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运用
2017-03-07廖鑫莹
廖鑫莹
摘 要:影视资源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凭其独特的优势已经被教师越来越重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和语文教学发生联系的。开发这些影视资源,无疑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中学会成长、感悟生活。
关键词:影视资源;课改;语文资源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分为两个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札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改革后的语文课程综合性更强了,单凭语文教师一己之力显然已经不能轻松地实施教学。要提高上课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好影视资源,通过影视解读课和鉴赏课,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一、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开发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是盲目开发。它必须遵循有效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典型性的开发原则。
有效性原则:必须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能够起到明显的语文教学效果。它的开发不能是简简单单地拷贝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而应该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和方法。
适应性原则:我们选用影视资源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让学生带来深刻的思考。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储存量的多少关乎着影视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科学性原则:即忠实性、辅助性和计划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这些资源时要尽量选那些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以免误导学生对于原著的认识。
典型性原则:借助于典型性原则,从影视资源的汪洋大海里面开发出我们需要的部分,去伪存精。
二、基于语文课文选择的相关影视片
在人教版、苏教版、鲁人版编订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里面的很多课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影视剧,其中大多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它们大多体现在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中。本文依据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节选了一些与课文篇目相同相近或内容相同相近的影视作品,以供参考。其中,括号内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目。
电视文艺片:电视散文《雨巷》《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电视散文《荷塘夜色》(朱自清《荷塘月色》)、科教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唐代诗歌)、纪录片《动物世界》(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科教片《宇宙的诞生和起源》(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影视片:电影《时传祥》(孙德宏《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电影《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电影《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电影《鸿门宴》(司马迁《鸿门宴》)、电影《赤壁》、电视剧《新三国》(《赤壁之战》)、电影《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电视剧《新三国》(《三国演义》)、电视剧《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三、关于课外语文电影划分
除了開发出与语文课文篇目相关的影视资源外,为了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我们还开发出与课外语文相关的一些影视资源,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本文以科教系列、情感系列和故事系列为角度,迎合师生的胃口,对课外语文电影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
1.科教系列
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向学生展示社会文明的舞台,用文字记录了一个个科学真理、大自然面貌等事物的本质,天文、地理、风情、民俗、生物、气象、军事、环保、科学、地球、基因……为了将这些现象形象地展现出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了科教片,将文字变成可观可听的画面,将语文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2.情感系列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情韵,失去了灵魂。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情感教育居于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3.故事系列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叙事性题材的文章,内容包含了历史演义、古老传说、人物传奇、古现代战争、历史事件、生活经历等等。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在于故事性强、有吸引力、易产生共鸣,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容易接纳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根据相关内容,将开发这部分的影视资源归结为故事系列,分为战争烽火、成语典故、历史天空、风流人物四个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是开展素质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在欣赏优质电影电视作品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道德观重新做出审视,对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的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熏陶情感,磨炼意志,形成积极乐观、有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心理素质,并继而引起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更积极的感悟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这些影视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05.
[2]王晓辉.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2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