子太少。秦始皇听她这么讲,就想放了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名叫百万,在东门筑城,秦始皇回去下旨时说:“叫东门放百万。”传旨官误解,放走了一百万人。故事结尾说:“官府后来发觉放错了很多民工,官军就到处乱抓人,也把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抓去筑长城,才有后来孟姜女的故事。”[2]78这里可以看出传说和小说歌言是有渊源关系的。

福建周宁的蓝徐金则讲述:“我们这一带山哈村,都传说孟姜女是西瓜精变的。”[2]81这便是《西瓜精点倒长城》的传说。情节是:

范杞梁在逃避秦兵追捕时逃入了西瓜园,园里一个大西瓜迸裂,出来一位美丽的农家女救下了范杞梁,二人结成夫妻。这女子是个西瓜精。不料范杞梁不慎又被抓去修筑长城并死在长城下。西瓜精得到消息悲愤地赶到长城边,用手点破长城穴位,使长城倒塌。

这篇传说认为长城之所以能破,是因为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城堡,犹如西瓜藤每一节结一个瓜一样,因此西瓜精孟姜女能点破长城。汉族原有传说里孟姜女是一位大家闺秀般的小姐,而这里成了一位农家女、西瓜精,地点也从孟家花园变成了西瓜园,这是非常有畲族特色的,与畲族历来栖息于大山深处、由隋唐至清代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阶段密不可分,且畲民家庭不富裕,住处不曾有花园,住处附近即是劳动生产环境。同时,这也反映了畲族人民的思维和心理,认为孟姜女是西瓜精变的,能够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小女子有能耐使长城倒塌。

福建福鼎的李圣回亦讲有《孟姜女出世》的传说,说的是秦始皇夜游月宫时不规矩,摸了仙女的手,导致仙女全身乌青,不能住在天上要受斩。玉皇大帝把她分成两段投落人间,上身投胎范家范杞良,下身投胎孟家孟姜女[2]79。接下来,同《秦始皇筑长城与放百万》中送花的情节一样,玉皇大帝派人送了秦始皇两朵花,后来秦始皇乱伦败了江山。

秦始皇被赠两朵花的情节,在福建连江的蓝医生讲述的《孟姜女变花报夫仇》[2]80-81中也有详细的描述,但跟《秦始皇筑长城与放百万》和《孟姜女出世》两个传说不同的是,《孟姜女变花报夫仇》中两朵花不是玉皇大帝所送,是投江尽节的孟姜女变的,为替丈夫报仇。

在清末民初,畲族钟学吉先生将孟姜女传说改编成了小说歌。钟学吉,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福建霞浦,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孟姜女传说被编成小说歌后,经汉文字记载下来,成为歌谣唱本、抄本,在畲民家族中传阅、传抄、传唱。文字以汉字为主,也有不少为了反映畲语语音而改动或创造的土俗字。也就是说,小说歌抄本就是用汉文记载,但用畲语唱、念的文本。

笔者手中的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有两个版本,一是《小说歌(晚清):孟姜女寻夫》[4],是来自于畲族福宁山民会馆、霞浦县畲族文化教育研究会的网站“畲族山民网”整理的版本;一是《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中记录的《孟姜女寻夫》,是由雷老遇、钟昌尧(钟学吉的第四代后裔)传唱,雷志华、蓝静采录的版本。这两个版本皆长一百零四条(每四句二十八字为一条),实际上同为在霞浦流传的孟姜女小说歌、同为钟学吉的作品,只是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整理修改的版本,有个别字句的不同。比如,前者文中使用的一些更贴近记音的汉字,后者修改为更加规范的表述,如前者的“东京秦王毛道理”“叫你唔肯落树下”,后者就记作“东京秦王无道理”“叫你不肯落树下”[3]115-116。本文在举例时两者参照,由于后者是正式校订出版的文本,因此引用时以《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所载版本为主,需要时兼引“畲族山民网”整理的版本。

三、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表现为与汉族孟姜女传说的同和异,也反映了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所汲取的汉族文化因素和所反映的畲族文化因素。这些异同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阐述。

(一)内容上

此处所说的“内容”包括了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几个要素。

汉族民间家喻户晓的孟姜女传说,最早是由“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演化而来的,自春秋战国起,经过几个朝代的补续和演义,最典型的是这样的一个版本:

