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互构模式
2017-03-08储著源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论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互构模式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当代中国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阵地,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战略,三者互动性建设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三者在本质内涵、世界观、方法论、历史文化底蕴、主体间性、实践契合度、发展趋势、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上的密不可分性。基于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依据“打牢基点、架构支点”的构建思路,亟需分二个步骤四个层级打造“思言行”、“知行”、“言行举止”、“理实”高度一致、一体的互动性建设模式。任何“主流”的生命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创造、践行和传播,当前亟需打造广大人民群众内在认可的“主流”范畴及体系,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主流思维;主流话语;主流意识形态;逻辑关系;互构模式
意识形态工作是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阵地和核心战略,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在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主导和指导地位。所以,如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凸显出两个比较重要的路径。一是培育反映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主流思维。十八大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1](P20-29)此建设路径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和倡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的、全社会认可和践行的主流创新思维方式。二是加强直接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话语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本质内核的主流话语在国际国内广泛传播及流行。党的十八大曾指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1](P4)主流话语的直接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话语权威和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实际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已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力量和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历史地、具体地、系统地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本战略范式。因此,依据主流思维、主流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逻辑关系打造三者互构模式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主流思维、主流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媒介和手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主流意识形态是两者共融共存的根基和载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三者始终保持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一致。虽然三者存在理论地位和实践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相互之间一直内在蕴含本质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根本一致性,共同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其一,从本质内涵来看,三者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在思想和精神上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获得了党和人民的广泛地认可和全心全意地践行。通常,主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意蕴:一是具有指导、主导、统治之地位;二是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自觉践行;三是契合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四是始终与非主流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自觉引导非主流与其日益兼容,极力构建推进历史前行之最大合力。那么,何谓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呢?主流思维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严格依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并借鉴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前途所进行多维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过程以及自觉构建的科学思维模式。主流话语是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大家广泛认可、占据主导地位、承载优秀历史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念、统治阶级主动构建和倡导的言说及表达方式,是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形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实现的媒介系统。与前两者相比较,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内涵争议较大,定义略显复杂。笔者认为,基于具体形态和具体层级,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当包括四个层级和四种形态:一是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日益趋同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其他意识形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直接吸收的其他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三是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四是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始终能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但又还未到融合时机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不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生冲突、代表国内外各个阶级、阶层立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其他思想观念体系。总体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特指当代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除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主流意识形态。由此观之,主流意识形态是指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和整合性,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之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反映统治阶级意识、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实质是一个时代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三者共同的本质内核,贯穿于三者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全面、内在地规范着党和人民的思维习惯、行为举止和行动方向。实际上,观照三者本质内涵的一致性,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最大公约数,即三者本质内核的一致性、同一性。
其二,从世界观、方法论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三者共同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构成了三者共享共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思维要通过话语来表达主体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实际行为趋向,并最终表现为理论化、体系化的思维产物——意识形态。其次,话语主要是为表达思维和践行意识形态服务的,是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当然,任何主流话语必然会反映社会大众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话语的根本立足点是表达主流的思维价值取向和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轨迹。再次,意识形态与思维、话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思维、话语比较完善的形式载体和内容载体。意识形态通过思维工具获得主体创造性构建、内在认可和自觉践行,并且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表现出来。
其三,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三者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之精华、赋予中华历史文化新生命、新形态、新境界,它们的根本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历史文化构成了三者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统领地位,是三者辩证统一的最终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2]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等都是一脉相承、一贯相通的,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语言和思想观念都是有历史根源的,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中国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之精神,并契合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趋向,中华历史文化是三者共同的原初之态。换言之,中华历史文化既是诠释三者同根同源的依据,又是实现三者辩证统一的根基和载体。
其四,从主体间性来看,三者获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认可和信服,且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持续实现良性互动和科学兼融。马克思曾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3](P81)三者之间共同的根本特征是主体依赖性,都是靠积极主体来构建、表现的,主体缺失必然导致三者具体形象的缺失,三者具有的实践意义都必须经过主体内化之后才能实现。所以,三者在调动人民群众创造性、团结社会大多数人主体、凝聚社会大多数人共识、严格指导大多数人实践行动、构筑大多数人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主体一旦接受了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就标志着该主体基本接受了其他两个,特别是主体一旦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和规约,就会自觉构建传播和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与话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三者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核心价值取向具有根本一致性。比如,话语作为一种稳定的交流工具和思想及情感表达方式,是实现社会有效整合和凝聚社会共识的文化纽带,并且这样的文化纽带同时推广被人们共同认可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其五,从实践契合度来看,三者在实践立场、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目的等方面保持高度紧密、互为整体的实践关系。在实践立场上,保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自觉尊重、树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仅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去构建、检验和发展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在实践内容上,三者都是承载或表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内在接受和认可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是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和静态呈现方式。在实践方式上,三者主要是以党和人民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推动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与党和人民的实践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在实践目标上,三者始终保持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表现为完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目标。总之,三者始终以服务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为宗旨,在实践中明显处于一种相互推进、相互支持、相互服务、互为整体的实践关系。
