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事件传播中的网络官方话语分析
2017-03-07张鹏霞
文/张鹏霞
5月9日,一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帖子在网上传播。该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帖子称,5月7日21时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雷洋从家里出门去首都机场接亲属,之后就失去联系。其家属不断拨打雷洋电话,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到8日凌晨1时,有自称东小口镇派出所的人员接听电话,告知亲属需要去派出所。亲属于凌晨1时30分左右赶到后,被警方告知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警车带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
由于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北京昌平警方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警情通告。然而其对案情的描述及处理却得到了包括当事人家属、网民及多家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质疑和追问。6月30日,雷洋尸检鉴定意见公布,涉案民警邢某某、周某被批捕。
一、官方话语分析
官方话语,也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话语,主要体现在执政党的纲领、章程,政府的文件、规定,指示以及国家的法律当中,它是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话语之一,但由于其鲜明的仪式形态内涵,并不像普通日常话语那样可以自由定义,因此值得我们特别关注。①
传统意义上的官方话语更多的是以大众媒体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信息,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官方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微博、微信及其客户端实现传播。因此本文要探讨的是网络官方话语,即官方机构或媒体通过网络呈现出来的话语文本,在雷洋事件的传播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官方微博进行的信息呈现。
(一)话语呈现
对于雷洋案件中官方网络话语呈现,笔者收集了自从雷洋事件发生之后警方、检方及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如表1所示。
(二)话语分析
1.话语的语言表层分析
通过上述表格中对于雷洋事件中官方话语的文本呈现,我们可以看出警方话语文本在语言表层的某些特点。第一,语言表达机械且程序化:如“立即跟进”,“亮明身份”,“将其控制”,“依法戴上手铐”,“带回审查”等,用非常官方的口吻回顾了事件经过,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相当机械的程序化语言;第二,前后逻辑矛盾:昌平警方第一次通报的事件逻辑顺序是:该店发生卖淫嫖娼问题——群众举报——警察迅速前往查处—查获涉嫌人员。但第二次通报将“群众举报”字样取消了,同时将“卖淫嫖娼问题”改为“卖淫嫖娼线索”,以及去掉了“迅速展开查处工作”字样,这些细微的变化意味着昌平警方的出警理由发生了变化,从接警出警变为主动出警,那么警方假如知道该店存在问题,而眼睁睁地看着雷某进入,又等着雷某出来控制,那么无疑有“设伏抓嫖”钓鱼执法的嫌疑;第三,表达笼统,语焉不详:在昌平警方的回应当中,有太多雷洋暴力抗法的细节,而警方的执法细节寥寥。如果只是强调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及其细节,而不是强调昌平警方对嫌疑人的执法行为及其细节,则是对嫌疑人要求过高,对警方要求过低;第四,语篇整体较短:由于是微博信息,虽然文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但整体篇幅呈现短小的特征;第五,事件发展后期的缺席:在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期间,@平安昌平在微博上却保持了沉默,没有只言片语的发声,这样的缺席是有损其形象塑造的。相反,作为权威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雷洋事件中的表现是值得称赞的,不仅及时追踪了事件的进展,而且传达出了公众对于此事件的质疑。同时,北京检方官方微博@北京检察也实时更新事件的最新进展,且表达清晰,立场客观。
表1 官方话语
2.语境及话语诉求分析
①语境分析
在雷洋事件中,警方及检方在微博上呈现的情况通报存在诸多漏洞,究其原因,还是要分析宏观和微观的语境,即话语是在什么情况下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的。首先,从具体案件的发展阶段来看,昌平警方第一次情况通报是在帖子《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在网上疯传之后,这一时机的把握略显被动和慌乱。而且警方第二次的案件详细信息披露也是由于舆论的质疑和压力被迫为之,但是其逻辑混乱掀起了又一轮的质疑和不满。当然从北京检察院的回应中可以看出,雷洋案件还是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宏观环境而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堆积得不到解决,造成了公众对官方部门和相关机构作为的习惯性质疑以及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唯有直面事件真相和舆论焦点,才能达到社会公众的期待。
②话语诉求分析
从发声的身份来看,无论是@平安昌平还是@北京检察都是属于官方机构,其代表的是公安部门和检察院系统,言辞谨慎和信息的有所保留都是本着对事实负责的态度,在事件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任何的盖棺定论都可能伤及无辜,受到谴责。因此官方的话语诉求在于向公众告知已有事实,扫清观点及事实方面的猜测疑虑,但是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屡遭诟病,这是有待正视和完善的问题。而人民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主要诉求就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因此在雷洋事件中一直表现出了对真相的追寻,包括传达官方机构的具体工作进展和公众的集体质疑。
二、对策分析
在雷洋事件的传播中,网络官方话语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被动的特征,对于事件的呈现是挤牙膏式的,并且话语文本的内容依然受到包括官方媒体及公众的质疑。如何改善这样的状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普及应用为官方话语的及时输出提供了平台,因此对于公共事件的告知,官方机构和媒体应该及时在官方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或者其客户端公开事件的详细信息,消除社会各界的疑惑;第二,对于任何一起公共事件来说,在事件刚爆出到真相查明之间都会有一个“真相空窗期”,在这期间,由于事实的不明晰以及因此带来的质疑,谣言、虚假信息最容易滋生,官方机构应该及时正面回应,积极辟谣,不撇清关系,用证据说话,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第三,官方话语的呈现要不偏不倚,全面传达每一方的声音。在雷洋事件中,警方的情况通报中有太多雷洋暴力抗法的细节,而警方的执法细节寥寥。如果只是强调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及其细节,而不是强调昌平警方对嫌疑人的执法行为及其细节,则是对嫌疑人要求过高,对警方要求过低。
雷洋事件中网络官方话语的呈现只是个案,但也反映出官方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官方话语的传播要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多方位呈现事实的各个侧面,占据主动地位,从而避免网民的集体围攻。诚然,网络官方话语的不成熟,也有着社会深层次的原因,如社会各方面体制的不完善,矛盾积压尚未得到解决,信任危机等,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力量的完善。
注释:
①吕小康.社会转型与规则变迁: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1]陈力丹,董晨宇.从个人事件到公共事件—以“杭州飘车案”为例[J].民主与科学,2009(8).
[2]樊攀,盖博铭.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的对抗性解读——以昆明安宁PX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3(9).
[3]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4]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