秦始皇时劳役繁重,征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书生范杞梁为逃避官府抓捕无意逃入了孟家花园,遇到孟姜女,二人结为夫妻。不料新婚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被迫北上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背着为丈夫缝制的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孟姜女咬破手指,滴血渗骨,找到杞梁尸骸。而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要求秦始皇先办完埋葬范杞梁等三件事。办完后,孟姜女便投海而死。

时至明代,原型故事不仅增加了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情节,而且也将杞梁的名字改成了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但基本情节没有太大变化。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既保留了汉族孟姜女传说的骨干情节,又引入了本民族孟姜女传说的内容。1.从情节来看,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涵盖了“范杞梁死于筑城,孟姜女亲送寒衣、远途寻夫,滴血认亲、哭夫崩城”的基本情节,但不少细节处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例如:

(1)《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版本的《孟姜女寻夫》主要用的是“范杞郎”的名字,或为了配合单句字数而简称“范郎”,而关于范杞郎的死,也与汉族传说大不相同。汉族孟姜女传说中,早先用的名字是范杞梁,后来才出现了万喜良、范喜良等,小说歌里用的“范杞郎”接近早期传说中的范杞梁。

关于范杞郎之死,小说歌里这样讲道:

“长安城墙几万丈,将军不肯放范郎,蒙恬将军亲手斩,骨头包土筑城墙。范郎斩死心不放,魂魄回转姜女房,阴魂变做凤凰鸟,头戴花冠身着黄。凤凰一飞转回乡,又写书信分孟姜,飞来歇分杨柳树,声声教娘嫁别郎……”[3]117

改变了范杞郎因饥寒劳累而死的情节,认为是将军斩死,并增加了范杞郎死后魂魄变做凤凰鸟传信回乡,劝孟姜女改嫁的情节。

(2)在孟姜女赶往长城的途中,小说歌详细描写了孟姜女一路的艰辛和遇到的各种阻碍,如:

增加了孟姜女占卦、烧香拜佛,大蛇、老虎拦路,将军谋亲阻拦,土地主、五海龙王来帮忙等情节,带有迷信色彩。这就对汉族原有传说的细节进行了衍生、想象和解释。

(3)小说歌的结局与汉族原有传说的结局大不相同,小说歌里以“范郎云头答贤娘,长安无敢丢掉娘,黄云来包孟姜女,乌云来包范喜郎。……范郎姜女上天堂,秦皇愁倒倒沙场”[3]121作为结局。这一结尾同样充满了迷信色彩,但表达了畲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其中“姜女云头答应话,我是天宫贱(注:当为织)女娘。范郎原是福德星,拨落凡间做世情,拨落凡间为夫妇,蒙恬斩死转天庭。蒙恬原是木星君,拨落凡间管做工,害尽几多人男女,几多人母心肝痛。蒙恬属木二星光,姜女属金二七娘,范郎原是火星子,仙子落凡做秦王。”[3]121认为姜女原是天宫织女娘,范杞梁原是福德星、火星子,蒙恬原是木星君,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理论试图来解释人物之间的遭遇和关系,这又反映了畲族人民对汉族五行相生相克等传统知识的接受和运用。

由上可见,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在情节内容上的变异十分突出,发挥扩展了具体的细节,衍化了故事的结局,进行了丰富的再创造。

2.从主题来说,汉族孟姜女传说反映的是秦始皇时代徭役繁重、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主题,后来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主题又偏向于表现孟姜女的忠于爱情、不畏强暴、坚贞不渝。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最后让秦皇倒沙场的结局说明畲族人民对暴政的痛恨,让范郎姜女上天堂的圆满结局说明畲族人民认同并赞扬孟姜女的坚贞不渝、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主题与汉族原有传说是一致的。

3.从人物形象来说,孟姜女不畏强暴、坚贞不渝的精神是不变的,但小说歌里展示的孟姜女的性格,就与汉族传说里的不同。小说歌里讲道“姜女心思又思量,今晡有缘得着郎,叫你范郎落树下,我今奴你结姻缘”,在范郎以“我是长安落难仔,共枕夫妻无久长”推辞后,“姜女听讲气沉沉,骂你范郎不是人,叫你不肯落树下,便叫长安捉你身”[3]116,展现出一个热烈、泼辣、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这与历史上畲族人民受儒家观念的束缚较少有关。