其六,从发展趋势来看,三者都正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契合了历史发展趋势,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代表着主流文化发展方向,力保其依托的文化体系绵延不断。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体系,是统治阶级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概括,决定着人民思维、社会话语的形成和转换。同样,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积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将起到独特的作用。所以,一旦主流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主流话语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众话语、主流意识形态是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三者必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呈现出正向、同步、协调推进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三者共同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永续发展。
其七,从内在逻辑关系来看,三者之间存在严密的历史逻辑关系,并且它们的主次位置有差异、表现形式有分别、作用大小有差别,实质是三者既存在价值取向的根本一致性,又存在具体指向和核心职能意义的相对差别性,而差异让三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形成更加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特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一般来讲,思维活动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整个世界思想文化体系都是人类大脑展开思维活动的积极产物。所以,主流意识形态是主流思维的产物。话语是人类创造的表达意识形态的言说方式,是人类表达自身思维活动及方式的主要途径。基于此理解,话语构成了思维转化为意识形态的中介系统,而思维和意识形态决定着话语的具体样态。当然,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之后,通过统治阶级的教化和导引,主流意识形态强有力地指引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变迁轨迹,决定着主流话语的具体形式。此外,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最终都内在地包含在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即有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因此,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它对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本上决定着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的发展方向。实际上,任何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扩大的产物,最早来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很明显,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三者的历史变迁都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两大客观规律的制约。笔者认为,从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和发生学原理来看,三者之间历史逻辑关系可以从意识形态是否形成两个阶段来描述:意识形态形成之前,三者之间历史逻辑关系为“生产劳动实践→思维→话语(语言)→意识形态→实践……”;意识形态形成之后,三者历史逻辑关系为“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思维、话语(相互并列关系)→实践……”。
综上所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总体表现如下:第一,主流意识形态决定和支配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的形成与变迁,前者与后者是内容与形式、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第二,主流思维思考、提炼和内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影响和决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选择;第三,主流话语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主流意识形态融进实践、凝聚力量和树立权威的媒介和手段;第四,主流思维决定主流话语的表达方式,影响和决定话语外显的立场、观点、方法,两者是“思”与“言”的关系,前者是主体思考模式、方法,后者是主体思考结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统一于主流意识形态;第五,主流意识形态在三者逻辑关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即有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主流思维、主流话语;第六,虽然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构成了主流思维、主流话语的主体内容,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基本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力、表现形式,然而主流思维、主流话语本身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主流意识形态也经常构成了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培育和传播的根本方式。因此,基于一定的历史境域、实践场域和活动区域,三者之间经常出现内容与形式相互转换现象,内在具有转换性和统一性,即动态地互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三者之间内在、客观的历史逻辑关系既构成了三者动态互构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前提,又构成了三者互构实践展开的指导方针和策略方法。
二、三者之间的互构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5]很明显,模式是主体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科学知识构建的模型、样式和方案。模式不等于实践本身,它是即将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设想方案,但它对主体以及实践本身具有必要性和先导性。所以,模式主要是借助科学理论和正确经验指导主体对未来实践展开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构想。如此理解,当代中国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互构模式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正确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总体范式,从理论上诠释三者互构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构建三者互构的方法体系和现实方案,以此形成三者在理论与实践上互动性建设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方法。当然,作为互构依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奠定了三者互构的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作为互构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三者互构的参照物和航标。总之,三者互构既要严格依照客观的历史逻辑关系,又要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和服务性。
其一,互构模式构建理路。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P98)作为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观念上层建筑——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统治阶级力主打造的思想资源库。所以,基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践地位,必须始终抓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这个根本载体,打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传播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创造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丰富和发展。对此,在论构三者互建战略中,必须牢固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整个建设战略的基点,并且充分挖掘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的服务潜力,从而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起两个必不可少的支撑点。由此,笔者将三者之间互动性建设模式称之为“打牢基点、架构支点”互构模式。
其二,互构模式构建要求。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互构模式的根本要求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和打造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对此,党和人民必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聚力和话语权威,集中全社会思维智慧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时代化大众化,凝聚社会共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此外,从技术层面来讲,互构模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必须内在具有主动适应传统习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当代实践的基本功能。
