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麻花 大产业

2017-03-07陈呈

当代党员 2017年4期
关键词:磁器棒棒麻花

陈呈

2017年1月1日,重庆磁器口古镇游人如织。

古镇上有一种小吃,生意和古镇旅游一样火爆。

它的名字,你一定听说过:古镇陈麻花。

买点陈麻花带回去,几乎成了游客离开磁器口前的“规定”动作。

你也许还不知道的是,如今的陈麻花已登陆美国超市,演绎出小麻花、大产业的精彩故事。

小麻花 大决心

1997年夏季的一天,合川县金钟村。

“啪”,儿子把一叠纸丢在陈昌银的面前。

“这是我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和您说过的,重庆交通学院。”儿子说。

陈昌银正高兴,不小心翻到了压在录取通知书下面的缴费须知。

纸上“3600元”的字样闪到了他的眼睛,这几乎是全家所有的积蓄。可儿子跟他说这只是第一年的学费……

打零工的钱,已经供不起儿子读大学的花销。陈昌银想拿积蓄做点实业,当个老板。

开个砖瓦厂,可能来钱快些。但这个计划很快胎死腹中,这年夏天干旱少雨,没水,怎能做砖。

没有别的法子,陈昌银只好咬牙把3600元钱直接给了儿子,自己剩下50元,然后到城里找机会。

陈昌银到解放碑当起了“棒棒”,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去菜市抢活。

“那时候的‘棒棒都不讲价,来活就抢着干。”陈昌银说。

说起来,陈昌银不缺勤劳肯干的生存意志,但每个月挣的钱只够吃稀饭、租板房,哪里还有钱供儿子上学。不过,他并不是每天只埋头当“棒棒”,而是同时在寻找做生意的机会。

1998年春节前的一天,陈昌银在菜园坝汽车站抬货时,看到一个小贩在卖麻花,五元钱一斤,生意很好。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了爷爷在磁器口卖麻花的往事。

“麻花虽小,但干好了,不会比砖厂差。”于是,陈昌银下定决心,就从自家最熟悉的麻花手艺做起。

小品牌 大营销

2000年初,因为一纸拆迁通知,陈昌银在江北城某市场的摊位没了。

无奈之下 ,陈昌银只好挑着麻花担子,重新开始沿街叫卖。

3月的一天,磁器口街道时任党工委书记陈明泉辗转联系上了陈昌银。

“听说你爷爷那辈就在磁器口卖麻花。现在,磁器口正在开发古镇旅游,要引进你这种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来试试吧。我们帮你协调铺面,申请减免税费和管理费,保证给你最大优惠。”陈明泉说。

陈昌银至今记得,刚去磁器口看铺面时,街道冷清得吓人,但他犹豫了几天,仍然租下了磁器口金婆婆的铺面。因为他记得陈明泉还说了一句话:“有古镇繁荣的那天,就不会落下你们。”有这样的承诺,值得赌一把。

与古镇共同繁荣,不是一句空话。

不久,磁器口街道就给陈昌银提了一个要求:“你们的店里面必须挂上磁器口古镇的招牌,哪怕你做个红布贴在展柜上都可以。”陈明泉说。

当时,陈昌银的家人觉得这事很麻烦,但碍于情面,还是在狭窄的店面里挂上了“古镇陈麻花”的招牌。

没想到磁器口古镇火起来以后,“古镇”二字真成了陈麻花生意的财运符。

陈昌银开始在店铺和零售包装上印制爷爷当年在磁器口老街帮助华子良脱险的故事。

红岩故事与陈麻花,不知是谁点缀了谁,而这也成了古镇文化的一部分。

从此,陈麻花的招牌上再也少不了磁器口古镇的印记。

与古镇共同成长,不只是相互扶持的承诺,更成了陈麻花的营销卖点。

小危机 大市场

2006年初,“古镇陈麻花”在磁器口老街扩大为三家店面,人手也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发展到十几个员工。

陈昌银家的麻花铺外面,每天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队,应接不暇。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陈麻花生意风生水起之时,竞争也悄然到来。仅仅两三个月内,同样打着“古镇陈麻花”招牌的店铺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

原来,眼见陈昌银的麻花生意越来越好,周边一些商铺的老板坐不住了,也纷纷做起了麻花生意。

“陈麻花”的招牌,就快要在无序竞争中磨灭生机了。

“都是卖麻花的,无论先后,客人觉得好吃就行,有钱大家赚。我做个股份公司起来,大家入股如何?”面对这种混乱局面,陈昌银想了个点子。

但股份公司谁当老大,一时争执不下,计划只得搁置。

2009年,磁器口古镇管理委员会成立,出台了一系列的业态指导意见。同时,商会也制订发布了大家都认可的乡规民约。

市场变得有序,但也渐渐趋于饱和。

“陈麻花”渐渐成了磁器口麻花共同的招牌。

这对陈昌银来说,本应该是件压力很大的事情,但他却早有准备。

“别家麻花火起来是迟早的事,如果把市场限定在古镇,也不可能分到更多蛋糕了。”

陈昌银决定跳出磁器口老街,到全国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

小產品 大产业

2007年初的一天,磁器口古镇。

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主管找到陈昌银,请求为其超市供货。

“如果零售太忙的话,你在古镇旅游淡季给我们供货也行。”

“我也想做,但你看见了,这里确实人手不够。”陈昌银婉拒了。

当天晚上,他给在外地的儿子打了个电话:“我老了,做不动了,现在超市也喊供货。你好久回来接班?”

陈昌银的儿子毕业后,在外地跑销售多年。所谓养兵千日,用兵正在此时。

儿子回来后,立马着手组建公司,开始公司化运作。儿子在重庆的超市考察了一圈后,斩钉截铁地对陈昌银说:“老汉,我们要赶快建厂了。”

那时,“陈麻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陈昌银听从了儿子的意见,在歌乐山上租了块地,买来了一批和面机、压面机、油炸机,建起一个标准化的生产小厂。

事实证明,老陈把大半生积蓄投入建厂是明智的。

流水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让古镇陈麻花真正走出古镇,摆上了一家家超市的货架。

2010年,陈昌银跑到天津十八街麻花去学艺。不过,这次他学的不是怎么做麻花,而是怎么扩大市场。

回来以后,他就对公司员工说:“要想办法,让我们的麻花走出国门。”

如今,陈昌银麻花已经摆上了美国超市的货架,而老陈的第三个麻花生产厂也即将投入使用。

麻花,是拧出来的。

就是靠着这股子拧劲,陈昌银一步一个脚印,把小麻花做成了大产业。

猜你喜欢

磁器棒棒麻花
义卖麻花有感
棒棒精彩
棒棒哒
爷爷的麻花
磁器口,瓷器口?寻找一个消失的制瓷王国
基于单片机与IPM的PWM脉冲脱磁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夜光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