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敌影重重下的生存之道

2017-03-08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蓝军梯队战车

敌影重重下的生存之道

文/王留辉 张绵坤

林海深处,硝烟弥漫。火箭军红蓝对抗演练,正在北国某地激烈展开。

这是一场8∶1的“非对称”对抗。作为红军的某旅,面对由训练基地、某侦察团、某战术对抗队等8支精锐部队组成的联合蓝军,以本旅全流程火力突击为主线,展开攻防战斗。为了打赢,交战双方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旅队宿营开始,战斗就已经打响。按指挥组工作计划,部队所有要素必须在24小时内开设完毕。大伙都忘了饥饿和疲惫,物资卸了一车又一车,一顶顶帐篷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

然而,有的帐篷还没来得及搭起,旅指突然下达命令,宿营地已经暴露,即将遭受敌精确打击,命部队30分钟内完成物资装载,向2号宿营地转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旅指挥所转移过程中又遭敌埋伏,仗还没开始打,部分官兵就已经“阵亡”。

面对如影随形的“敌情”,作为受训的红军,究竟该如何提高生存能力、确保打得赢?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锤炼?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机动:梯队行军不见“车流滚滚”

印象中,庞大的导弹作战梯队挺进阵地时,都是铁流滚滚,声势浩大。然而,笔者辗转火力突击现场,始终没见到这样的“大场面”,不禁心生疑问,难道被蓝军半道截杀了?

不一会儿,三两成组的战车陆续出现在笔者的视线。笔者发现,数个营发射梯队变身一个个小梯队,多路分时进出阵地。不仅主战梯队由大变小兵发多路,连外围警戒防卫、工程抢修等力量都是“大分散小集中”,遁于无形。

“这都是被蓝军逼的!”走进旅指挥所,作训科长罗寅生手指机动部署图对笔者说,“敌情无处不在,战车采取小群多路分散行军,防的就是蓝军的侦察监视、精确打击。”

原来,就在3天前,旅按作战计划遂行对某大型目标集中打击任务。霎时间,战车轰鸣响成一片,一辆挨着一辆向阵地挺进。不料,过了一个岔道口没多久,蓝军突击小分队便截断去路,对我人装发起猛烈攻击,梯队当即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多亏指挥长命令梯队及时更换路线,要不然损失的就不只是打头的那几辆战车了。

当晚复盘会上,罗科长手指猛戳机动路线图上的那个岔道口,失色道:“好险,梯队差一点就全军覆没了。”于是升级版的小群多路便应运而生。

小群多路,每个小梯队哪个时间点出发,走哪条路等等都是问题,无疑给部队指挥筹划、精确计算增难加压,稍有不慎,全盘便成了“烂局”。面对如此困境,旅指挥部的策略是:兵无常势,战无定法;敌变我变,随机应对。

2天后,作战实施阶段,笔者跟随该旅发射三营第一发射架向阵地挺进。指挥长张小伟全程眼盯作战地图,生怕跑错方向。他说,以前全营行军,有人带路,遇有特情也有人告之该怎么处置。小梯队行军,让他们每人都面临极大考验。

张小伟话音刚落,耳畔突然响起轰炸声,滚滚浓烟吞噬了战车。“遭遇精确打击!”张小伟第一时间紧急处置,可还是晚了一步。导调员现场宣布:人装遭毁。面对这一状况,张小伟并非异常沮丧:幸亏梯队小,只有两台战车,若像以前,“报销”的至少是一个营级作战梯队的装备和人员。

几分钟后,营长邹志能下令派来备份发射单元。张小伟介绍说,为了走得快,待机作战车辆按照阵地由远及近小群编组停放,战车出动更加迅捷,以往发射车、普装车、保障车分类集中停放、横竖一条线的场面消失了。

火力打击结束,各发射单元并没像以往统一编队返回,而是各自以最快速度驾战车驶离阵地,隐匿林海。

来到导演部,笔者查看蓝军布设的“电子侦探”,发现茫茫林海始终不见红军“车流滚滚”!

对抗:遭遇特情不是“子虚乌有”

连续大雨让演练区异常湿滑,让笔者意外的是,蓝军为红军设置的“山体滑坡”特情,竟让笔者乘坐的战车先撞上了。

“动真格的啊!”面对蓝军用大量泥石阻断的道路,司机赵先浩有些无奈。

与此同时,三营前往技术阵地接收导弹的两台供弹车从对面抵达,发现特情后,带队的教导员王朝权边报告请求支援,边组织人员下车警戒、疏散隐蔽、做好防卫战斗准备。没多久,旅指挥所派出综合保障营布设在附近的工程机械到达现场处置。

蓝军设得真,红军才能练得实。一连串的动作,让笔者深有此感。

“我们把红蓝对抗当作实战。”营长邹志能说,蓝军把特情设得越真,越能检验部队真实行动能力,也越能提高部队战斗力。

下午火力突击,蓝军全程设置各种险局、危局、难局,红军一一应对:人员伤亡,不再像以前那样贴纸条,而是躺在原地,由野战救护所前来处置;装备受损,也不再原地不动或驶离“战场”,而是拖到野战修理所抢修;防化袭击,也不仅是扔个发烟罐穿上防化服就完事,必须接受“毒气”考验和洗消处理……

