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南京主城核心区意象空间认知研究

2017-03-08杨俊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南京城主城南京

杨俊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南京主城核心区意象空间认知研究

杨俊1,2

(1.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文章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以南京主城核心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个方面对南京城市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各要素对城市意象空间认知的影响,最后对南京城古今城市意象差异进行比较,力求对南京古城意象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城市意象;空间认知;构成要素;城市核心区;南京主城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急剧变化,往日的古城风貌在逐渐褪去,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痕迹也在逐渐的丧失,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城市面貌逐渐趋向雷同。南京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以独特的城市面貌展现了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破坏严重,大片富有特色的街区、巷道和民居建筑等在旧城改造中拆除殆尽,新建成的环境与老城历史环境缺乏协调,甚至格格不入。

一、南京主城核心区地域范围

南京为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市域面积达6582平方公里,辖11个市辖区: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2平方公里以内。南京主城区主要指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四个辖区范围,无论是从经济、人口、商业,还是从文化、科教、交通等方面来看,这四个辖区的城市资源聚集度相对较高,资源配置具有相对优势。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明城墙和护城河围合的主城核心区域,西北以长江为界,东北以紫金山为界,北以幕府山,南以雨花台为界。明城墙和护城河围合的主城核心区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南京历代都城的遗址、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大都分布在这里,是形成南京城市独特意象的重要区域空间。

二、南京城市历史沿革

南京城形成今天的城市格局与面貌,大约始于明代时期。明代的南京城,城北部以军营驻地为主,地广人稀;城南为居住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城西以卫所和仓场为主,人烟寂寥;城东为皇宫区,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使明代形成的南京城市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新建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式样的近代建筑,使南京城市面貌为之一变。20世纪80年代后,南京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这种现代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些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对城市历史格局、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风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可逆破坏。2011年12月南京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①提出整体保护历代都城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和重要遗址。

三、南京主城核心区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凯文·林奇提出著名的城市意象理论,他认为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要素可以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种元素,这五种要素“有规律地相互重叠穿插”统一成一座城市的整体意象。②南京主城核心区城市发展水平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是人们进入、观察和认知南京的主要区域空间,是形成南京城市可识别性意象的关键。南京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要素

明代定都南京,在原有城市格局基础上,做出了填塞燕雀湖,作为新的皇宫的地址,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使得城市中心东移,增加了一条城市轴线,形成了以原有南唐城市轴线和明皇城御道近似平行的两条城市纵向轴线。从1898年绘制的江宁府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条城市纵向轴线。

民国时期,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归葬紫金山,修建了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的“中山大道”,即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形成了一条贯穿城市的东西向轴线。同时在南京城内规划修建了多条“梧桐大道”。

这些基本构成了南京城市轴线和主要道路框架,南京主城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了“经六纬九”的主干路网格局。城市道路是城市意象空间的重要认知元素,也是人们进行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根据道路在人们认知南京城市意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频率,需要对道路进行不同等级的认知分级。

(二)边界要素

南京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同其他古老的城市一样,具有十分明显的边界。在明代,南京城建城了四重城垣的结构,其中最主要也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就是南京的京城城墙,这也是目前南京主城核心区的主要边界,这可以算是南京城的人工筑造的边界。此外,南京城还有天然的边界。

> 表1 边界分类表 来源:作者自绘

(三)区域要素

区域是城市意象的重要认识元素之一。南京城建城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称。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独特,依山傍水。紫金山区域面积近30平方公里,早在三国两汉时期就极负盛名,景区内遗留有众多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遗产,是南京城市重要的区域意象空间之一。明代南京城市商业比较繁荣,手工业发达,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官营手工业基地,商铺云集,为了便于管理实行坊厢制,如顾起元记载,明初仅江宁县坊厢数就达34个之多。主要集中在城南地区,以三山街一带最为集中,至今仍保留了当时的地名。南京自明清以来就是江南地区的文教中心,以贡院和旧院为中心的秦淮河一带是明清南京的文化娱乐区。夫子庙,秦淮河孕育了南京享誉海内外的“秦淮文化”,夫子庙区域成为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现代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新街口区域自民国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整个南京城的商业中心,是市民心中的城市核心,作为区域元素认知度很高。

