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体系以提升其话语权
2017-03-08张毅
张毅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体系以提升其话语权
张毅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紧密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被混用,但事实上它们在本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体现了这种关系,多党合作制度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虽然其在国内有较强的话语权,但在国际上还未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因此,还必须完善话语体系,以增强多党合作制度的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话语体系;多党合作制度;
“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遗憾的是,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权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从提出到现在,五年已经过去,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还在不断提出这个问题(仅习近平总书记就提了10多次),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之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权的问题都没有太大起色,甚至,一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混用就是明显一例。中国“挨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界定
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许多人通常会把这两个概念混用,而没有区别二者之间的不同。
(一)话语权
1970年,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还是人们斗争和争夺权力的手段,从而把语言学上的话语赋予了政治色彩,从此,话语就同权力联系在一起了。在福柯那里,话语权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阶级以一定的话语为载体和工具,将其意志、思想、观念和主张传播于社会和民众之间,通过影响、渗透和感化等方式使之接收、理解和接受,最终确立其社会地位,并让其他社会群体和阶级所臣服和膜拜的过程。实际上,早在1959年毛泽东就谈到过话语权问题。他说:“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西,掌握在谁的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利问题。”[2]这里毛泽东说的就是话语权利问题,实际上,还隐含有权力的意思。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舆论工具,这是权力;宣传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的理论,这是权利与权益。
在汉语里,话语权有两方面的含义: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话语权利就是说话的权利,基本等同于发言权或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的权利,即对自身的定义权、解释权和评判权。话语权力,是指话语所拥有或产生的权力,即通过话语而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控制力,是一种用话语和观念来影响他人的权力。[3]它是指在一定的基础(实力、制度、文化等)支撑下,话语主体通过一定的平台以话语表述的方式使话语客体自觉认同话语内容,从而达到影响话语客体,实现话语主体目的的一种能力和力量。所以,话语权一方面是指话语主体表达观点、陈述意见和运用话语的机会、资格和权利,另一方面是指话语主体通过话语表达维护自身权益,控制、影响舆论走向的支配力量。
因此,话语权是“说话权利(right)和说话权力(power)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4]即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的权利及表达内容被重视的程度。[5]需要说明的是,话语权的本质不是“权利”,而是“权力”,是通过语言来运用和体现权力。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权利,反映了人们或国家在社会或世界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6]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大小,直接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社会实力的强弱,以及实力的有效使用。[7]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话语权的大小跟这个国家的硬实力相关,但反过来,话语权也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和权力的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常所说的话语权是指话语形成的权力,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指拥有说话的权利。本文后面所说的话语权也基本是话语形成的权力一意。
(二)话语体系
从字面意义看,“所谓话语体系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话语群,话语群构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8]即话语体系就是由一群话语构成的一个系统,这种系统或体系是要向话语客体说明一定的问题,以影响客体。既然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就有一定的范式,所以,话语体系是指“作为人际交往沟通手段的言语活动在一定社会境遇中运用的范式,即承载说话群体的主观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当然,这种范式不是“语言学上的各种规范,也不是指个人的言说行为,而是指言语文字活动与社会境遇之间构成的一种建制性关系的完整系统准确的体现,它是为完成某种社会功能而存在的。”[9]因此,话语体系是一种具有规范建制的话语系统。
话语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所以,以话语群为基础的话语体系也是一个反映话语主体思想的系统,“话语体系是反映话语主体的价值、利益与权利的意义表达系统。”[10]话语体系只是话语主体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外在表现,其实质在于话语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和价值观等内容。因此,不同的话语主体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如在西方是自由主义话语体系,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正如有人认为,“政治学话语体系即是政治学人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以及使用的术语的统称,其实质上是中国政治学人精神和工作特征的一种总体描述和概括”[11]。
总之,话语体系这一概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它是以话语或说话语群为基础的;第二,它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有一定的规则、范式;第三,它承载着一定的思想,解释一定的事务;第四,它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依据这四点,话语体系就可以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话语主体为了表达自身思想理论、文化知识或解释一定的事务而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一个系统的言语和文字表达体系,是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要素构成的话语理论系统,所以,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外在话语表现形式。
二、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关系
话语体系是经常与话语权一起出现的一个词语,甚至有些时候,这两个概念被混用。但事实上,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两个概念,虽然它们经常被一起运用,也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
(一)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联系
首先,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有相同的源泉,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和话语。从根源说,话语权和话语体系产生于实践。无论是话语权还是话语体系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都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真正的实践,再好的话语也不可能形成话语权,看似完整合乎逻辑的话语体系也会缺乏支撑,因此,实践是构成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根本。从表象看,话语权和话语体系都是以话语为前提的,话语是它们的主要载体。话语权和话语体系都是在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话语就没有话语权和话语体系了。所以,话语是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构成主体。