到达四营二连的防生化处置现场时,笔者看到模拟“染毒地域”的是一顶帐篷,门帘处不断向外冒出青烟。突然,1名战士探出头喊道:“真的有毒气!”随即,这名战士被迫跑出,快速取掉防毒面具,此刻他已被呛得满脸是泪。

据现场蓝军1名导调员介绍,帐篷里是催泪瓦斯,官兵进入帐篷待够5分钟才算合格。许久,那名战士还在流泪,多半是因为后悔,因为他的“轻敌”,没通过“染毒地域”被判阵亡,还连累战友为其“收尸”。

伪装:隐真示假不畏“火眼金睛”

第二轮对抗进入实兵阶段,笔者在红军的一个发射阵地停下脚步,虽然是一样的机车轰鸣,一样的发射架起竖,可半天就是不见一个忙碌的发射号手,忍不住用手电一照,竟发现战车迎风摆动!

“口令!”疑惑中,一个黑影朝笔者冲了过来。来者叫谢浩,系该旅警卫伪装连示假排排长。得知笔者身份后,谢排长介绍,这个“发射车”外观上与真战车几乎一样,不仅能起竖,能发出轰鸣声,车头还能散发热源,开设它就是为了蒙骗蓝军的红外、雷达、激光等“火眼金睛”。谢排长介绍,发射单元火力突击时,还会在阵地周围进行特殊设置,以扰乱敌军侦察。

示假的目的在于隐真。现代战争,往往发现便意味着摧毁,庞大且具有鲜明特征的导弹要素如何隐藏,这是摆在部队面前的一个难题。隐真示假的手段应用,其效果究竟怎样,唯有在战场上方能见分晓。

面对知根知底的蓝军,红军官兵见矛使盾,把隐真示假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明明驻扎的是发射勤务营,外围却写着“大明养殖场”;真实身份是个少校营长,怕被特战队员擒获就戴着四级军士长的军衔;分明是导弹装备战车,外面却披着印有“××物流”的帆布……

“打击敌人先藏好自己,藏得好才能打得好。”罗科长与笔者交流时说:“对蓝军,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藏。未来战场,我们不怕火眼金睛,怕的是没有藏的意识和能力。”演练期间,无论走到哪、干什么,先伪装隐藏保护好自己,已成为每名官兵的自觉行动。

“报告,发射阵地上空发现无人机侦察,请求转移……”不料,李大伟还没报告完,却被侦察科长韦方奇阻止:“那是咱们自己的无人机。”

原来,每次火力突击,负责战场数据采集的韦科长,都会携带旅配发的新型无人机对阵地伪装进行多角度拍摄,发现问题及时与指挥长协调解决。同时整合数据,摸索出一套梯队行军灯火管控、隐蔽伪装、警戒布设的新门道,多次成功避免蓝军袭扰,最大限度保持红军战斗力。

复盘:拉单列表敢于“刀口向内”

第一轮实兵对抗落下帷幕,官兵征尘未洗,旅党委立即带领各级指挥员复盘“战局”,检讨得失。上至党委委员,下至普通一兵,人人抽丝剥茧找问题,个个翻箱倒柜查短板。一场拉单列表、合力攻关训练难题的复盘式检讨如火如荼展开。

视频回拨到战车插着树枝满地跑的片段。当时,发射三营第二发射架最后一个完成火力打击任务,迫于撤场时间紧迫和返回宿营地的伪装需求,官兵把用于隐蔽发射阵地的树枝悉数打包置于车顶。谁料一个贪图省事的动作,却造就了违背常理的一幕,这一问题起初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演练继续进行并安全返回宿营地。但是回放视频时,这个致命性的失误立刻暴露在全旅官兵面前。

演训结束后组织复盘查漏补缺,是该旅坚持多年的铁规矩,但数据采集小组对照视频纠察问题却是最近发明的新招数。“夜晚火力突击,战车明晃晃地挺近阵地。”“演练结束,战车插着树枝,大摇大摆驶回宿营地。”“穿越毒瘴,个别官兵虽身着防护服,但面具上却没有滤毒罐。”一段段视频剪辑,一张张问题掠影,招来嘘声一片,与会人员无不面红耳赤。在座主官逐一认领了自身的问题,旅领导也充分肯定了他们敢于较真碰硬的务实训风,及时为其卸下心理包袱。

入场以来,每逢演练结束,旅党委都会派遣专人入班排与官兵恳谈,围绕制约打赢的方方面面,深入开展“检讨式”总结,系统梳理考核中暴露出的弱项短板,收集整理出8类61个制约战斗力发展的矛盾问题,为部队有针对性的训练补差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四营教导员张湘华告诉笔者,每逢演练前夕,旅指挥部都会派人带上“问题清单”,逐一排查整改落实情况,保证打起仗来,不再在同一个问题上吃败仗。“只要我们‘每打一仗’都能前进一步,打造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实现强军梦想,就会越来越近。”张湘华说。★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蓝军梯队战车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美军M2A3战车
最炫战车秀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上)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下)
你不懂“蓝军”
未来战车大猜想
我们的战车驰过来
新蓝军,新气象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