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课堂”理念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

2017-03-07陆正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寄宿生哲学情境

陆正

摘 要:“生长课堂”认为,课堂是一种生长,是生生、师生、师师本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学研方式,在共同的人际场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文章以哲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一课为例,从感悟情境、关注生活、点化思维、打造多元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关于“生长课堂”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关注个性;情境创设;点化思维;多元课堂“生长课堂”是从学生的生命高度来认识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倡导教师在课堂研究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话、合作,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也是非常有思辨性的学问。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这门课失去了魅力,学生“被学”“跟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哲学对他们而言只是枯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离“生长课堂”相距甚远。如何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彰显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创造性,凸显人的价值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下面笔者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一课谈谈“生长课堂”的实践。

一、感悟情境,追求“有境”课堂

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营造出某种教学情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哲学课理论性较强,哲学智慧又源于生活,因此,哲学课更需要也更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哲学课的课堂魅力。

课堂导入情境的选择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笔者所在的城市——无锡有着丰富的生活化事例和文化资源,学生对身边的城市地理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亲切感与归属感。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先播放一段“太湖美”MTV视频,展示无锡美丽的风景和现代城市风貌,展示无锡的城市标识“玉飞凤”,玉在古代寓意着高贵的品格,从而引发学生对成语“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在分析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入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点,以学生身边的本土文化作为教学情境,拉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更加自然、亲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同时又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二、关注生活,呈现“有我”课堂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道:“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人都能打开自己,让个性差异都能得到关注,因为‘在教室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个性发展,尤其在哲学课堂,只有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同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鲜明特征。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而增强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非常抽象且极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在设计过程中选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也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思维发展,关注课堂的生成。笔者结合寄宿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寄宿制学校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允许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应该禁止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弊大于利;作为一名学生代表,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这类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辩论,但也有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思考,指出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要因人而异,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手机可以发挥它的积极功效,利大于弊;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则弊大于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评价,鼓励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高效。

三、點化思维,探寻“有思”课堂

哲学是一门充满思辨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它能够帮助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知事物背后的本质,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一堂优秀的哲学课能够提高人的思维品质,给人以启迪,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基于哲学学科的特点,主要提升以下思维品质:归纳思维品质,从具体到抽象,个性与共性达到具体、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品质,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批判和创新思维品质,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在分析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两个知识点时,笔者呈现了两个生活情境:对寄宿生使用手机利弊分析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主次矛盾,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则由学生在理解情境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课堂,是生成智慧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贯穿着两条教学主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条以玉文化为主线,以成语“瑕不掩瑜”启示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课堂结尾处联系现实问题,辩证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一条以生活为主线,由微观到宏观,由关注自我发展到关注国家、社会发展,进而升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整堂课充满着哲学智慧,教导学生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展示天性,打造“多元”课堂

课堂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才是成长的课堂。

传统政治课以“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但这一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需求,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政治课教学应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题导学、课堂辩论、课题研究、分组合作等活动,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中,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问辩人生”,以辩论的方式探讨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系祖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课堂结尾处以学生诗朗诵的形式展开,同时以诗歌的形式串联整堂课的内容,将课堂气氛又一次提升到高潮,使课堂充满诗意和哲学智慧。这样的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实现生生、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优秀的课堂应该如诗似景,丰富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地方,是观察意义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与真诚,洋溢着生命的温暖。“生长课堂”就是要回归生命的课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这也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肖川.好教育,好人生[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寄宿生哲学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