(二)形式上

1.从篇章结构来看

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是讲究畲语方言押韵的每条七言四句的诗歌体。即,七言为一句,四句二十八个字为一“条”,有严格的韵脚,一、二、四句必须用同韵,有如汉族七绝体诗。然全篇条数不限。虽用汉字记载,但在汉语里押韵的到了畲歌里就不一定押韵,所以小说歌文本须转换成畲语,用畲语唱、念起来是“平”的才行。畲族人称不押韵为“不平”。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由于畲语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有的韵脚用畲语念起来是平的,用汉语念起来也是押韵的。这篇小说歌里主要用的韵脚字,如“郎、乡、堂、墙、光、王”等字,“人、身、真、亲”等字,都比较讲究,声调铿锵,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在一篇之中,各条都可用不同的韵,比较灵活。这与汉族的文学传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说明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近似汉族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也反映了畲歌受汉文化的渗透很深。

(1)自动驾驶技术经历了3个重要的时期:萌芽期(1974—1991年)、缓慢增长期(1991—2009年)、快速增长期(2009—2018年),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产业链日趋完善,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化。

其次,这篇小说歌的文学结构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喜欢运用单扯连、双扯连[7]77之类的结构方式,造成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如单扯连,是以一条为单位,连着变化数次,有单扯头和单扯尾两种,如小说歌开头两条:“当先孝顺女孟姜,华州出个范杞郎,身材眉貌生得好,年登十六在书堂。年登十六在书堂,爷娘送居读文章,东京秦王无道理,三丁抽一筑城墙。”[3]115就用了单扯尾,即用前一条的尾句(“年登十六在书堂”)作为后一条的头句。再如结尾部分两条:“范郎姜女上天堂,秦皇无奈倒沙场,前人造出孝顺歌,今下传转世上唱。范郎姜女上天堂,秦皇愁倒倒沙场。五百和尚都斩死,道场做了见阎王。”[3]121用了单扯头,即以前一条的头句(“范郎姜女上天堂”)作为后一条的头句。这点反映了畲族山歌的特色。

2.从修辞方法来看

畲语、畲歌用汉字记载,其修辞可以参照现代汉语修辞[7]79,本篇小说歌就运用了排比、比喻、借代、夸张、反复、使用叠字等修辞方法。

例如,善于使用排比。小说歌里主要使用了句子排比,如开头“正月十五好上元,姜女出来太花园……二月惊蛰郎心知,姜女出来太花枝……三月时节清明上,姜女出来忙梳妆……四月夏天日又长,谷种落泥仰定长……五月初五节又近,姜女无双心头软……六月天热也难当,日头如火水如汤……”[3]115,中间“第一来透大庵堂,和尚做卦人点香……第二来透泗洲堂,泗洲佛前去烧香……第三来透大蛇山,大蛇拦路乱交横……第四来透大山林,山林老虎好惊人……第五来透大山弯,将军掏剑出来拦……”[3]118-119层层递进,语言的信息量大、条理性强,且节奏鲜明,清楚细致地叙述了孟姜女的行动。

比喻。如“六月天热也难当,日头如火水如汤”[3]115,把灸热的“日头”(太阳)比作“火”,把晒得热乎乎的“水”比作“汤”,“汤”在汉代《说文解字》里便训为“热水”,这里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六月里的炎热天气。

借代。如“叫你不肯落树下,便叫长安捉你身”[3]116,用“长安”代指抓丁的官府官吏。

夸张。如“男人要行个把月,女人要行半年长”[3]118。这是孟姜女出发寻夫前其爷娘劝阻她的话,为下文的一路险阻做了铺垫。

反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连续反复,如“几多山林无店住,几多坑深无渡船”[3]118,在一个句子里,“几多”连续出现,中间没有间隔;一种是间隔反复,如“姜女送郎出厅堂,你郎记得转回乡,眼泪纷纷身前落,教娘样做莫凄然。郎行十步且转头,看见小姐在高楼,眼泪纷纷身前落,思量娘子难的到”[4](“畲族山民网”所载版本),“眼泪纷纷身前落”在间隔了三个短句之后才重复出现。

使用叠字。如“姜女听讲气沉沉,骂你范郎唔是人”,“今晡奴娘讲尽话,明日分散远瑶瑶”,“看了书信泪忙忙,这世姻缘毛久长”,“嘱咐哥兄养爹娘,日夜赶路紧紧行”,“姜女听讲泪忙忙,三拜四跪叫范郎”,“手指咬掉血连连,亲夫毛见大毛变”,“皇帝见奏气旁旁,即时就要捉孟姜”,“皇帝殿上笑茫茫,去请和尚做道场”,“一脚踏落沉东京,沉倒东京阴侵侵”[4](以上皆引自“畲族山民网”所载版本),等等,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表情达意的形象性,深化了物态情貌。

