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7-03-08林小兰
林小兰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江苏 盐城 22400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
林小兰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江苏 盐城 224002)
每一次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形态的变更都将带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演变,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正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本文将以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三个维度,构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般化框架体系,并且通过框架体系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各种战略管理理论之间的差异和演变过程,分析和总结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发展趋势;研究视角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各种产品由匮乏走向丰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日益多样和复杂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经营目标的途径乃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从而产生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现实土壤。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框架体系
战略这一概念本身来自于军事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凭借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而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乃至于组织自身的优势资源就构成了战略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因此,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市场规则为运作机制,以企业的资本循环机制为内在支撑,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对于其他战略管理理论形态的重要特质。
首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当中,企业的行为目标是整个体系的立足点,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企业自身的优势竞争资源,都是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一立足点产生的。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的研究为企业战略管理同其他学科的对接提供了可能,而企业的竞争资源的评估则高度依赖战略目标的选定。
其次,战略管理理论在自身的研究对象基础上,需要确定较为明晰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决定了对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的方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战略管理学界已经形成了多元但是较为清晰的研究方向。企业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目标途径的最优化、同企业外在环境之间的协调,已经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视角。理论界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判别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视角却已经得到了理论界的公认。
最后,战略管理理论需要依赖能够满足所研究对象要求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界,统计方法、案例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已经成为了广受青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具有操作上的复杂性,但是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具有量化分析所独具的真实客观优势。案例分析法优势在于具体和形象,但是由于个案分析所形成的结果具有的普适性较低问题,该种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类比分析是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分析方法,将企业组织和市场类比为生物种群的分析模式,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发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体系高度依赖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依据这样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判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不同时代具有的不同特征,梳理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并总结其内在规律。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的学者立足于各自的时代背景,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20世纪60~70年代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在20世纪60~7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日趋体系化和系统化,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这两个学派在战略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方面形成了具有较好借鉴意义的成果。
首先,设计学派将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提出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设计学派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企业内部要素的最优利用。经济学和运筹学关于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观念对设计学派的影响非常显著。设计学派的学说具有对企业内部运行效率和成本控制管理的高度关注。其次,计划学派在研究对象方面没有就企业战略目标这一范畴明确提出自身的独特观点。计划学派认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应当主要依靠企业高层有意识的计划和控制,就本质而言,计划学派的学说更加围绕战略管理这一概念进行。管理者围绕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这一活动有意识进行管理,是计划学派理论存在的基石。第三,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本身都将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最优化作为资深的研究对象。设计学派认为实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能够实现竞争优势提升的战略目标,计划学派认为实现战略管理目标必须依靠管理层的计划和控制。由此可见,两者都非常关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最后,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在研究方法方面都尚且不够成熟。无论是定型化的还是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在两者的理论体系当中,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
(二)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波特的诸多理论成果至今仍然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形成了众多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泛应用的工具性成果。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方面,波特主要关注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的构建。在市场竞争当中形成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分析的核心内容。波特认为构建企业优势竞争地位,关键因素是选择能够发挥企业优势资源的产业。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波特对设计学派具有更多的承袭关系,但是波特并不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固定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方面,波特更加倾向于通过选择优势行业的模式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波特发展了众多的分析工具,相关分析工具至今对企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都具有深刻影响。一是波特构建了行业吸引力矩阵,形成了非常著名的五力模型。事实上,波特五力模型对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替代性的关注,体现出了波特的相关理论对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借鉴。产业经济学关于市场壁垒和企业市场势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波特的理论直接和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形成了对接。二是波特构建了价值链的分析模式。价值链分析能够将上下游厂商的相互作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进行概括。波特关于价值链的分析同样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上下游厂商的纵向关系内容。
在研究视角方面,波特的理论相对于20世纪60和70年代的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和外部的竞争厂商和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波特的高度关注。正确处理需求方、竞争者和供应商的关系,首次通过波特的研究进入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框架当中。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学派形成和发展,并且成为理论界的主导学派。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学派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为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该学派认为保持竞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研究对象方面,该学派明显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个学派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也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途径问题,并且指出识别并发挥企业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该学派明确指出,产品的差异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性、绝对成本优势、市场信息优势都会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长期这些竞争优势都会被逐步的模仿,并且最终转化为整个行业所共同拥有的特征,这也将最终直接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丧失。
其次,核心竞争能力学派再一次将自身的研究视角转化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开发方面,但是在企业内部资源开发对象的选取和运作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学派同样非常关注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比分析。因此,该学派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囊括了计划学派、波特产业选择学说的观点。从该学派的现有成果当中,可以总结出创新和变革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的主张。只有具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的能力,不断地进行研发和设计,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才能够不断地形成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并且取得核心竞争力,这是该学派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
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倾向于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将生物学、金融学等领域的现有理论成果融入到研究当中,使用统计的方法量化的分析行业总体竞争关系,对成功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活动当中广受欢迎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正在更为广泛的受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人员的关注。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演进伴随着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的把握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
首先,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地位已经逐步受到相关学者的认可,这很好的体现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成倍提升,与此同时也带来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紧张。在市场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产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能力均获得了成倍的增长,则整个市场当中的产品大量过剩的问题就会出现。因此,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日益加快,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就成为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战略管理理论以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就是在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对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要求。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语境之下,企业所以来的产品差异和绝对成本等优势,很容易被外来厂商通过新技术所化解,因此这些外在表现出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维持。在此背景之下,企业须不断发掘新的产品,从整体上进行革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再是有形的产品,其内涵也越发综合化和抽象化。在此背景之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更关注对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发掘。
其次,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当中,学科内部不同年代的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也在逐步加强。在以往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过程当中,不同学说之间的割裂性相对较大,不同时代的管理理论之间的继承性较低。但是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发现,理论之间越发形成一种相互继承的关系。这种相互继承的关系本身是理论发展日渐成熟的体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划学派开始逐步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而20世纪80年代的波特则更加强调企业同外部的竞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时至今日,依托内部资源,在同外界的互动过程当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观念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正朝着不同年代理论前后借鉴的趋势发展。
最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学科交叉性正日益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注重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观念,显然受到运筹学等现代数学方法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的产业选择模型,更是直接将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现在企业管理活动实现了直接的对接。20世纪90年代至今,统计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大量进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部分,最终丰富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工具体系。
四、结论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市场规则为运作机制,以企业的资本循环机制为内在支撑,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对于其他战略管理理论形态的重要特质。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企业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目标途径的最优化、同企业外在环境之间的协调,已经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视角。在目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界,统计方法、案例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成为了广受青睐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7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日趋体系化和系统化,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学派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为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地位已经逐步受到相关学者的认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当中,学科内部不同年代的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也在逐步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学科交叉性正在日益提高。
[1]任文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91-92.
[2]张璨.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谭力文,丁靖坤.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2):84-94,106.
[4]崔星.建筑工程项目中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料采购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65-69.
盐城师范学院校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yctu001)
林小兰(1980- ),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