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问题和优化分析
2017-03-07吕娟
吕 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在我国临床教学之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积极和热情,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与实践性教学脱节,致使学生的学习处在被动的地位[1]。为了改善临床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和热情,需加强改善教学模式。近几年因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药学教学之中需要联合应用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1 中药学教学问题
(1)面。和其他的学科相类似,中药学学科本身均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课堂之中需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规律,注重纵横之间的联合,了解前后之间的衔接,这就是中药学教学“面”。中医学和中医卢纶、临床各科之间存有密切关系,中药学和四气五味、阴阳五行无法分割,需要掌握好每一味药的应用和功效。临床之中需要加强中医的学习,这样才能将药物、植物和矿物,如果不了解这样东西,就无法了解中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3]。因此需要加强多个学科的学习,了解中药学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此才能更好的把握和深化。
(2)点。中药学系统性极为强,无法进行平铺直叙,保障面面俱到。但是根据整个教材进行分析,系统知识存有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分。教师需要加强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这样才能贯穿学科的知识。
2 优化分析
现代医学对中药价值、中医学进行充分的肯定,在疾病的治疗之中中药的应用范围也越开越宽泛,在此背景之下,中药安全问题就尤为突出。为了保障中药用药的安全性,促进中药应用的科学,促进医学进步,需要保障中药质量标准的完善和补充,因此需要做好下文几点:
坚持中药的传承和创新,保障中药的安全。中医药为自然医学科学,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需要加强对中药研究、了解和发现,在符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临床时间的基础之上,才能保障其用药的价值以及中药的发展空间。
建立起中药质量标准和临床疗效相对应的体系。保障中药安全是质量标准的核心部分,疗效是其金标准。质量标准需是临床疗效本质标识,中药品质需具有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如果确定了三个指标,则可有效的控制中药质量。因此,需要建立起综合评价体系,中药发展战略需放在疗效基础之上。中药质量评价从四个方面展开,①饮片、药材、中药制剂以及复方需要建立起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需要将其进行有机结合;②明确中药标准无桌子,标准物质为药效组分,因此需要以临床药效为基础不断的加强药效组分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其标准中药属于经方,经方配伍标准为饮片;③在不明确药效组分的情况之下,需要建立起标准的生物鉴定方法和标准;④不断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并且需要标准物质。需要对有毒药材进行控制,加强有毒中药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展展开评估,并且在应用时需要加强控毒和减毒,保障中药应用安全。
需解决核心的中药质量评价核心问题,不断的发展中药。中药质量评价需要以核心问题作为目标定位、思维方法,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之中存在错误的顶层设计导向、缺乏专业性的研究队伍以及薄弱的中药基础。研究中药需要以中药作为起点,通过药效组分展开中药评价,并且通过疗效对质量进行标识,这样才是我国中药发展的方针。未来中药就是药效组分的中药,这属于传传统中药的延伸,为了保障中药可控需要建立起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并且对中药的本质特征进行表述。
坚持理论指导,创新和发展有效且安全的新中药。在中药的发展过程之中需要以中药药效组分相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该理论是阐述中药本质以及发展的方向,中药药效成分由天然辅料构成,中药配伍其实就是药效成分配伍。中药药效以药效组分作为基础,药效组分能科学、合理的阐述中药药效、物质,质量、物质,质量和疗效之间的关联性。在未来的发展之中,需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中药的生产,主要才能保障传统中药的等效性、安全性。不断的完善中药质量标准,重视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真整合,不断的创新新型药物的研发。
3 结束语
对于医学生而言,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致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导致临床教学水平出现降低,因此需进行改革。中药学教学改革和优化,不仅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进一步加强对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还能有效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1] 徐新华,杨 瑾,彭金香,等.民族地区高校中药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0)∶78-80+92.
[2] 薛金涛,刘宇飞,李春燕.基于中药学教学模式的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40-42.
[3] 续 畅,马致洁,周 力,等.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2)∶123-125.