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合对专业学术期刊持续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7-03-07金生张大志任红
文/金生 张大志 任红
随着各类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或主动或被动加入到“互联网+”这个大名单中来。专业学术期刊业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风口”,也需要顺势而为进行“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融合的思考[2]。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为新媒体技术在专业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现有的新媒体还包括QQ、博客、微博、微视频、微信等渗透到专业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3-4]。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竞争还是融合,是冲击还是互补,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以《中华肝脏病杂志》为例,以期探索以新媒体融合促进专业学术期刊的持续创新发展。
一、以新媒体融合加快专业学术期刊信息传播速度
互联网是率先进入专业学术期刊的新兴媒体,成为出版业发展强大的促进力;专业学术期刊与互联网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出版活动中的各类生产要素,为专业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微博是随后兴起的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与专业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可适时发布科技信息。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5]。专业学术期刊与微信融合,不仅实现了科技信息的实时发布,而且可以实时交流,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而且实现了实时互动。
2001年1月,《中华肝脏病杂志》官方网站中华肝病网(www.chinese hepatology.net.cn)开通,初步实现了杂志信息的互联网传播。2008年2月,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合作,建设“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目前已成功建成“万方医学网”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2009年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网上投、审稿系统,杂志信息交互传播得到加强。2011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开通新浪微博,杂志实现从互联网的静态传播向动态传播的转变。据万方医学网显示,《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2011年、2015年先后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据万方医学网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它们分别被引用了2200、1500、140余次。如今,只要科技信息一发布,立刻即可到达新媒体终端。专业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科技信息将瞬间展现在受众眼前。
二、以新媒体融合提升专业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专业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不仅提高了期刊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受众的范围,提升杂志的影响力。截至2017年11月,《中华肝脏病杂志》官方网站访客数量已超过120万人次;《中华肝脏病杂志》官方微博已拥有2300多“粉丝”。2017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微信公众号开通,实时的学术交流和医患交流成为现实。会议宣传资料,会议讲课内容,一旦形成,数分钟即可传遍大江南北。
“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与新媒体的新技术融合,能大幅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通过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中华肝脏病杂志》的被引用指标持续名列前茅(表1),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由《中华肝脏病杂志》主办/承办的“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的影响面越来越广,参会人数也越来越多,由2010年第二届会议的参与代表200名上升至2016年第八届的参会代表680名[6-7],逐渐成为业内有口皆碑的品牌学术会议。
表1 《中华肝脏病杂志》近五年的核心被引用指标
表2 《中华肝脏病杂志》主办/承办的历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参会人数统计[6-11]
三、以新媒体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随着专业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发展,专业学术期刊的功能也悄然变化,除了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外,专业学术期刊在学术导向和学术规范方面的作用日趋突出。新媒体的市场化和开放性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学习功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学术期刊的当务之急除提高自身质量外,还需要加强平台建设,通过优质数据生产提升出版效率,利用移动传播手段加强期刊内容、学术会议的宣传,探讨专业学术期刊如何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数字化出版资源的组织、管理和传播,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信息服务品质[12]。
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中华肝脏病杂志》发表了27篇诊疗指南或指南解读,14篇专家共识或共识解读,这些指南/共识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规范,既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也加强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华肝脏病杂志》官方网站开设有专家介绍、肝病资讯、诊疗指南、肝病会议、医生园地、投稿指南等栏目,不仅对本专业医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患者的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部分专业学术期刊进行了可视化发表的探索。可视化发表在医学类专业学术期刊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少期刊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并获得成功。
随着微信平台的开通,相关软件(如APP)的开发应用,读者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查阅相关科技成果和专业技术信息,学术交流会议召开时可通过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成千上万人可实时观看,参与交流和讨论等互动,并获得指导。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加强编委队伍及作者队伍建设[13],既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即时交流,也有利于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新媒体融合将会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众获益。尤其是在进行学术会议、手术观摩等学术交流活动时,现场直接可使上万受众获益。
四、展望
现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媒体融合是当前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重要途径[14]。专业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记载、交流的载体,最新科研成果的传播工具,具有丰富优质的内容,如何利用新媒体这种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更好地帮助选题策划、组约稿件、扩大作者队伍,提高专业学术期刊质量,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是众多期刊人均在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在新媒体蜂涌而至之际,专业学术期刊应及时调整,探索以优质的内容与各类新媒体进行全媒体融合,尽快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良性“共生”关系[15],促进专业学术期刊的持续创新发展。
[1]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2]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J].编辑学报,2016,28(1):11-14.
[3]徐小明,董燕萍,杨扬,等.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基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开通情况分析[J].编辑学报,2016,28(5):478-481.
[4]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4):379-383.
[5]微 信 [EB/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QZah1IAoEBtpD51Z3gOso QjjJ5J1rfh4ziN0Vi8vY5_upZBdAsacHz8Sj LbLjQO6lXzgmFOfZsP9jZvEHbCOnXXGs reHMqML2wCNRSxaF2_#reference-[3]-15145056-wrap.[引用日期2017-01-13]
[6]朱红梅,袁平戈,张大志.第二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5):387-390.
[7]袁平戈,孙宇航,彭智,等.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2):151-153.
[8]黄晨,袁平戈,朱红梅,等.第四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94-396.
[9]朱红梅,孙宇航,彭智,等.第五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6):468-469.
[10]朱红梅,孙宇航,袁平戈,等.第六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0(4):304-306.
[11]朱红梅,金生,孙宇航,等.第八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12):943-944.
[12]刘冰,姜永茂,沈锡宾,等.基于服务平台和优质数据,借助移动传播提升科技期刊信息服务能力[J].编辑学报,2016,28(5):413-417.
[13]李金丽,王薇.微信平台与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901-905.
[14]李静,游苏宁.媒体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J].编辑学报,2015,27(4):313-315.
[15]胡安•森纳,约翰•威尔普斯,胡安•安托尼奥•吉纳.2016-2017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中文版)[M].彭一骎,译.北京:中国期刊协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