其三,互构模式基本特征。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互构模式具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客观需求、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高度一致的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推进性。三者互构模式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呈现出一个整体性建设战略思路,互构模式的根本价值在于全面推进三者共同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第二,优势互补性。互构模式关键在于整合多种建设模式的优势,并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建设模式的劣势,力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第三,多维层级性。无论是思维、话语还是意识形态,其后面的依托主体肯定是多类型、多层级的,他们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话语习惯,科学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也不一样,接受和创造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能力也不一样。对此,互构模式在整体性战略指导下,必须具有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模式和特色模式,即互构模式具有区域性和主体性。第四,自觉互动性。经过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熏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思维话语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达成高度一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被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际上,目前党和人民在思维模式、话语习惯上日趋一致,经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的党和人民基本都能够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第五,一脉相承性。培育健康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极具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中国化应有之义。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极大地改变了国人思维方式,也赋予中国传统话语的当代形态。因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主流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形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具有一脉相承性。
其四,互构模式基本目标。基本目标主要是指互构模式构建的初衷和使命,它可以基于实践的客观需求预先设定。对于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讲,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目标和任务,只存在一个不断强化和巩固基本目标的任务。换言之,三者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甚至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之时仍然需要加强三者的互动性建设。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看,互构模式基本目标主要如下:第一,打造意识形态、思维和话语的“主流品牌”,展示“主流”魅力,即构建“什么是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解答范式;第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观点,彰显“主流”历史深度和科学性,增强“主流”说服力,即“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是什么”的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理论范式;第三,同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持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俗科学理论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容易地理解国家和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清楚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推动国家和民族振兴,即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化范式;第四,坚守电视、影像、网络、日常生活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阵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的思维方式,构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话语系统,即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常态化建设范式;第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领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历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将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塑造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建设战略,最终实现三者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目标。
其五,互构模式建构步骤及思路。建构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分别以各自为技术基点打造兼融其他两者的建设模式;第二步是基于三者发展机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打造兼融三个基本模式的总体模式。当然,第一步是手段,第二步是目的。具体如下:
第一,打造创造性构建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思维创新范式。思维是话语和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媒介,它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手段,而话语是思维模式及思维产物(即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通常,主流思维具有四个方面的本质内涵:(1)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主要包括思维立场、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2)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是正确解答具体问题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目标、思维依据;(4)是主流的个体思维习惯、话语及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言行举止。因此,主流思维从整体上呈现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具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质就是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当然,通过主流思维创造性建构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通过闭门造车式诡辩思维来实现的,而是由实践思维来完成的,是主体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传统、人文地理环境、民族区域差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来完成的。简言之,话语和意识形态是主体思维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打造传播主流思维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培育范式。任何思维形式都要通过一定的话语来表达并说服人、培育人和引导人,而任何意识形态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威以及依托逻辑严密的话语体系。话语是形式,思维和意识形态是内容,话语是否行之有效、通俗易懂必将影响到主体思维的培育以及意识形态的运行与认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易帜。当然,主流话语具有体系化特征,是一个话语群或话语体系,这也造就了主流话语本身的表达张力和韧劲。主流话语权威实质是其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思维的立场权威、观点权威、方法权威和实践权威。所以,当代中国主流话语建设不能脱离主流思维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实际,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及话语权。
第三,打造依托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形成、发展和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范式。每个统治阶级都有反映自身意志利益的思维观念和话语模式。通常,社会大众了解一个统治阶级,首先了解到的是他们的思想、立场、政策的宣传教育话语,然后才深入了解具有体系化、理论化的意识形态。所以,任何统治阶级在构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之前,都必须选择代表本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思维模式和构建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说服和掌握人民大众以及凝聚社会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广泛共识。
第四,全面构建“思、言、行”合一模式,或叫知行合一模式、言行举止一致模式。此处构建“思、言、行”、“知、行”或“言、行、举、止”模式实质是打造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范式、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社会意识特殊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它始终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实践主体拥有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和交往工具(比如话语),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实践主体的思维意识境界以及丰富和拓展了交往形式。所以,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既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逻辑整体,又内在地具有实践互动关系。从广义上来讲,互构模式既包括三种各自建设模式,又包括三种共同构建模式。然而,基于互构模式的技术指向来讲,互构模式归根到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互动性、整体性建设模式。因此,互构模式核心在于打造“思、言、行”合一模式、知行合一模式、言行举止一致模式。主体“思、言、行”辩证统一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领导权的重要路径,通过思维培养和话语构建两个角度,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融进社会个体和群体,切实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体的思维、言行举止,这是互构模式的核心思想,更是互构模式的目标追求。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和思想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实践逻辑第一步是让主体学会思考和表达,第二步是凝聚社会共识和主体力量。主流思维包括三个维度:“为谁思,思什么,怎样思”,即思维立场、观点和方法。主流话语也包括三个维度:“代表谁,维护谁,指引谁”。两者都充分地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价值取向。基于此理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建构“思与言”范式,即“思维”和“话语”范式。同时,大脑思考和言语表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考决定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言语表达体现出思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若将两者分开,必然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反之,若将两者紧密结合,建构统一之范式,必将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思维中包含隐性和显性的话语、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而话语展示内在的思维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地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主次位置,意识形态决定思维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话语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即“有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实际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培育和建设工作高度统一起来,并在实践中同步推进、深度融合。所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分析和实践感知,就能充分地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或叫思、言、行)始终处在高度一致的逻辑状态,并以此极力引导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趋向一致,从而推动全党和全社会就关于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问题达成极为广泛的共识,让整个民族和社会显得更加团结、乐观向上。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立场、价值目标的直接表现。同时,它们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直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而这样的执政思维和执政话语在实践中共同承担起表达、传播、维护和践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而且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充当全社会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推动当代社会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丰富和发展。很明显,占据整个社会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观念、话语习惯和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高度一致的,并是相互推进发展的,这也说明了作为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真正实现了对人民的思维示范和话语承诺。
