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3-08袁群峰
袁群峰
(东莞康华仁康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其高发于女性患者,其主要因遗传免疫、地方缺碘等因素导致患者甲状腺素分泌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增生,最终形成结节[1]。该疾病临床中以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存在较多术式,为寻求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患者实施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7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6例。本组71例患者中,男11例,女60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0.5±11.7)岁,病程0.5~20年,平均病程(11.0±3.7)年,其中甲状腺II度肿大患者51例,甲状腺III度肿大患者20例,双侧发病患者40例,单侧发病患者3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操作方法如下: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仰卧颈部后伸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切口于患者胸骨上窝2横指皮纹处,切口长度6~8cm,逐层切开至颈阔肌,在黄白相间之间分离皮瓣,采用丝线悬吊皮瓣,使用电刀切开颈白线,至甲状腺内外被膜间。对甲状腺双侧颈前肌群及外层被膜间隙进行钝性分离,于舌下肌群处使用甲状腺拉钩进行牵拉,完全暴露腺叶,分离并钳夹、切断、妥善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向下内侧牵拉甲状腺上叶,注意防止误切上甲状旁腺,游离出甲状腺中静脉,钳夹、切断、结扎处理,同法处理甲状腺下动静脉,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及下甲状旁腺。待甲状腺分离完成后,将大部分甲状腺前侧腺体进行契形切除,缝合残留甲状腺组织,充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吸出冲洗液,留置皮下引流管一根引出体外并固定,逐层关闭切口。另一侧病灶组织采用相同处理方法。对照组关系手术操作方式基本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相同,但需完全切除患侧甲状腺组织。
1.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病情2年内病情无复发,且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征,临床病症完全消失,各项试验指标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病症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不显著,甚至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表示,用卡方(x2)检验;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36例患者中,治愈1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7.22%;观察组35例患者中,治愈治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91.4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31,P>0.05)。
3 讨 论
结节性甲状腺是临床高发性疾病,其具有较高发病率,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情最终可发生癌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现目前治疗该疾病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治疗及药物治疗,临床中药物治疗针对病灶结节小于6mm患者存在一定疗效;但随着病情变化,结节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血供,则组织病变存在较大差异,如发生变性坏死、出血、囊性变、纤维化、钙化等,一般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存在极大限制;针对以上情况患者,需积极实施手术治疗[2]。但手术治疗存在较高复发率,这与甲状腺肿弥漫性病变相关,同时致病因素存在时间较长,对微小病灶手术治疗无法完全切除,且药物治疗对病情复发移植效果不理想[3]。
既往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虽然疗效较佳,但对患者创伤较大,对周围组织器官及甲状腺功能破坏较重,术后易发生不良并发症。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针对性对病灶组织进行切除,可有效减少手术对病灶周围组织创伤,且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低微[4]。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患者实施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其具有可靠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林 峰,黄汉源.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66-2567.
[2]林勇强,施仙林,朱晓鸣.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4):606-607.
[3]张惠明,苏琼川.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78-78.
[4]曾文晓.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6,29(2):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