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漫谈
2017-03-08徐永飞
徐永飞 王 卉
(1.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2.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
生态文明·漫谈
徐永飞1王 卉2
(1.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2.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
1 关于生态及其相关概念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我们生活的环境;简言之,生态就是指所有生物存在的状态,以及生态之间、生态和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包含人类、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也即自然生态。
生态学“Ecology”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海克尔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互惠或者相对关系,是一门关于自然的经济学。”[1]
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个概念是英国植物生态学家斯坦利(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他通过研究发现,气候、土壤和动物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丰盛都有明显的影响,“一个植被单位,它不仅包括组成植被的植物,而且也包括栖生其中的动物以及相关环境或生境中所有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可识别的自我维持的实体”[2]。于是,他提出“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式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3]
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由工业文明引发的包括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危机统称为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突出表现在世界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严重污染、人口集聚膨胀等现象。生态危机后果,最著名的例子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即马斯河各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肺哮喘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米糠油事件。及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06年发表报告称这次事故导致27万人患癌症,致死人数达9万多。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的英文为“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s”,其本义是“城邦居民”,后引伸为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在中国的诸多古籍中也有“文明”的说法,其意思大致是文彩光明,文德辉耀。在《尚书·舜典》中也曾写到“以文明鸿业,受之元良”。唐代孔颖达认为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要靠教育才能达到,将文明与教育相联系起来。清朝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中说到“术辟草昧而至文明”,此处的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发展水平较高、美好而光明。近代的梁启超、孙中山也都曾解释过文明,梁公认为东西方相互交流有助于新的文明产生,并认为现代的文明是以群众为基础的。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说到“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4]。马克思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5]。它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和社会开化的程度。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
2 关于生态文明的提出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人类的工业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伴而生的资源、能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益严峻,人们开始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逐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本书的影响。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深刻揭示出工业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等理念提出挑战,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并为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寻找“另外的道路”开了先河。此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识到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的能力都是有限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超越了就环境谈环境的局限性,将资源环境纳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开始探索资源环境代价较小的新型发展道路,可以说是对卡逊“另外的道路”的回应。
三个会议的作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促进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各国的政治承诺,“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各国广为接受。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再次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持,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可持续发展呼唤一种新文明,那就是生态文明,目前,全球共有192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趋势。
3 我国生态文明的历程
叶谦吉,著名生态农业科学家,是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定义的学者,出版了《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英汉农业经济辞典》、《农业生态经济博士论丛》、《现代企业管理》(奥斯伯等著)等著作和译作。1982年,叶谦吉提出,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并在重庆市北碚区和大足县率先建立试验区。自此,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初见端倪并走向前台。1987年6月,叶谦吉在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和政府的重视,成为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定义的学者。他认为,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
自建国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3.1 环境意识萌芽(1949—1972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环境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略有体现,但工业化初期,并不明显。1958年大跃进时期,环保问题普遍加重,造成一定程度环境破坏。60年代“三线”建设,促使环境破坏加剧。当时,工作重点在经济发展上,有些领导人和少数同志已有了环保意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合理发展灌溉农业等工作。周恩来总理提出了“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同期,国家还颁布了一些生态保护的条例,如《森林保护条例》(1963)、《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1965)等。
3.2 环境意识觉醒(1972—1983年)
环保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领导,尤其是周恩来总理领导、支持政府派人参加了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首届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同年成立各级保护机构。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
3.3 环保国策提出(1983—1992年)
198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次会议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1989年,第三次环保会议提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提出了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90年代初,逐渐从学术界开始,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3.4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1992—2003年)
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工业化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发展的大战略。2000年,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持续发展纲要》等纲领性文件。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第一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从单纯的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发展规划,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3.5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战略(2005—2011年)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树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此时,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还决定确立“五个统筹”发展的新要求。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2007年10月,十七大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署。
3.6 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2017—今后)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召开,以中国梦为基调,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思维新理念,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大旗,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保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修改环保法规,加大生态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制定并出台:2013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为我国到2020年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规划,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具体思路、战略任务、重大行动及政策措施。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为我国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基本原则,并在国土主体功能定位、技术创新、发展质量、节约资源方式、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执法监督等方面做出跨时代新要求。2015年9月,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体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规划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框架和路线图。2017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该办法虽只有十九条内容,但从中央到地方,逐级逐项对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破坏与建设方面作出了适责适罚的界定,为生态环境建设追责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法律保障。
4 黑龙江国有重点林区与生态文明
黑龙江国有重点林区地处全球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东北亚生态屏障,中国最大亚寒带森林群,北方三大平原产粮区防护带,中国北方四大河流涵养地,中国最大森林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所有这些界定说明,其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无与伦比。
经历六、七十年超负荷采伐后,如今国有重点林区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曙光。2016年 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国有重点林区伊春林区,提出“两山”理论,为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确定了主基调,即以生态功能为主,以资源管理为手段,以冰天雪地、绿水青山为主题,开创出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1]康纳德·沃斯特著,侯文慧译.自然地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14.
[2][英]丘·马尔特比,等.生态系统管理[M].康乐,,韩兴国,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3]葛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8.
[4]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66.
[6]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7]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上).
[8]江伟钰,陈为林.《资源环境法词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6月.
徐永飞(1966.05-),男,东北林业大学外语系毕业,东北林业大学环资法硕士,农林管理在职博士;省森工总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森林资源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林业勘查设计》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林业政策法规,农林经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翻译,教授级高工。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129号902室。150008.邮箱:hszf805@163.com。
王卉(1987.05-),女,东北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数据统计室技术员,《林业勘查设计》杂志编辑。研究方向:森林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