> 表2 重要区域要素统计表 来源:作者自绘

(四)节点要素

南京城市平面布局呈不规则状,南北走向略宽于东西走向,因此南北向和东西向贯通城市的主要干道的交汇点,自然成为南京城重要的焦点和认知节点。依据南京城市交通地图来看,贯通城市南北向和东西向主干道的交汇点有新街口和鼓楼两处,一处是南京的经济中心,一处是南京的文教中心。

(五)标志物要素

标志物是认知一座城市意象的重要参照物,标志物可以是一座具有鲜明特征的建筑物,也可以是一个构筑物或历史遗迹,或者是一处特殊的城市景观等。标志物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实体抽象出的符号,体现特殊的文化内涵或价值特征。南京城市历史悠久,不同时期都有鲜明的标志物遗存下来,遍布城市的各个区域。南朝时期帝王陵墓前的石刻神兽,其抽象符号已成为南京市的市徽图案。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的大报恩寺塔作为南京城的标志物,不仅风靡全国,更是名扬整个世界。民国定都南京,修建了总统府,成为整个民国首都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解决南北两岸的交通问题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代修建的金陵饭店和紫峰大厦,分别成为80年代和21世纪南京的最高建筑物,是整个南京的地标性建筑。

> 表3 不同时期标志物表 来源:作者自绘

四、南京城古今城市意象差异比较

(一)城市边界

南京古城依城市自然山水条件而建,“东尽钟山之南冈,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外,横缩屈曲,计周九十六里”。③西北据长江,东北依中山,城东为皇城,城南为主要居住区。城市南北向有两条城市轴线,一条是南唐轴线,一条是明故宫皇城轴线。城市布局严整有序,居住民俗融合南北特色,城市的最高建筑物为大报恩寺塔,以城墙为界基本成封闭式的城市格局。

现代的南京打破古城封闭的格局,突破城墙的边界限制,向城市四周拓展。城西突破三山门至仪凤门一线向河西发展,城北突破钟阜门至太平门一线向幕府山发展,城东突破朝阳门向马群发展,城南突破聚宝门向将军山、牛首山发展。原来界限清晰的城市边界现已变得逐渐模糊,城墙被拆毁约三分之一左右,只存断续的几段,许多城门已不复存在。

(二)城市风貌

明代进士陈沂描述南京城“南有坊以居民,北有营以设行伍卫,各有仓,什九在城西北”。南京城中人口密度最大、最繁华的区域位于“北起冶城,南至聚宝门,西抵三山门,东止大中桥”。清代基本延续明代旧有模式,将皇城改为满城,城南依然是城市的居住和商业中心,鼓楼以北、以西地区居民和建筑物较为稀少。住宅既有传统的合院群落,又有颇具特色枕河而居的河房河厅。民居既有皖南徽派建筑特色,但是又有不同,墙体为清水砖墙,用料考究,施工技艺精湛,墙面很少施以白色涂料。门头砖饰简洁大方,极少用繁复精巧的砖雕和石雕。

如今,明皇城早已不复存在,城南大规模的拆迁导致古城历史格局逐渐被打破,历史印迹逐渐被抹平,历史文化资源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日益被蚕食。老城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形成比较大的反差,甚至形成了“矿坑断崖式”的城市景观环境。从界面上来看,形成了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现代风格相杂糅的城市风貌。

五、结语

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主城空间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城市意象特征显著,如何保持南京古都历史风貌的可持续性, 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提高南京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是新时期南京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类需要文化内涵丰富、自然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这是城市适宜居住的重要特性,并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密切相关”。④南京城市需要不断调整自我定位,保护城市个性,开拓出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

项目来源: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认知地图的南京城市空间意象研究 项目批准号:2014SJB132

注释:

①南京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njghj.gov.cn/ngweb/page/detail.aspx.

②(美)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55.

③(明)陈沂. 金陵古今图考[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90.

④单霁翔.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01-311.

Research on Spatial Cognition of Central Urban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Image

YANG Jun1,2
(1.Art & Desig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China; 2.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Based on theory of urban image, this paper takes central urban district of Nan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the five image elements of urban image of Nanjing City:road,border,region,node,and mark,and studies the effect of the elements on the cognition of urban image.Finall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urban image in Nanjing,and makes a reasonable suggestion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mage of Nanjing city.

urban image; spatial cognition; image element; central urban district;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

TU984

A

1008-2832(2017)02-0064-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南京城主城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南京城市中心区生态需水量探析
南京·九间堂
南京城与秦淮河
重庆:今年全力推进 110个道路项目建设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钢与火之舞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