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7-03-08郭林永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47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4700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475
唐 洪 潘 勇 郭林永 王 安 马 勇(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47;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4700;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475)
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唐 洪1潘 勇2郭林永3王 安1马 勇2(1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24733;2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224700;3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24751)
为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提高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水平,特进行了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EW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1次药,隔6 d用第2次药,27%戊唑·噻霉酮EW 600、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5.17%、55.90%,病指防效分别为57.73%、62.05%,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处理的防效相当;27%戊唑·噻霉酮EW 900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4.66%、69.54%,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处理的防效。
小麦赤霉病;27%戊唑·噻霉酮EW;药效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会引起小麦大幅减产,而且人畜食用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后,会因赤霉病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导致中毒,严重危害健康[1]。建湖县地处江苏省东部地区,其境内河网密布,空气湿润,属于潮湿区域,湿度条件完全满足赤霉病的发生。20世纪,赤霉病仅为该地区麦类作物上一种偶发性病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赤霉病发生流行频率增加,已成为该地区麦类作物上一种常发性病害[2]。据统计,小麦赤霉病先后于2003、2010、2012、2014、2015年在建湖县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1次,严重影响了当地小麦生产。
张洁等[3]提出,小麦赤霉病要从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防治。据调查,建湖县种植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均无明显的抗性,且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均未见成效[2]。因此,建湖县小麦赤霉病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主体药剂仍为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但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用30多年,近年来,赤霉病病菌对其抗性逐年升高,据统计,东台市2010~2014年赤霉病抗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6.7%、7.3%、22.6%、41.5%、43.4%[1];盐都区2010~2012年和2014年赤霉病抗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5%、6.9%、9.7%、39.3%[1、2];同时,赤霉病抗性菌株发生频率高,不仅会导致多菌灵对其的防效下降,还会刺激菌株产生毒素,且抗性菌株的产毒能力更强[4]。因此,寻求新的替代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已变得迫在眉睫。为此,笔者进行了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估试验,旨在探明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适宜用量,以期为该药剂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作物品种
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供试小麦品种为“周麦27”。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为27%戊唑·噻霉酮EW(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每1 hm2用药量):(1)27%戊唑·噻霉酮EW 600g;(2)27%戊唑·噻霉酮EW 750g;(3)27%戊唑·噻霉酮EW 900g;(4)40%多·酮WP 2 250g;(5)25%氰烯菌酯EC 1 500 mL;(6)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基本情况
1.4.1 试验环境及栽植条件
试验设在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草堰居委会三组进行,土壤类型为粘土,pH为7.1,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本试验小麦种植方式为旋耕种植,于2015年11月13日播种,种植密度均匀,试验田小麦长势与大面积生产无明显差异。
CCB-Ⅱ型制动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动机,尤其适用于牵引重载列车的机车使用。但其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故障,随着交流传动技术以及电子制动技术的进步,机车制动机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满足我国铁路发展的需求。
1.4.2 施药时间及方法
各处理于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4月24日)用第1次药,隔6 d(4月30日)用第2次药,每小区药剂对水量为3 kg,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
1.4.3 天气情况及赤霉病发生情况
第1次用药时天气阴,日平均温度16.3 ℃,微风;第2次用药时天气晴转阴,日平均温度23.2 ℃,微风。第1次用药后,4月25~27日连续3 d有雨,总降雨量11.9 mm,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入,下雨时小麦正处于扬花高峰期;第2次用药后,5月1~23日有雨日10 d、总降雨量43.1 mm,导致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生进一步加重。本次试验期间,试验田小麦赤霉病达大发生程度。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1.5.1 安全性及防效调查
1.5.2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1.5.3 计算公式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穗数×4)]× 100;病穗(病指)防效(%)={[对照区病穗率(病指)-施药区病穗率(病指)]/对照区病穗率(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据试验期间观察,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生长均安全,且无明显药害症状发生,说明本试验的各种药剂及其剂量对小麦生长无影响。
2.2 防治效果
从表1可看出,27%戊唑·噻霉酮EW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中600、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5.17%、55.90%,病指防效分别为57.73%、62.05 %,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处理的防效相当,但极显著低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 mL/hm2处理的防效;27%戊唑·噻霉酮EW 900g/ hm2处理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4.66%和69.54%,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处理的防效,仍极显著低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 mL/hm2处理的防效。
27%戊唑·噻霉酮EW 3个剂量处理间,600、750g/ hm2处理间病穗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均与900g/hm2处理间病穗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600g/hm2与750g/hm2处理间、750g/hm2与900g/hm2处理间的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但600g/hm2、900g/hm2处理间的病指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1 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分析
3 结 论
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EW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中600、750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处理的防效相当,900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效。该药剂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体药剂进行推广,适宜用量为900g/ hm2,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1次药,隔6 d用第2次药。
[1] 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2]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3]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4] 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农药,2009,48(8):603-605.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