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成果导向”型教学实践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7-03-08谭绍江
谭绍江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成果导向”型教学实践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谭绍江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引入“成果导向”教育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是对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落实。“成果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应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基本诉求来设定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以此目标为指引,将课程授课内容转变为“成果导向性”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施。最后,通过问卷和随机调查了解课堂内学生的反馈和来自课堂外的反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成果评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模式。
新形势;成果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肩负着培育、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此类课程所具有的理论性、政治性较强的特点和相对晦涩、枯燥的教学内容,带来了与日俱增的课程教学压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知识信息的爆炸性传播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青年学生思维世界更加活跃。社会的巨大变化更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压力变为了不容忽视的挑战。挑战的存在是现实,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正是促使高校思政课进行不断变革的契机。
一、习总书记讲话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新要求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进行了专门强调。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从宏观上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性,而且针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具体指导。
一方面,习总书记提出要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路径出发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也包括开展好高校思政课的问题。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新形势下,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学者们正在从各个角度来发现、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从整体探索成果来看,比较典型的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从“人性基础”这个较为深远的哲学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探索。有学者指出,过去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现实的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不承认人有‘共同的特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等问题[2]。第二个角度是从“德育人文关怀”的视角展开的探索。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3]85,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3]85。第三个角度则是带有综合性的“个性化教育”视角。这个角度可以说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基础”的讨论和人文关怀的讨论进行了一个综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就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手段,促使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智能强项的发展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互促,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和谐发展”[4]18。第四个角度则是综合性更强的、引发关注也更多的“有效性”规律视角。沈壮海教授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他从“主导主体”、“要素效能”、“结构匹配”、“过程的充分性及可持续性”、“合力构成”与“生态契合”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问题[5]。以上这些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肯定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但毕竟已经有了较强的积淀,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作,落实好习总书记在这个问题上的讲话精神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习总书记的讲话也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建设问题。他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们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对如何加强课堂主渠道的问题十分关注,研究也非常多。这些研究大致也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差异化”视角。在“个性化教育”理论越来越受重视的形势下,“有教无类”等传统教育理念更多进入老师们的头脑,许多思政课教师都开始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更有效的教学,这也就是“差异化”教学研究的主要初衷。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政课分层分类的“差异化”教学构想。其指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学习需求进行分类,划分为“文科类、理工科类、艺体类、考研类”四类学生,针对性地展开差异化教学[6]115。第二个方面是注重使用新技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客户端在青年学生中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加强网络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应用也成为老师学者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阵地。有学者详细分析了各种互联网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其指出,“网络教学平台是最主要也是最具实用性的新媒体形式”,因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的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这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平台通过讨论区、在线邮箱等模块,增强了教学的交互性”[7]82。同时,学者们对于微博、QQ、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和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也都有所展望和分析[7]83。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有学者通过调查,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目标意识模糊,组织管理低效”、“教学保障疲软,实践途径单调”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讨论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8]177。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该说为正处在应对重重压力与挑战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送来及时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高潮。目前的大好形势给予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拓展视域,探寻更多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尝试更多可能的方式方法。“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模式正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接触、探讨并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引入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理论假设与实践运用,在国内也早有学者展开了研究。
(一)“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概览
