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7-03-07梁思颖
梁思颖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分析
梁思颖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向临床推广。
急性脑梗塞;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指患者脑部动脉系统中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及动脉管腔变狭窄,致使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发生坏死[1]。该病在临床上高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研究证实,在急性脑梗塞临床对症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在临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2~75岁,平均(64.5±4.3)岁;病程2.5h~5.8d,平均(3.2±0.5)d。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51~76岁,平均(65.2±4.5)岁;病程2.2h~5.5d,平均(3.1±0.7)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语言、运动、意识等突发性的功能障碍,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到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应从精神方面及生活方面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关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缓解[3]。(2)并发症的预防: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需长期卧床休息,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循环,易发生皮肤溃烂,最终形成褥疮,严重影响到病情的正常康复进度。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并给予身体上的按摩,保持床单被褥洁净,并保持身体干燥清洁,以有效预防褥疮的发生。(3)确保呼吸道畅通,预防感冒发生: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身体免疫力会出现明显降低,护理人员因叮嘱患者注意保暖,以防止发生感冒。保持患者面部和身体于相同方向,以促进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得到引流,并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此外,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改变体位时,应避免患者误吸分泌物或呕吐物而引发肺部感染。(4)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后,仔细观察其有无出血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并将患者的凝血时间和血压水平详细记录在案。(5)康复护理:对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从简单的发音锻炼开始。对偏瘫患者应为其定时按摩患肢,并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此外,可帮助患者练习翻身动作,促进肌力的恢复。待病情稳定后,再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及行走的训练。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估。其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参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标准(CSS)进行评价,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轻;ADL参照Barthel 指数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强[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值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值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CSS评分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CSS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S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2.2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ADL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是该病的常见表现症状,其中中枢性偏瘫是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运动、意识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证实,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临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全程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符合现代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宗旨。此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心理、肢体、认知、语言等方面的护理干预,能够给予患者极大地鼓励与安慰,促进患者积极配合临床相关治疗,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成本。
本次研究中,笔者将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后,两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全程优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向临床推广。
[1] 吴欣. 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3(10): 369-370.
[2] 李敏. 急性脑梗塞患者72 例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J]. 河北医学, 2013, 19(12) : 1909 - 1910.
[3] 张秀英, 胡海霞, 刘冬梅.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6(8):100-101.
[4] 鲁璐. 急性脑梗塞60 例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10): 243.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1.015
2095—9559(2017)01—2771—02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