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

2017-03-08褚思真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1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而生态型都市农业是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以期不断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内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我们去面对一些新问题。而面对新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则是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也更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环境资源的约束问题;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共建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势必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正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绿色发展则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统一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并且形成一个内部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内涵是遵循并实践五大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一种围绕着都市并且以都市为中心的农业,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结合农林牧渔生产,辅以农业经营活动、农家生活以及乡村民俗与文化,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优良的农副产品,同时还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都市农业意味着农业不再如传统农业那样仅以一产和二产的面貌出現,它还能够以三产的形式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发展且日益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可以说,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发展都市农业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城市居民获取新鲜农产品、享受绿色环境和体验纯朴农耕文化的需求。

生态型都市农业是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而成,除了具有都市农业本身的功能以外,生态型都市农业更强调生态性,它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结合,从而使高耗能高污染的高碳方式的产业经济链条得以缩短。因而在功能方面除了具有传统农业原本就具有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外,它还具有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体验,城乡互动的社会活动,以及诸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功能。因此,它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内涵就意味着遵循并实践五大发展理念。

生态型都市农业注重“绿色生产”和“生态建设”。随着五大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以往主要依靠化学品密集投入大量消耗资源的高污染农业生产方式必将在生态文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被淘汰,而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都市农业必将得到引导、支持和发展。

三、世界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发展都市农业,只是其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各具特色。例如,美国的都市农业更侧重经济功能,以市民农园为代表。一方面农园为市民提供新鲜、安全的优质农产品,而另一方面,市民则成为农园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双方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法国和德国的都市农业则更重视生态和社会功能,其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以及田园之乐的享受,其经营方向也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为主。日本的都市农业开发相对较晚,但形式却很多,除了经济和社会功能外,其特色是更为重视教育和体验。荷兰以园艺业和奶牛业著称,虽然其未被称为“都市农业”,但亦位于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内”,可以说是实际意义上的都市农业,并且已经形成了与大都市融为一体的高效集成的农业体系。

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而生态型都市农业则是广大位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之一,既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在我国各地也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接纳和欢迎。而各地方政府通过努力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也有利于本地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说,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诠释和实践。

由于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够满足现代人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我国甫一起步即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生态型都市农业生产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旅游休闲则使得人们在观赏、采摘、品尝中得到愉悦的享受;生态型都市农业还可以使人们尤其是使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对农村、农业乃至对大自然都知之甚少的青少年在参加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受到教育。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类:

其一是单纯观光和休闲类的,例如许多地方都开展过或正在开展或打算开展的各种“采摘节”,以及各种类似的采摘活动等等。观光采摘可以说是观光农业最早出现并且最为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最初始的形态。与之相似的还有休闲农场,在这些“农场”里,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住宿、度假、游乐,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农村、农民生活,感受乡土特色与乡村韵味。例如目前许多城市郊区都有的接待游客观光体验和食宿游乐的“农家乐”和“农家院”等,都属于这种观光休闲类的都市农业。

其二是参与类的。例如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加耕作的市民农园就属于此类,此外还有农业认养旅游、社区支持农业等。目前我国在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兴起了这类参与类的市民农园,比如创建于2008年4月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另外天津宝坻的黄庄也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农业认养旅游。

其三则是示范教育类的。例如各种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示范区以及自然生态教室。前者如天津市已有的小麦节水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小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大葱、大蒜、天鹰椒标准化示范区等;后者如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和北京的少儿农庄等。

其四是科技推广类的。例如各种高科技农业园区。像始建于1998年的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區(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等6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即为此类。天津的这类农业高科技园区也有不少,如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等等。

除此之外则是各种主题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湿地公园等。例如天津宁河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颇受市民的青睐,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由上可见,我国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国都市农业对经济功能重视有余,对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则重视不足。目前在很多地方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经济收益上,却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生态一旦被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乡土特色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避免开发中的短视行为,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尤其是目前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面也不够重视,这些都制约着生态型都市农业实现真正的绿色、协调发展,这也是本文特意强调“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原因。

五、对我国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

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都市农业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都市农业的发展融入城乡规划,使之成为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要进一步建立对都市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长效机制,尤其是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土地占用补偿机制。

其次是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以适应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注重生态,这就需要采用保护性的耕作措施,要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同时还要加强对加工、运输、贮藏、保鲜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其中尤其是在对于土壤、水源的保护方面,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土壤和水源不仅涉及到都市农业本身的发展,更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需要。

第三则是要增加资金和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对农业的扶植和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要拓宽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基金以及吸引外资等形式来增加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在科技投入方面,则需要以创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整体科技配套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广昭,陈振凯.五大理念的内涵和联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1-12(1).

[2]褚思真.对我国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5,12.

[3]晶侬.国外休闲农业面面观[N].京郊日报,2011(713):5.

[4]卢辞.荷兰集成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56-61.

[5]王景红.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北方经济,2012(9).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对天津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