其次,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话语权同话语表达密切相关,好的话语表达就需要有科学的话语体系,特别是有逻辑又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的话语体系,以承载和传达话语主体的思想理论,影响话语客体,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反过来,话语权的获取和拥有,可以促进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因为,为了获取话语权,话语主体就会构建完善的话语体系,以形成利于自己的形势,并不断获取话语权;拥有话语权的话语主体为了保住并不断增强自身话语权,会不断完善自身的话语体系,以应对其他话语主体的挑战。
最后,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具有相同的归属。话语权和话语体系都是话语主体为了说服话语客体,以使其相信话语主体所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只不过是一种影响方式和手段,话语主体的真实目的就是通过话语权或话语体系直接影响话语客体,维护并不断扩大自身权益。
(二)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差别
首先,本质不同。话语权的本质是权力,话语体系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或体系。虽然二者都是由话语构成,但二者不是同一个事物,关注点不同,着力点也不同。话语权要求形成权力,可以通过完整的话语体系形成这个权力,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和手段(如硬实力、制度等),其强调的是对话语客体形成影响或施加影响的程度;话语体系则更多地在于表述,说明自己的思想理论、价值观等等,更侧重于向客体阐释自身,使其信服,从而接受话语主体的表述。话语权的本质在于形成权力,话语体系的本质在于形成体系。
其次,内容不同。话语权主要由话语主题、话语主体和话语载体等构成,是话语主体通过一定的话语载体在某个话语主题下获得定义权、解释权、主导权和控制权等,以最终形成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力;而话语体系则包括概念、范畴、表述、词汇、原理、范式和逻辑等一系列的具体内容,是把概念、范畴、表述、词汇等按照一定的原理、范式和逻辑等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话语系统。
再次,程度不同。话语权注重影响力,是为了控制、影响话语客体,话语体系注重阐释,是向话语客体解释事务以获取认同。没有较高水平的话语体系,就不可能赢得一定的话语权,[12]但是有了科学的话语体系也不一定就会获得话语权,可以说话语体系是获得话语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所以,话语体系关注于定义、阐释事务,以获得话语权,但话语权的获得还有其它因素的作用,如话语的传播,价值、文化认同等。
最后,结构不同。话语权的获得在于实践,包括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的实践,所以,根据来源、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可接受性四个维度,话语权可以分为个体性话语权、情境性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三个类型。[13]话语体系的构成在于话语基础、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传播等方面的组合,根据人群、特点、范围等可以分为政策性话语体系、学术性话语体系和大众性话语体系。因此,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总之,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不了解话语体系的人是无法参与对话沟通并对别人产生影响力的;而了解话语体系的人并不一定会被赋予发言的权利;或是即使被赋予发言的权利,也得不到听众的共鸣和支持,产生不了影响力。”[14]所以,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话语权的形成还需要依靠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话语体系背后的思想体系。
三、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
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关系生动地体现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中: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国内获得了强大的话语权,但在国际上,多党合作制度还没有太多的声音,引导力和影响力不强,话语权还比较弱。
(一)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
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多党合作制度利用自身话语体系对话语客体的影响,即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国内,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具有较大话语权,无论在哪个领域,它都具有一定的引导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更多的是指其国际话语权。多党合作制度的国际话语权是一种制度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运行、国际规则制定、国际道义维护、国际秩序组织方面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是围绕国际制度改制、转制、建制来展开”的争夺。[15]因此,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其在国际政党交往、政党规则制定、政党秩序构建中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在国际政党制度改制、转制、建制中表现出来的引导力与控制力。从这方面来看,多党合作制度的国际话语权还比较虚弱,影响力不大,控制能力不强。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体系
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体系就是多党合作制度为了定义、解释和评价自身,传达自身价值、权益、思想理论等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而建构的一个系统的话语群。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在国内和国际的功能有所不同,在国内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多党合作制度并获取人们的认同,形成一种聚合力;在国际主要是为了阐释自身,获得别国认同,从而获得话语权。加之国内外的表达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在国内,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就是要形成一个政治性、学术性和大众性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不仅对政党政治的思想观念、关于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清楚,掌握意识形态上的主动权,也要从学术上加强话语体系的构建,厘清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概念、范畴、逻辑与理论支撑体系等,更要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话语向人民阐释多党合作制度,使他们了解、认同并支持多党合作制度。在国际上,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主要是“要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表达方式,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16],以让国际社会信服。这就要求多党合作制度要有一套理论体系,精准地阐释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结果,向世界展示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要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国际常用语言表述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体系;利用一些普世价值阐释多党合作制度的合理性与独特优势(如多党合作制度开创的协商民主等),增强多党合作制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关系
