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

2017-03-08徐海燕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绦虫线虫病食道

羊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

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

1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

1.1 病原

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虫卵无色,壳薄,大小约(75~95)μm×(40~50)μm。

羊捻转血矛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就能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约经7d就能发育成第三期具有感染性的幼虫。感染性幼虫附着在低洼、潮湿牧地的牧草上,被牛羊等反刍动物摄食后,在瘤胃内脱囊,之后进入真胃(皱胃),钻入黏膜,经18~21d就发育为成虫。成虫游离于真胃腔中,寿命不超过1年。

羊捻转血矛线虫分布广,是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牦牛等反刍动物的主要线虫病之一。对幼羊的致病性很强,常导致大批幼羊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节多发。

1.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羊渐进性消瘦,行走缓慢,常离群呆立,消化机能紊乱、下痢,往往出现肚胀。此外,病羊可视黏膜苍白,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羊尸体明显贫血,皮下和肠系膜胶冻样水肿,真胃黏膜水肿,真胃内有大量粉红色毛发状虫体。

1.3 防治

治疗本病,可选用阿苯达唑,10~15mg/(kg体重),1次灌服;或左旋咪唑,6~10mg/(kg体重),1次灌服;或芬苯哒唑,10~15mg/(kg体重),1次灌服;也可用1%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0.02mL/(kg体重)。需要注意,在用药驱虫后35d内,肉羊不得屠宰上市。

羊群每年都要用广谱驱虫药进行预防性驱虫3~4次。有条件的地区还要进行划区轮牧,以减少本病的感染机会。

2 羊食道口线虫病

羊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多种食道口线虫(最常见的是粗纹食道口线虫和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寄生在羊等反刍动物盲肠和结肠内的一种寄生蠕虫病,也称羊结节虫病。

2.1 病原

食道口线虫的口囊呈小而浅的圆筒形,外周有一显著的口领。粗纹食道口线虫的口囊较深,头囊显著膨大,无侧翼膜,颈乳突位于食道的后方;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有发达的侧翼膜,头囊不甚膨大。

食道口线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发育为第三期幼虫,牛羊等反刍兽摄入了被第三期幼虫污染的青草或饮水即可遭到感染。进入羊体内12h后,幼虫在真胃、十二指肠脱鞘,进入体内36h后,大部分幼虫就钻进盲肠和结肠并形成包囊。幼虫在囊内进一步蜕化后返回肠腔,进一步发育为成虫。

2.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病羊可首先出现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暗绿色,有很多黏液,有时带有血液。随着病情发展,病羊消瘦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慢性病羊则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病程持续时间长,下颌皮下水肿。剖检可见盲肠明显肿大,肠表面可见一些白色坏死结节。切开肠壁可见内容物为黑褐色糊状物,在肠壁上肉眼可见一些白色小虫子在蠕动。

2.3 防治

参考羊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3 羊网尾线虫病

羊网尾线虫病是由网尾线虫寄生在绵羊、山羊或骆驼等反刍兽的气管、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内的一种寄生虫病,又叫羊大型肺丝虫病。

3.1 病原

羊网尾线虫虫体细长呈丝状,乳白色,肠管好似一条黑线穿行体内。口囊很小,口缘有4片小唇。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20~130)μm×(80~90)μm,内含第一期幼虫。

羊网尾线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可感染绵羊、山羊等反刍兽。成年羊比幼羊的感染率高,感染后对幼羊的危害性更大。雌虫产卵于支气管内,当羊咳嗽时,虫卵随痰液一起进入口腔,大部分又被咽下,小部分随痰液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经过5~7d发育和蜕化成感染性幼虫。当羊吃草时,再次摄入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进入羊体内后,钻入肠系膜淋巴结发育为第四期幼虫,并移行到肺部,最后寄生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整个发育时间需要18d,成虫在羊肺部存活2个月到1年不等。

3.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羊发病后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其中有个别的咳嗽,也有成群的咳嗽,尤其在夜间或被驱赶时更明显。同时可见鼻流黏液性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痂皮。此外,病羊还有呼吸粗粝、急促、贫血、离群、消瘦等一般性症状。剖检可见尸体消瘦,气管和支气管中有黏性、脓性、混有血丝的分泌物团块,在团块中央可见一些丝状虫体。虫体寄生在肺部浅层时,还可见肺脏表面稍隆起,呈灰白色,触诊有肉样病变。

3.3 防治

治疗本病,也可选用阿苯达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羔羊和成年羊实行分群饲养和放牧,注意牧场清洁干燥,定期驱虫。

4 羊毛首线虫病

羊毛首线虫病是由多种毛首线虫(主要有羊毛首线虫、球鞘毛首线虫等)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兽的盲肠和结肠内的一种寄生虫病。

4.1 病原

羊毛首线虫的虫体前部细,后部粗,外形像鞭子。虫卵呈腰鼓形,两端有栓塞。幼虫在盲肠内发育到成虫需要12周左右。可感染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等反刍兽。各种日龄均可发生,但以幼羊为主。

4.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羊出现间歇性或顽固性拉稀,排出的粪便为黑褐色糊状物,带有黏液,有时带血液。主要病变是盲肠和结肠炎症,并在肠内容物中发现鞭子样的白色虫体。

4.3 防治

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药物,对羊毛首线虫病均有效。

5 羊莫尼茨绦虫病

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和白色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兽小肠中的一种常见绦虫病。其中扩镇莫尼茨绦虫最常见。

5.1 病原

扩展莫尼茨绦虫属大型虫体,新鲜虫体为乳白色,全长1~6m,宽12~16mm。虫卵为圆形、卵圆形、近三角形,大小为50μm×67μm。

扩展莫尼茨绦虫的发育需要有中间宿主地螨(包括肋甲螨和腹翼甲螨)。牛羊将虫卵或孕节片排出体外后,虫卵即被中间宿主吞食,并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草食动物在吃草时吞食了含有感染性似囊尾蚴的地螨而受感染。从似囊尾蚴到成虫需37~40d,本虫在牛羊体内可存活2~6个月,最后自动排出。

本病是世界性分布,我国很多牧区也经常发生。农区发病不严重。主要危害1.5~8月龄的羔羊和当年生犊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羊扩展莫尼茨绦虫病多发于夏秋季,而羊贝氏莫尼茨绦虫病多发于秋后。

5.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多见于幼畜,成年羊一般无可见临床症状。幼羊最初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离群,继而发展为顽固性腹泻,粪便中含有黏液和孕节片。随病情发展,羔羊贫血,衰弱,有时表现毫无目的地运动游走,步态蹒跚。剖检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胸腔积液,小肠道阻塞或扭转,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时在小肠道内可发现1~3条大型乳白色绦虫。

5.3 防治

小羊放牧后4~5周,要进行预防性驱虫,间隔2~3周重复驱虫一次。

治疗,硫双二氯酚,100mg/(kg体重),1次灌服;或阿苯达唑,10~25mg/(kg体重),1次灌服;或吡喹酮,10~15mg/(kg体重),1次灌服;或氯硝柳胺,75~80mg/(kg体重),1次灌服。本病常发地区,每隔2~3个月重复驱虫1次。

(徐海燕)

猜你喜欢

绦虫线虫病食道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老年人食道相关的衰老与疾病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食道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行食道扩张的治疗体会
牛食道异物阻塞急救治疗方法
牛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