从正式的起源来看,“成果导向教育”由美国学者斯派蒂(1981)最先提出。此后数十年,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围绕这一思路展开了大改革。他们从重视教育投入逐渐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把焦点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方面;课程设计关注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9]55。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熟的“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双循环模式(以下简称EC2000双循环模式)、质量保证的评估模式(2003)[10]161和成果导向持续改善之双回圈课程规划与管理模式(2006)[11]123等。
其中,质量保证的评估模式(2003)和成果导向持续改善之双回圈课程规划与管理模式是视角比较宏观,涉及到某一学科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单从教学角度来看,EC2000双循环模式更为典型,对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更为突出。EC2000双循环模式是美国许多高校针对工程人才专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核心是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依据,以评估的产出和教育目标的完成效果来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在该模式中,首先通过“课程目标”来详细描述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而这一目标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学习产出”(learning outcomes),以此可以对学生未来的“成就”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将接受现实的检验,根据检验的反馈效果来调整教学的安排。反馈可以分为教学体系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展开,分别称为内循环(inner loop)和外循环(outer loop),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课程的质量认证体系[12]4。
(二)设定《思修》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
以“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要求为依循,我们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为例,按照三个大的步骤展开了教学改革的实践。第一步,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基本诉求来设定《思修》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第二步,以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为指引,将《思修》课程授课内容转变为“成果导向性”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施。第三步,通过普遍问卷和课堂随机调查了解课堂内学生的反馈和来自课堂外的反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成果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导向再调整、优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应该说,即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也是所有课程的必须设定的内容,而我们在这里所设定的“学习成果目标”则与之不同。根据“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学到什么”、“带走什么”的要求,我们设定“学习成果目标”之前,预先发放普遍性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课程 (包含对授课教师)的诉求,将其诉求与学校的教学大纲相结合再确定最终的内容。以授课班级为单位,我们面向湖北经济学院2016级的836名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他们来自不同专业的23个教学班,涵盖经济、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六个学科门类。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有如下几个重要反馈:
第一,学生们对《思修》课程的主要诉求:依次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3.6%)、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36.9%)、增强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32.9%)和加强知识储备(29.8%)。
第二,学生门对《思修》课程教师能力类型的主要诉求:依次为“幽默风趣型”(68.9%)、智慧思想型(59.2%)、“学术知识型”(26.5%)、实践技能型(23.9%)和道德风尚型(20.4%)。
第三,学生们对《思修》课程教师授课方式的主要诉求:依次为“案例式”(47.6%)、“启发式”(45.6%)、“研讨式”(23.5%)、“专题式”(19.5%)和“对话式”(15.4%)。
我们将以上反馈结果结合《思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思修》课程的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作如下设定:
1.增强学生对正确“三观”的认同。
2.提高学生在思想修养、法律方面的知识理论水平。
3.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修养与智慧,增强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
4.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难题的思辨、分析、解决能力。
5.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组织、表达能力。
(三)《思修》课程“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制定了《思修》课程的课程学习的基本成果目标,接下来就是以之为指引,将《思修》课程授课内容转变为“成果导向性”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施。
首先对传统《思修》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将原有的绪论与八章内容优化组合为 “人生思想指引”、“人生价值创造”、“国家民族精神”、“社会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素质”五个专题。再按照每一个专题的内容特点,与课程学习目标结合制定出相应计划来实施。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专题一“人生思想指引”突出两项学生的成果目标:“增强学生对正确‘三观’的认同”和“提高学生在思想修养方面的知识理论水平”。在课堂讲授之外,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演讲与讨论:“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专题二“人生价值创造”突出三项学生的成果目标:“增强学生对正确‘三观’的认同”、“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组织、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修养与智慧,增强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在课堂讲授之外,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演讲与讨论:“怎样看待‘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组织一次学生小组的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表演:《招聘》或《我毕业了》。
专题三“国家民族精神”突出两项学生的成果目标:“增强学生对正确‘三观’的认同”“提高学生在思想修养知识理论水平”和“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难题的思辨、分析、解决能力”。在课堂讲授之外,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组调研报告:《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问题及成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演讲与讨论:“怎样看待 ‘抵制日货 (洋货)’? ”
专题四“社会道德品质”突出两项学生的成果目标:“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组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修养与智慧,增强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和“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难题的思辨、分析、解决能力”。在课堂讲授之外,带领学生进行一次传统道德经典篇目《大学》的精读,并由学生进行个人阅读收获的分享;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演讲与讨论:“‘亲亲相隐’与‘我爸是李刚’事件存在联系吗?”
专题五“法治观念素质”突出两项学生的成果目标:“提高学生在思想修养、法律方面的知识理论水平”和“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难题的思辨、分析、解决能力”。组织学生在课下观看电影《全民目击》,到课堂上展开讨论:法治思维方式怎样建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演讲与讨论:“‘法理不外乎人情’吗?”