通常,知、思、言、行、举、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针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具体描述。若将它们上升到政党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度,它们既具有个人的差异性,更具有国家和集体的统一性。若单从特定时间段的具体个人来看,每个人言行举止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若从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上升到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知、思、言、行、举、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承继性。换言之,从长远看来,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和认可的知、思、言、行、举、止日趋一致,从而成就了主流性。对此,互构模式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大众培育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和构建国家和社会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然后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通过统治阶级宣传和推广再次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实现团结社会大众、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旨趣。
三、几点启示
审视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逻辑关系以及三者互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将为今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话语和意识心态建设提供一些重大启示。
其一,制定和实施重大战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构建服务于战略目标、共同理想和崇高理想的主流思维意识、话语权威和意识形态。任何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都不是空洞的、虚构的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在人们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奋斗目标。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6]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际,我们亟需紧紧围绕中国梦,打造服务于中国梦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创新精神、荣辱观、话语习惯、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其二,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思维智慧、话语资源和理论观点,全面整合和统领非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切实树立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和实践权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经典文献学习与研究是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功课。虽然主流与非主流的形态、地位和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但又始终与非主流纵横交错。当前,面临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话语的挑战,我们既要防止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含糊不清,也不能简单分割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句话,既要分清主流与非主流之区别,又要掌握主流与支流之关系。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以自身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为优势,既整合其他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优势,又尊重其他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最终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化方式让支流自觉趋向主流。
其三,积极打造广大人民群众内在认可的“主流”范畴及体系,为实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构建当代中国主流的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维度和模式必须多元化,不能仅仅构建自上而下的官方主导模式,也需要构建自下而上的人民群众模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挖掘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和可以兼融其他思维话语和意识形态的主流潜力。此外,自觉打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范畴,推进中国特色“主流”之社会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主流”的宣传思想工作,形成极富生命力的党、国家和社会高度认可的“主流”思想理论教育模式。
其四,创新研究方法,科学论构主流思维、主流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互构范式。任何科学理论范式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内在地必然包括科学共同体之间共享共育的思维方法、话语方式和意识形态体系。因此,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维和主流话语三者之间互动性建构范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当前亟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从互构依据、互构起点、互构模式和互构路径等方面论构三者之间的互构范式,并诠释互构范式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依据、现实困境以及模式方式,多维地展示互构范式基于现实问题的承继与转换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达成社会广泛共识寻求新的路径方法。
总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就必须积极主动培育极富创造力的主流创新思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打造内含中华文化底蕴、极富生命力的主流话语权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打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极富主导力、领导力和控制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及挑战与机遇,党和人民亟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主流思维、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同步、协调、科学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9.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6.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5.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责任编辑:卢圣泉)
Mainstream Thinking,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Mainstream Ideology of Mutual Configuration Mode
CHU Zhu-yuan
(Marxism College,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2,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mainstream thinking,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mainstream ideology is firmly ideological work leadership and ownership of the main front,the core strategy to enhanc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of interactivity to build three contemporary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Three in essence connotation,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nter-subjectivity,practice fit,the development trend,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there are three secret theory and practice,history and reality on indivisibility.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ccording to"lay a solid basis points,architecture point"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the urgent need to create four levels divided in two steps"thinking words and deeds,""knowing and doing","demeanor","real reason"height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of the interactive mode.Any"mainstream"life is recognition of the masses,create,practice and propagate, is urgently needed to build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recognized inherent"mainstream"category and the system,providing unlimited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urce of power.
mainstream thinking;mainstream discourse;mainstream ideology;logic relation;mutual configuration mode
D610
:A
:1672-626X(2017)01-0110-08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1.015
2016-10-20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基金(XJ201424);安徽医科大学软科学项目(2015xkjr06);安徽医科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校教字[2015]58号)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