此外,小说歌里有不少反映畲语语音的字,如“透”、“忖”、“奴”、“今晡”、“太”等。举例来说,文中出现的“今晡”是“今晚”,“我今奴你为夫妇”、“今晡奴娘讲尽话”中“奴”是“与、和”之意,“姜女出来太花园”中“太花园”是“看花园”,“太花枝”是“看花枝”,“第一来透大庵堂”中“来透”就是“来到”,“姜女忖夫心头痛”、“你今心里怎样忖”的“忖”是“想”,等等。在畲族山民网所载《孟姜女寻夫》版本中,这类借汉字记音的现象就更多了,除上述字,还有如“毛”、“唔”、“伓”等,“毛久长”是不久长之意,“毛奈”是无奈之意,“唔肯”是不肯之意,“懶安心”是不安心之意,这些则反映了畲族的语言文化特色。

由上可见,以《孟姜女寻夫》为典型的畲族小说歌既汲取了汉族文学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汉族古典诗歌的精练传神的风采,亦有着畲族山歌本身善于比兴、反复咏叹的歌谣特色;既继承了汉族原有传说的主要要素,又有新的变异和发展,趣味盎然,鲜明地体现了畲族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心理体验和思想感情特征。这是与畲汉两族人民长期杂居在一起、畲族同汉族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

四、孟姜女传说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和变异的原因

某个传说的传播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更还涉及到一个传说何以会在某地尤其是山川阻隔的地方传播、变异,在什么样社会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条件下传播和变异。

汉族孟姜女传说传播到畲族地区,并演化成种种版本的故事,又成为口口相传的小说歌。其广泛流传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社会和历史原因——畲族的迁徙、畲汉的融合

我国中原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逐步形成了封建生产方式,汉族人民已经普遍采用锄耕与畜耕并重的农业生计模式;而直到明末清初,畲族仍然采用游耕为主、狩猎为辅的生计模式,栖息于东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掌握了先进的畜耕技术的汉族人民开垦了大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畲族人民原始、滞后的游耕农业自然无法抵挡封建的畜耕农业,为了生存,畲族人民只能向密林深山处迁移。密林深山处,能用于开垦的田地往往稀少而且贫瘠,畲族人民刀耕火种,烧山烧畲,年复一年,直到土地已不能再利用,无法生存便再次迁徙。滞后的生产方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动荡不安、奔波劳碌的迁徙生活,使得畲族人民难以积聚起财富,长期积贫积弱。逐渐地,畲汉之间的经济差距、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封建社会中,在土地高度集中于汉族地主的残酷现实面前,畲族人民只能继续迁往仍然适合山地农耕、狩猎和游耕方式的地区,在这种迁徙的方法难以为继时,贫苦的畲民就只能租种汉族地主的田地开垦或耕种。

在这一过程中,汉族文化扩散到畲族地区,虽然大多数畲民对处于主流的汉族文化大体上有着一种既抗拒又歆羡的矛盾心态。在封建的华夷秩序下,畲族人民经济上贫弱,政治上受歧视,长期受到边缘化的遭遇,在文化教育资源方面,畲族人民亦长期处于边缘人的地位。畲族人民中识字者极少,畲族地区长期缺乏系统的教育机构,传承本民族文化,基本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山歌。一直到清末民初,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善。随着畲族人民在闽东、浙南等地逐渐定居,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汉族文化,并得到一些文化教育的机会。一些有条件的畲族人民还能够进入私塾或正规学校学习。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畲族渐渐与汉族发生了融合,孟姜女传说的传入、畲族歌王钟学吉运用汉文进行改编的创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综观畲族地区各种版本的孟姜女传说,虽然畲族人民根据自身民族习惯、地域特征、思想感情对其进行了加工,但传说里孟姜女忠于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不曾改变,这是畲族人民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理解和共鸣。对汉族五行相生相克等传统知识的自觉运用,形式上运用类似创作汉族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等,都与畲族同汉族广泛接触、接受汉文化熏染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二)文化心理原因

首先,孟姜女传说与畲族人民的世界观契合。畲族大多生活在山上,条件恶劣,环境艰苦,这使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既依赖又斗争的心理。在漫长的顺应、征服自然的实践中,畲族成为一个勤劳朴实不畏强暴的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对于以哭倒长城出现的孟姜女,畲族人民当然也会抱以喜爱的态度。

第二,孟姜女传说与畲族传统遗留下来的女性崇拜思想和习俗契合。在畲族地区,由于畲族女性勤劳能干、聪慧勇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畲族妇女更受人崇敬,获得了相对更高的社会地位。孟姜女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形象,便与畲族崇拜的女性形象高度和谐。

