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穿刺胸膜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2017-03-08杨宏娟
杨宏娟
(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贵州 黔南 558300)
结核性胸膜炎是一类少见的结核病,多见于肺结核患者,患者常伴有胸腔积液,其中绝大多数需要进行引流治疗。胸腔穿刺引流术也存在相关并发症,有创伤性,穿刺胸膜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甚至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需要加强预防、护理,目前尚无规范的护理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共对42例结核性胸膜炎对象,进行了胸腔穿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对象,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4~71岁,平均(54.1±11.5)岁。纳入标准:①病史≥2周,反复多次胸水,需要进行胸腔穿刺诊断或引流治疗对象;②未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等穿刺禁忌症;③CT提示为单侧病变;④KPS评分≥50分,可耐受。临床表现为伴有中或大量胸腔积液,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22例,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裹13例。胸水深度1~10 cm,超声定位胸腔后下部20例、前外侧16例、其他6例。
1.2 方法
1.2.1 穿刺前
协助完成心电图、胸部X线、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行健康教育,阐述进行胸腔穿刺诊断、引流的意义以及安全性,减轻患者紧张情绪,指导患者配合,使其了解配合注意事项。咳嗽患者给予可待因30 min,口服,操作期间,避免咳嗽,有不适立即举手。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若有严重的焦虑等不适,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2.2 穿刺时
坐位,骑跨座椅,双手放在座椅靠背上,根据患者的胸腔积液位置、胸膜厚度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本组胸肩胛下线第8~9肋25例,其他B超声协助定位选择胸前后下部等其他部位,选择15 cm套管针,B超声避开重要的结构,设计穿刺的路线。常规消毒,铺巾,5 mL注射器麻醉穿刺点,进行试穿,验证深度以及方向,试穿成功后再进行穿刺,常规切开皮肤,做2 cm左右的切口,纱布压迫切口,待切口出血停止后,右手握住套管针,手掌顶住针芯,前端露出略长于胸壁厚度的套管针针体,沿胸壁垂直方向入针穿刺,固定套管针,医嘱花奴这深吸气后屏气,固定套管针,拔出针芯。根据需求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管。护士多人配合,除穿刺外,还有护士做好患者的安抚,以眼神沟通,抽吸液体时速度不宜过快,首次抽吸液量在600 mL以下。
1.2.3 穿刺后
留观20 min,平卧休息,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进行脉搏、呼吸监测,心电监护30 min。
2 结 果
出现2胸膜反应,1例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出汗,1例病情较重出现血压下降、心悸表现,均发生在胸穿过程中。
3 讨 论
胸腔穿刺胸膜反应发生机制较复杂,发生机制与晕针存在相似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心理因素,每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都是不同的,性格各不相同,面对急性心理应激事件的自我调整方式也存在差异。胸腔穿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是在意识状态正常情况下穿刺,穿刺本身有一定的风险,当穿刺针进入人体时,患者必然会出现担忧情绪,这是人适应自然、面对危险的自然反应,但心理素质欠佳的对象便可能因此出现应激水平上升情况,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引起血压、心率上升,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引起晕厥。有报道显示,初次胸膜穿刺出现胸膜反应的风险更高,这反映了患者对穿刺的担心情绪对胸膜反应的影响,人对未知事物天然存在恐惧情绪[1]。②生理病理因素,每个人的心理以及病理状态也存在差异,这些不仅会成为应激源,还会影响患者的耐受,如怀疑为癌性积液的对象,患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胸膜反应。患者身体状态较差,血管收缩舒张功能不足等导致血压的自我调节功能受损,颈动脉狭窄引起路脑缺血,容易出现暂时性脑缺血,基础心率偏高容易出现心动过速,这些都会增加胸膜反应发生风险。③医源性因素,特别是护理水平、穿刺质量直接影响胸膜反应发生风险,更积极、正面的干预可提升患者的耐受,更规范、高效的穿刺,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疼痛等刺激,从而减轻疼痛等不适对患者的刺激。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护理管理:①预防护理:需采用术前训练、规范术前准备、健康教育、穿刺过程中的心理支持等方法,提高患者的耐受,同时减轻穿刺过程中的不适,提高穿刺的效率,必要时可口服镇静镇定药物,心理护理的方法需坚持个体化,采用心理支持疗法、音乐疗法、焦点问题解决、同伴支持等,这些都是有效的心理护理策略。护士自身需要有较高的素质,拥有镇静的“气场”,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②针对发生的晕针,需要做好监护,对症护理,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心慌、心率、头晕等症状,出现轻微症状,可指导进行能深呼吸法缓解,调整自身状态,做好安抚,若出现意识恍惚、强自镇定而面色苍白等症状,需要立即停止穿刺,必要时用药治疗,帮助镇静。
综上所述,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穿刺胸膜反应发生与生理、心理、医源性因素有关,需加强预防护理。
[1]王素丽.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穿刺胸膜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1):2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