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化学教师课堂引入的案例研究
2017-03-07王晓雯
王晓雯
摘 要: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人才引进的新生代,肩负着自我成长和教书育人的双重重担。在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授课风格前,需要不断准备和完善。而成功进行课堂引入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将最大限度决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多寡和课后回忆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展示化学学科青年教师的课堂引课案例,体现引课的艺术之美,并通过对引课内容的不断锤炼,展现青年教师的基本能力素养以及教学情怀,最终达到成功开启课堂的有效目标。
关键词:青年教师;引课;化学
如何成功地上好一堂课,是所有刚入职青年教师的第一个难关,为此,青年教师做了长时间准备,从知识的储备到内容衔接以及课堂练习的铺垫和课堂总结的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开场白部分。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多寡和课后回忆内容的难易程度。越是有吸引力的课堂引入,越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印象,从而降低课后回忆的困难程度,而回忆越容易代表他们记得越牢固,从而真正完成传授与学习的交互过程。所以,课堂引入,是青年教师必须要充分设计、反复锤炼并最终完美实施的一件课堂大事。而青年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并没有达到最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完善自己的课堂引入,如何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引课过程中体现课堂艺术之美,以及展现学科情怀等特点将是我们不断研究的方向。以下内容将结合我校实例和个人课堂经验做一些探究。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青年教师岗前、课前培训
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教师岗位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青年教师对职位认知的重要环节。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新鲜力量,会在学校未来几十年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教育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更会直接影响学生一代的成长。另外,青年教师多是从校园进入到工作的岗位,虽然可能接受过专业化的实习教育,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学术功底,但是对教学技巧、教学方式等缺乏系统掌握,他们在入职后面对学生时总是会与实习时的心态有所不同,重视程度更高,心情起伏更多,有时也会比较迷惘,在实际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难题。学校领导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岗前、课前培训,有预见性地针对他们今后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指点和帮助。包括同期不同学科青年教师的集体培训,分学科分部门的专项培训,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提升,才能让学科组老教师了解年轻教师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和改善,并最终通过不断的课程实战加以检验。
二、落实学科引领,助力青年教师发掘引课艺术之美
首先,要引起青年教师对课堂引入的重视。一节课堂的引入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却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节完美的课堂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因此,引课艺术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当一个教师的课堂上忽略引课这一环节,短期内可能察觉不出问题,但如果对该教师的学生进行课程回访,学生绝对无法有效表达出对知识引入环节的评价,因为无从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三、以化学学科为例,展示青年教师引课典型案例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方面的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开发价值,尤其是化学本身源自生活,从生活实际取材去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新课引入会起到非常有效的激发作用。
1.实验引课法
实验作为化学的研究手段,更是从动手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实验引课法是很多青年教师可以选择的方式。比如,在讲解酸的通性这一课时,课前准备一只盛有碱液的烧杯,提前向烧杯内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得溶液显红色。再准备一个盛有一次性面膜的烧杯和一定量的酸性溶液。在课堂上,以魔术家的身份向学生宣布,今天要做一个“神奇的面膜”实验,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不告知烧杯内溶液成分的前提下,先将酸性溶液倒入盛有一次性面膜的烧杯中,再用镊子取出浸湿后的面膜,将其投入到盛有已经滴入酚酞的碱液烧杯中,会观察到烧杯内溶液颜色迅速由红色变为无色。这一现象前后对比明显,学生一定会为之兴奋地破解魔术之谜,此时可以通过逐步揭示所用药品性质的方式,指出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这一事实,学生在记住原理的同时还有了清晰的实验现象,对于接下来还要学习的更多内容会格外感兴趣。这就是实验引课的优点,学生只有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微课引课法
微课的主要载体是短短几分钟的微视频,作为引课内容简洁清晰,针对学生传递该堂课特定的知识内容,它对于制作者提出了很精细的要求,诸如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教学设计精致、示范案例经典等等,而且作为课堂引入的第一炮,最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结合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三大优势:导课的趣味性、课堂的互动性、化学实验资源的网络丰富性,必然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以电解课程内容为例,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设计一段关于破解电解水机奥秘的科普小实验,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有关电解时两个电极反应物质先后顺序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作答,分辨真伪。在准备初期,需要提前拆解一些市售电解水机的电极装置并加以改造。实验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变换电极材料,提供多种实际现象便于学生从中分辨出他们已知的和未知的电极反应及其现象。在重复进行实验和编辑微课内容的过程中,对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微课导学的开发,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响应改进教学模式的新主张,尤其是化學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微课在探究性实验功能上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等内容的热爱,促进其积极学习并在化学实验中真正感受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
3.案例引课法
新一代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及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成案例,发掘其与知识的连贯性,而如果将这些内容使用到引课上,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化学故事中体会到化学知识的神奇。比如,结合里约奥运会游泳池池水变绿的新闻报道,探究“绿水”的成因以及对运动员是否会造成健康伤害。这一案例的使用,既可以用于氯气的新授课引入,又可以用于pH计算或酸碱中和滴定的课程引入。当前社会面对问题的复杂度决定了单凭经验和知识对号入座解决问题很难奏效,相当多的问题要靠对知识的灵活、创新应用,所以,学习的内涵加深了。但是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复杂问题,此时,教师就起到了化繁为简,由难到易的引导作用。所以,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将更好促使学生养成思维和应变能力。
4.科学史引课法
学科德育课是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各学科的发展史、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故事中凝结着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其中许多都蕴含着教育意义,引课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仅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前,先引入一段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从欧洲进口纯碱的道路被阻断,而当时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却囤积居奇,碱价暴涨),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该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发展意义。
5.模型引课法
教师在展开一类新元素或者一个新物质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如果能把结构模型直接展示出来,对于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将更有效。尤其是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教师不断去描述“分子结构”“空间构型”等等,远不如拿出一个球棍模型或者比例模型来的具体明了。比如在进行乙醇(CH3CH2OH)新授课时,展示的比例模型其实有点像小狗,学生在观察嬉笑之后,一提小狗就记住了乙醇,此时再进一步结合比例模型展开,比如看起来像狗尾巴的部分应该是乙醇的官能团——羟基,羟基能够发生的反应决定了乙醇具有哪些特性。
6.激发情趣引课法
以情动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不仅仅是语文课可以体现的。近几年特别流行三行情书,各个学科都有相当优秀的作品出现,如果将这些富有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示在课堂引入中,再诱导学生尝试自我创作,则会从另一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要创作与学科相关的内容,势必要先了解创作对象即所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这样才能言简意赅地进行重点创作。比如,在学铝热反应时展示“我愿意燃烧自己置换出你/将自己困在永远的囚笼/by Al to Fe”,在学催化剂时展示“或许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也不曾想起/我曾来过”,在学有机物醚的结构时展示“给你的信落款总是^O^/你只知那是顽皮的笑脸/却不知那是迷恋(醚链)”。
教无定法,引课也不应该囿于局限的条条框框中,而应该尽可能多方设计巧妙创新。课堂引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成功地引入能明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中,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青年教师要高度重视对于课堂引入的自我设计和反复锤炼,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提高导课的技能,构建富有活力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马久兰.“微课导学”策略在初中化學实验课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7.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