在具体的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遵循“成果导向”原则,一切以学生获得成果时的适应情况为根据来执行。根据这一原则,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以上各种项目我们都有所增减,在时间和参与比例上也有调整。同时,以上所有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都由教师与学生对讨论的过程、内容、学生的发言进行重点记录,对小品表演等内容进行过程录影。这些既作为最终成绩的参照标准,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依据。
三、“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总结
我们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将“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高校《思修》课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再次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再结合课堂随机调查,了解反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成果评估。通过反馈评估,我们大致得出这样几个结论,可供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的借鉴。
一是《思修》课程制定的学习成果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从学生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全程参与了“成果导向”教学实践的836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总体反响较好,收获比较可观。在回答“上完本门课程,有何收获”时,选择“提高自身修养”的有605人,约占总人数的71.1%;选择“增长自身人文知识”的有570人,约占总人数的66.7%。这两项收获所反映的也正是本门课程独具特色的成果目标,而学生的选择比例从侧面印证了课程开展的基本成果是向好的。选择“激发更乐观的生活、学习动力”的有342人,约占总人数的40.2%;选择“增强自身组织、表达能力”有310人,约占总人数的39.1%。这两项收获所反映的成果目标应该说难度稍高,而学生们的比例也相应下降,但以短短一学期的学习时间来衡量,则这个比例仍然可观。从教师在课堂、课下与学生的交谈、观察来检验,也可以和问卷结果相印证。在小品表演环节中,有学生从过去从来没有经过类似实践到最后独自完成整个任务的规划、组织和完成,成就感极大。也有学生入课堂之处较为腼腆谨慎,经过多次讨论、表演锻炼后,生活态度明显开朗。以上这些反馈属于课程“内循环”的成果反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外循环”的成果反映。金融专业某班辅导员就反映,学生们为了完成小品表演等作业,在课下认真排练,增强了集体生活的活跃度、融洽度和学生独立从事活动的能力。国贸专业某班以课堂上小品表演为基础,组织节目去学校参赛拿到了奖项,获得了一致好评。这些来自课堂外的教学督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听课反馈,就属于“外循环”的内容。
二是学生整体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有大幅度提高。在上课之前进行的调查中,约有20%的学生选择对高校思政课没有兴趣。而经过一学期“成果导向”式《思修》课的学习后,对思政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比例降到约占总人数的4%,反过来讲,对思政课有兴趣的人提高到96%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对这一结论的另一个印证是学生们对“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接受问卷调查的836人中吗,只有11人选择“都不喜欢”,这些同学基本属于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但只占总数的约1.3%。其他822人都在“老师讲授”、“课堂讨论”、“小品表演”、“经典精读”四种方式中选择了其中一项,这起码说明了他们对思政课不再是完全没有兴趣。其中,选择的“老师讲授”有429人,这些愿意听老师讲课的同学显然属于对思政课兴趣比较大的群体,约占总人数的51.1%。
三是需要改进提高的内容,大致有5个方面。首先是课堂太大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学生们在调查反馈中反映最大的问题。一共有162人在回答“你认为本门课程需要调整的地方”时,选择了“课堂太大,人数太多”,约占总人数的41.9%。应该说,高校思政课采取100人左右的大班、合班授课是一个普遍性的现实问题,要直接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不现实。我们能做的是怎样设计好适合大班的授课程序和方式,以期缓解问题。其次是“第二课堂”问题,也就是在课堂外合适地点授课的问题。一共有544人希望能在户外(如革命遗址)安排适当授课,这个比例占到总人数的65.1%,呼声很高,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某种方向性指引。再次是授课内容按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调整。在我们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已经考虑这个方面的问题,加强了授课的差异化和针对性,但从学生反馈来看,效果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仍需加强。最后,是本门课程与其他几门高校思政课的对接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由五门课程组成的整体,从“成果导向”的视角来看,要取得最好的、最完整的学习成果,应该是由五门课一起协调才能达成。如果单纯只是一个学期的《思修》课程来执行高校思政课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学生从中收获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做好《思修》课程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四门课程推进,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整体上都能吸收“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优点,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引向更高层次。这是对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真正落实,对高校思政课任务和使命的更好实现。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刘云山讲话,王岐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雷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4]王秉琦,王成文.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芮常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差异化教学途径 [J].铜陵学院学报,2011,(5).
[7]姬立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8]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9]徐联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8).
[10]Rogers,G.EC2000 and Measurement:How Much Precision Is E-nough[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0(88).
[11]Murtomaa,IU.,et al.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for European Dental Schools:Part1[J].European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2006,(8).
[12]李红霞.EC2000实施效果透视美国院校工程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导向教育”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2016J12)
谭绍江(1981- ),男,湖北恩施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