在国内,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就是其主要代表,也有较强的话语权,具有绝对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上,虽有基本的话语权利,但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不强,特别是在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下,多党合作制度没有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性,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和话语霸权,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等。其中,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不完善是其国际话语权不强的重要因素,如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构成基础、核心理念、基本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话语自信和话语创新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了整个话语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话语权的获得。
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不完善的主要体现有:话语基础挖掘不足,话语缺乏底气,如国家实力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大的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学话语体系等)没有建立等;核心理念不充分,核心概念和范畴界定不清,特别是经常运用西方政治概念,极容易落于西方话语陷阱之中,不能解释多党合作制度,如多党制,参政党的概念界定问题,政党协商,平等协商等;话语内容上,多党合作制度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构建的,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这些都还不是非常清楚;在表达方式上,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也没有一个能让国内认同、国际接受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虽然“中国奇迹”被认可,但对其背后的多党合作制度更多的是曲解和误解;传播不足以及方式、途径的单一、传播手段的陈旧也是影响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因,如民主党派国际交流不足,国内外媒体对民主党派的宣传不足等;自信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没有获得广泛认同,对多党合作制度不了解或了解不深,走入国际谈起多党合作制度就没有底气,容易落于对方的话语体系之中;话语创新也是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缺乏新的概念、理论、逻辑解释多党合作制度的新发展,甚至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如政党协商中却有工商联等),理论落后于实践,从而严重影响了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完整性。
四、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提升其话语权
当然,话语体系对话语权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话语权的拥有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自身实力和实践是最重要的。话语权相对于话语体系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没有话语权,再完善的话语体系也是一个空架子。当拥有一定话语权后,科学、完善的话语体系能够巩固并促进话语权的增长。在当今,中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也有非常成功的多党合作实践,但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不大,可以说多党合作制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7]。话语体系的不完善是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不强的重要原因,要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
构建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第一,要夯实基础,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构建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政治学话语体系,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奠定基础。第二,厘清概念,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进行清晰界定,特别是要分清西方的哪些概念我们可以用,哪些概念不能用,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拿来”。第三,立足实践,要总结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经验,从中找出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构成、逻辑体系和基本原理,在理论、逻辑方面为多党合作制度提供支撑。第四,体现中国特色,用国际通用的语言,以简练、朴实的话语讲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故事,突出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第五,保持自信,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对多党合作制度有充分的自信,向世界展示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第六,加强宣传,多党合作制度要多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向世界展示多党合作制度,以消除误解,增加认同,特别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阐释和宣传多党合作制度,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第七,善于创新,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18],不断在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不仅使理论与实践同步,还要走在世界政党政治潮流的前列,引领世界政党政治。总之,只有构建一个全面、透彻、民族、强势、国际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讲好多党合作制度的中国故事,才能增强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12-06-03(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26-227.
[3]高奇琦.制度性话语权与指数评估学[J].探索,2016,(1).
[4]郑杭生.黄家亮:“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J].人民论坛,2012,(12).
[5]罗会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5).
[6]李慎明.在“建立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网站,http: //myy.cass.cn/news/499398.htm.2012-06-21(2016-08-08).
[7]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5).
[8卢国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6).
[9]谢炜如.参政党话语体系刍议[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0]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31.
[11]万华炜.基于政治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5,(1).
[12]余日昌.重视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N].新华日报,2016-07-12.
[13]高奇琦.制度性话语权与指数评估学[J].探索,2016,(1).
[14]蓝志勇.谈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
[15]苏长和.探索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有效路径[J].党建,2016,(4).
[16]唐爱军.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九位专家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EB/OL].http://theory.people. com.cn/n/2014/1117/c40531-26039819-5.html,2014-11-17 /2016-08-08.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05-19(03).
[1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责任编辑:刘亮红)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7)02-0016-05
本文系北京社会主义学院2016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BJSY201602)的阶段性成果。
张毅,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7.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