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7-03-08田少萍郭玉鹏徐家宁
田少萍,郭玉鹏,徐家宁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长春 130012)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田少萍,郭玉鹏,徐家宁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长春 130012)
高校本科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需将科研训练融于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以确保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在实践中,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途径,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将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贯穿于对其培养的全过程,多措并举,为本科生全力营造科技实践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拓宽教学管理途径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高校本科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需将科研训练融于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教学管理将从日常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开拓性、创新性层面,以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训练并举,在保障教学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院师资阵容强大、科研实力雄厚、仪器设备精良等优势,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验”项目、“吉林大学开放实验”项目等,以多层次、多形式为本科生全力营造科技实践氛围,积极推进本科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
在基地建设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契机,依托化学学院雄厚的科研背景,充分调动本院科研人员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项目运行初期,组织科研精英及资深教授为学生作”化学前沿讲座“报告会,向学生报告本课题组科研状况。同时组织学生到各课题组实地咨询、观摩,启迪学生热爱科学研究、锐意创新的精神。经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向往和探求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到感兴趣的课题组接受科学研究的系列训练。为进一步推进项目深入开展和受益面更加广泛,学校聘请资深教授、博导来指导基地学生科研训练。这一改进,使得学生选择导师和课题更为灵活和多样化,营造科研人员和学生双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验”项目中,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检查标准,学院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实践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课外培养计划,项目结题学生可获得相应课外实践学分。同时也加强鼓励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让教师更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其中,并且把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课题,纳入到教师教学的日常工作量中。化学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内容基本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内容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国家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实验,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增加研究兴趣,延伸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研究技能及综合协作能力。
积极推进学校组织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开放性创新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研究性实验,面向本科生开放。实施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教学,旨在推进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外探究性实践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问题的主动性。科研老师拟定课题,吸收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基础实验室也有一定数量的“开放性实验”项目,真正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即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科研课题组对学生开放。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自由掌握时间,进行实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 建立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
2016年10月国家教育部对吉林大学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次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坚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两个突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三个强化。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本次审核评估的考查方式为: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为积极配合学校迎接此次审核评估,学院教务办牵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学校组织宣讲、调研、视频等多种形式学习,进一步领会了审核评估的五项原则、工作重点及核心理念,明确了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及工作思路。在建立学院教学档案中,整体思路以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为主线,以日常教学档案管理科学规范为原则,将日常教学档案管理加以提炼,上升到评估指标体系高度,建立具我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档案。此过程经历了整理、分类、收集、补充、录入阶段和细化、加工、装订等阶段,建立涵盖教育教学文件、师资队伍状态、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素质8个方面内容的教学档案及相关的电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提炼整理出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证、教学特色7个方面93项的详实材料,以作为化学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的支撑材料。
在审核评估中,专家现场抽查了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培养过程、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材料,并调阅毕业论文、期末考试试卷等材料进行审查,同时专家走进本科基础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进行巡查,走进课堂听了多位老师讲课,专家对我院的反馈意见非常满意。这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达标作出了贡献,化学学院在此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被学校评为“优秀基层单位”。
3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学生参与科技实践使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需要拟定实验计划,思考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这个过程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提高,解决了学习被动、自主性差的问题,在学习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成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学生参与科技实践使毕业论文优秀率提高。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训练,在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实验技能的掌握上都有所提高,学生在文献阅读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学术论文撰写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通过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解决学生毕业论文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使毕业论文优秀率明显提高。
在实践中,由于措施得力,发动持久,参与面广,培养学生质量成果显著。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2010级~2015级学生中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热情高、人数多、范围广、形式多样、成果显著。近5年,学生参与基地科研训练项目2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58项,其中国家级64项、校级94项,参加吉林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43项。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逾千人。经过多种渠道的科研实践训练活动,学生综合能力大幅提高,近5年取得成果:A.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35项,其中国际级化学相关类大赛金奖2项(团队),银奖1项(团队)。B.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学生共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C.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活动中,学生获全国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墙报类”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报告类”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D.学生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SCI刊登14篇,中文核心刊登2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逐步建立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and improve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TIAN Shao-ping, GUO Yu-peng, XU Jia-ning
(School of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Human society can not only be limit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talents. In practice,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s the goal,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as the way,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eaching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Innov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Improve;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2017-04-20
田少萍(1958-),女,本科,副研究员。
G642.4
B
1674-8646(2017)13-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