第三,孟姜女传说与畲族人民的爱情观契合。畲族所处地区大部分是偏远山区,有着天真淳朴的民风,喜爱“盘歌”的他们常常用山歌来谈情说爱。例如“好花亦要好地生,好船亦要好人撑,好娘要交好朋友,采花郎子心要正”,“一树红花在路头,总吓路边多人摇,郎愿小娘莫相似,摇落花蕊唔转头”,“蝴蝶采花到花前,一树红花琅过山,飞落花前转三转,唔知小娘见唔见。采花郎子远路来,唔知采过几多回?有情乃好采一纽,唔可多采胡乱来”[10]392-405等,这些动人的山歌都彰显着畲民对真挚忠贞的爱情的肯定。范杞梁筑城而亡,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感情真挚深厚,爱情的力量感天动地,其内涵与畲族人民的爱情观极为一致。

在畲族地区,孟姜女传说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各种变异的原因主要有:

1.与畲族所处历史条件、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发生变化,人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依靠口头流传的文献的变异,其内容、形式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有的传说认为是九头神牛的力量才使长城崩塌,就与明清时期畲族人民从“刀耕火种”到开始“牛耕锄种”的社会现象有关。《西瓜精点倒长城》发生在西瓜园,不是汉族传说中的花园,同样与畲族地区的生产条件有关。

2.与口传文献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有关。口传文献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虽然畲族孟姜女传说在清末民初有了钟学吉改编的汉文记载的歌本,但畲民识字者极少,不识字的人依然是口耳相传,靠记忆来保存,这就决定了作品在传播时处于变动的状态。人的记忆力有好有坏,思想感情也有不同,表达能力亦有差异,“口碑古籍从上一代流传到下一代,从一个人传承到另一个人,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12]114,这自然造成了诸多版本的传说。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口传文献的流传过程中也十分普遍。

总之,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范例。从内容到形式,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进行了改造,既有传承又有变异;其广为流传,既有畲族迁徙、畲汉融合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亦有孟姜女故事与畲族人民世界观、爱情观、女性崇拜意识等相契合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而由于畲族所处历史条件、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口传文献的不确定性,使得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难免产生诸多变异。以《孟姜女寻夫》为典型的畲族小说歌,是畲汉互动的历史见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畲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媒介,更是历史上跨民族、跨地区、跨省际之间文化交流的显证。”[6]119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亟需更进一步地保护和传承。

[1]《畲族简史》编写组,《畲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编.畲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钟雷兴主编,钟伏龙等编.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故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钟雷兴主编,雷志华等编.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霞浦县畲族文化教育研究会.小说歌(晚清):孟姜女寻夫[EB/OL].http://www.shezu.ren/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 ID=94,2009-05-06.

[5]彭兆荣,龚坚.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以“畲族小说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4):51-58.

[6]彭兆荣,龚坚.口头遗产与文化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09(2):119-123.

[7]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王逍.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J].贵州民族研究,2006(3):164-170.

[9]姚周辉.论汉族四大民间传说在畲族地区发生变异的内外在原因[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8-80.

[10]雷阵鸣.闽浙畲族情歌修辞概览[A].郑颐寿主编.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383-396.

[11]杨彦杰.闽西畲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义[A].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73-481.

[12]包和平,何丽,王学艳.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管理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The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s in the She Novel SongMeng Jiang Nü Looking for her Husbandfrom the Han Folktale of Meng Jiang Nü

HUANG Qian-ho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She Novel Songs are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the She ethnic minority and a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legend of Meng Jiang Nü is one of the famous “Four Folktal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it was spread to the area of the She nationality, and developed into a variety of Meng Jiang Nü sto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was developed into the Novel Song and was sung by the She people widely. By analyzing the Novel Song ofMeng Jiang Nü, we can see that it drew its main elements of content from the Han legend and the creative modes from the Han liter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grat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 nationality. It is a good exampl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variations in the Novel Song ofMeng Jiang Nüfrom the Han counterpart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ultural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origin that caused the great variations.

the She Novel Song ofMeng Jiang Nü; the Han folktale of Meng Jiang Nü; inheritance; variations

I29

A

:2095-3763(2017)-0037-07

10.16729/j.cnki.jhnun.2017.01.007

2016-06-06

黄倩红(1984- ),女,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献、汉字学文献。

猜你喜欢

孟姜女畲族汉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